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婧 吴永旭
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他洒脱的个人气质、豪迈的精神、旷达的人生态度,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学习苏轼的精神,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苏轼精神 群文阅读 初中语文
一.选题与分析
苏轼的诗词多次入选中学教材。学习苏轼的词,品味苏轼的精神,进而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和完整,具有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义。
在设计探究苏轼精神时,我选择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是在课堂内,把议题作为线索组合多文本进行师生共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1].群文阅读主张让学生作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的普及更有利于群文阅读的开展,统编教材与群文阅读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注重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提高等理念上是一致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统编教材,学生在七、八年级都接触过苏轼的词作,对苏轼总体有着大致的感知,以往传统课堂对苏轼的经历只是切割式了解,所以学生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在教学设计中我更侧重介绍苏轼在密州、黄州的政治生涯与人生际遇,使学生对苏轼的被贬经历有体系化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苏轼的形象丰满起来,从而深刻体会到苏轼豪放、超然、旷达的精神。
二.具体设计
【教学设想】
选取的三篇词都是苏轼的经典之作,它们在难易程度、作者的思想等方面都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通过逐步的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横向建立苏轼被贬经历的知识体系,逐步加深对苏轼精神的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我设计通过讲解典故帮助学生了解苏轼建功立业的报负,体现苏轼豪放的精神。我又选取了课外的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因为这首词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转变,从豪放走向了超然,结合当时背景,我设计学生身临其境,思考苏轼当时所思所想,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方法来体会苏轼当时的心境,从而感悟苏轼的超然精神。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体现苏轼旷达超脱精神的代表作,我设计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让学生体悟苏轼的精神进而引申到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走进苏轼,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學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和工具书,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文章感情。
2.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结合苏轼的经历,体悟苏轼豪放、超然、旷达精神。
3.通过苏轼精神的探究,体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通过苏轼经历,结合背景来理解苏轼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苏轼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也是文人中的天才,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每当我们看到西湖,就会想起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抬头看见明月,就会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已经学过苏轼许多诗词,你所理解的苏轼精神是什么?
生:旷达,豪迈,豁达,才华,超然,坚毅………..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精神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望江南·超然台作》,来探究苏轼的精神。
【设计意图】
选择苏轼耳熟能详的诗词导入课堂,同学们跟随着老师的提示会下意识地念出诗词。这一设计能迅速唤起同学们对苏轼的记忆,使同学们快速融入课堂,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随后通过对苏轼精神的提问,师生互动,自然引入到这堂群文阅读课的主题------探究苏轼的精神。
(二)文本析读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词,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节奏,尝试品味抒发的感情,思考苏轼的精神。
(朗读)
师:我们首先来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用了三个典故,有同学能找出吗?
明确:其一是“亲射虎,看孙郎”这里的孙郎是指孙权。其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其三:射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师: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年)所作,当年春夏,密州天旱,旱蝗灾害相继发生,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常山之庙整修,苏轼再往祭谢,归途中与同官会猎于铁沟。苏轼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请同学们默读,结合相关背景,画出你有感悟的句子,你读出来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读出了苏轼的“狂”。举止上的“狂”,从上阙看出,苏轼乘马射虎,左手牵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驰骋山冈。苏轼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有一种“狂”的气概。是一个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师:透过这样的形象,你们可以看出苏轼有着怎么样的精神?
生:苏轼的豪放。
【设计意图】
首先介绍三个典故,更有利于学生阅读文本,自主思考。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苏轼的精神。《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早期作品,通过分析可以体会到苏轼的豪情壮志,选取早期作品与其他两篇作对比,更好理解苏轼心路历程的转变。
师:我们感悟到了苏轼的豪放,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苏轼在密州所作的另一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此词作于宋熙宁九年(1076)春,台名为苏轼弟苏辙所取,名为“超然”。我们来看超然台的图片同学们,想象你们是苏轼,站在超然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想些什么?
生:春天还没有过去,细雨飘洒,杨柳在风雨中飘荡。我登上超然台眺望,看到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寒食后,我酒醒只能苦涩叹息,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喝点酒写些诗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吧。
师:你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明确:作者看到“风”“斜柳”“春水”“城花”,心情开始是愉悦的,从“暗”“咨嗟”可以看出词人心情又变得黯然,因为词人思念家乡却不能归,有志难酬,最后词人自我心理调适,心情变得开阔、超然了。从“休且”“诗酒趁年华”看出词人借诗酒自娱,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繁杂。
师:用一个词形容这首词中苏轼的精神,大家觉得是什么?
明确:超然
【设计意图】
对这首词的理解首先要解读文本,在解读中与词人,文本逐渐融为一体,更能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感悟苏轼的超然精神。
师:苏轼在黄州期间思想真正成熟,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来感悟苏轼思想的转变。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请大家小组讨论,选择有感悟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想法。以读——读出了苏轼的——来发言。
生:我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读出了苏轼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自我感觉,有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轻”不仅是身体的轻松,更是心情的轻松,所以才能无畏自然界和政治上的风雨。
我读“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出了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苏轼把人生已经看得很通透,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会心平气和去面对。
我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读出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我读“也无风雨也无情”读出苏轼的坦坦荡荡,从容面对政治的波动、人生的得失、仕途的荣辱,是一种坦然安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我认为这里的“风雨”是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这首词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你们从这首词中学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用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师:这首词体现苏轼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精神。
师:苏轼通过一场雨就参透了自然和人生,苏轼的达观既如此洒脱任性。苏轼人生大起大落,但他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和超然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他的精神对我们当代社会有着重要价值。
【设计意图】
学生发言积极,有着各自独特的解读。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探索,相互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不断地分析,苏轼精神的答案呼之欲出。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建立学生向生活漫溯的意识。通过最后的讲解,使同学体会苏轼精神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三)课后作业
你对苏轼精神中学到了什么,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写作。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更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思索,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从前人优秀的精神文化中汲取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群文阅读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使学生阅读实现向课外多角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信息,提高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王婷玮.基于统编教材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12.
基金项目:2019年度信阳师范学院豫南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专题研究重点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基于“双导师制”的职前教师培养路径研究(2019-JSJYYB-026);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双导师制”的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JKGHYB-0198;
(作者介绍:赵婧,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论;吴永旭,信阳师范学院2018级学科教育语文方向硕士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