时间:2024-05-04
李菁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集体课外阅读活动的质量并不高。为了高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新课标》和部编版新教材,调查阅读主体的真实需求,制订完整的阅读活动计划和方案;关注活动过程,重视活动评价;集思广益,推动活动设计的创新。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集体 课外阅读 活动开展 策略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来越高。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和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为了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在阅读共同体中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活动方式、方法。应特别关注以下策略:
一.活动前准备:需求、目标、计划的统一
而现实中,初中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往往主体不明、目标不清、计划不足,只是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一种调剂。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阅读成了可有可無的行为。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敷衍和欺骗的心理。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应充分准备。
1.充分调查,关注学生需求。语文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总工程师,要将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充分调查、研究活动群体的特征,高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阅读活动有效性的保证。可以采取如下调查方式:①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可以大规模、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根据数据能迅速分析出存在的问题。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更为直观、真实、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困惑,也能带给教师更多的思考。③访问家长。家长作为学生阅读的第一指导者,能从发展的角度观察学生的阅读过程。以我校八年级学生为例,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阅读时间不足、阅读内容不佳、阅读兴趣不够、阅读方法不对、阅读物信息来源单一等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学困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障碍,如存在无法从文字中获取信息、无法将文字形成图像、词汇量少等问题;通过访问家长,我们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是有较为厚重的阅读铺垫,但在中学阶段阅读量明显减少,阅读兴趣也随之减弱。这些前期的调查,能让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有的放矢,在后期的阅读指导活动中,能据此制订相应的方案,如请阅读量大的同学传授时间安排的经验,开展形式多样的“好书推荐”活动等。
2.明确目标,制订活动计划。①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部编版新教材。《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阅读物以及能力目标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最新的部编版教材设计了更为详尽的“名著导读”专栏,不但介绍了名著的内容概要,还加入了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等内容。除此之外,教材还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专栏,加大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研读这些内容,才能把握好课外阅读活动的方向。②制订完整的学期阅读活动计划和单次的阅读活动方案。学期完整的阅读活动计划应规定集体共读书目和个人选读书目。在罗列集体共读书单时,除了考虑教材推荐的名著篇目,还应当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例如,在制订八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计划时,可以将教材的指定名著《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荐名著《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平凡的世界》《名人传》全部或部分纳入其中。除此之外,根据八年级学生特点,还可以加入一些思辨性强的作品和人物传记,还应列入报刊杂志的阅读活动,以增强阅读的时代感。在制订个人的读书计划时,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帮助其根据自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书籍。
总之,活动前应根据学生需求制订活动目标,依据活动目标形成合理的活动计划。三者有机统一,共同形成完整的活动前准备。
二.活动中关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相结合
一般而言,选定作品后,一次完整的集体课外阅读活动应该包括阅读前的激趣和引导、阅读中的推进和深化以及阅读后的反馈和拓展。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应充分备课,针对每一次阅读活动制订详细的方案;学生在阅读之前,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阅读步骤。
1.阅读前的激趣和引导。在集体共读开展之前,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导读活动。导读活动应包括兴趣激发和方法指引两个方面。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介绍文本的写作背景,播放与之有关的影视资料,展开相关的话题探讨等;根据文本特点,语文教师还要做好相应的方法指引。部编版新教材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结合文本,介绍了精读、泛读、跳读、选择性阅读、笔记式阅读等方法。
除了确定集体书目,班级里还应当积极倡导个性化的选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合作各方能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方面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中学阶段,学生对同伴的认同感较高,同学之间因为年龄、爱好相近,有更广泛的话题。学生们对同伴推荐的阅读书目也会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荐书活动能极大促进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能突破教师选书的局限,拓宽书籍选择的范围。
2.阅读中的推进和深化。教师要在阅读活动进行中特别关注阅读行为是否能落实。可以以周为单位,规定短期的阅读任务,记录阅读过程。例如,按章节写读书笔记,定期汇报阅读心得等。学生阅读过程中如果出现倦怠或困难是正常现象,要及时推进和解惑。在阅读中期可以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阅读交流活动。有效的阅读交流活动有:(1)主问题探讨。这里的主问题是指能“牵一发动全身”,对理解文本主题有至关重要作用的问题,进行主问题讨论,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有辅助和纠偏的作用。主问题探讨一般适用于主题较为深刻,学生理解有困难的作品。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祥子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在讨论中明确主题,为下一阶段的阅读做准备。(2)经典片段赏析。名著作品大都有流传于世的经典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的赏析,“以点概面”地帮助学生欣赏作品。经典片段赏析一般适用于语言难度较大,描写片段较多,内容复杂的作品。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可以选取“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经典片段共读,以此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3)阅读感受共谈。利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阅读体验,遇到的困惑以及阶段性的收获。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在共读集体中,采取多种形式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形成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阅读后的评价和拓展。指定文本阅读完成后,可以进行专题读书汇报会,制作手抄报、撰写探究性阅读报告等活动,以深化阅读体验、总结阅读经验。同时可以评选出本次阅读活动参与度最高的小组或个人,建立学生阅读档案,以全面掌握学生一学期的阅读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以本次阅读为原点,进行群文阅读、主题阅读活动,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趣味。
三.活动后反思:推动阅读活动设计的创新
面向集体的课外阅读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阅读兴趣。单一的活动形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师不但要根据学情,积极进行阅读活动设计上的创新,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智慧。以下有几种较为新颖的活动方式:
1.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深化阅读理解的常见方式。教师也可以将主题、内容、体裁、写作背景等相同的书籍进行比较,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较阅读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思辨性。例如,八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计划中有《傅雷家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两本书都是书信的形式,内容都与青少年的成长有关。但是由于涉及到艺术领域,前者的阅读难度较大,后者更为通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熟悉书信形式,再安排《傅雷家书》的阅读,并可以以青少年成长为话题进行讨论。
2.荐书漂流。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荐书行为,不但要做好内容把关,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荐书过程中来,让他们体会到挑选书籍的乐趣,找到自己的阅读偏好,并且在积极准备推荐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小型的荐书演讲;也可以建立班级荐书本,在學生写作个性化的推荐语,绘制荐书海报,然后全班漂流。
3.编纂班级《读者文摘》。教师应当抓住中学生乐于表现的特点,创造读书交流的平台。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班级读书会、编辑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留意好的篇章、文段、句子,并记录下来,由学生编辑、整理成册,定期展示。这样的杂志,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4.阅读活动设计大赛。在学生中进行设计比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面向集体的课外阅读活动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集体活动的优势,高度重视活动的开展策略,让学生在良好的集体共读氛围中,有序、有效地实现阅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倪岗,张瑞芬,李萍,付冬薇.大范围推进课外阅读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4):34-38
[4]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教材·教程·教法,2016(11):3-11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万科城实验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