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知书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多,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教师要用语文独有的美去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上恣意挥洒,进而使思维变得敏锐,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陶冶;让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其声悠扬,其味弥香。
关键词:语文味 情景创设 朗诵吟咏 教师激情
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文学素养,发展逻辑思维,陶冶审美情操,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哲理感悟、写作表达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实现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升华、审美的愉悦,进而去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感受文学魅力。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情景创设,营造“语文味”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创设一个好的的情境,能在短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要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教师就要开好这个头,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能彰显语文特色的导入语,让学生在一上课就置身于浓浓的语文味中。从解读文题入手,如《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土地为什么要发出的誓言?进而引出课题;从诗文入手,如《诫子书》,由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引出诸葛亮,进而引出课题;从讲故事入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讲述莫顿.亨特的故事引出课题;从歌曲入手,如《黄河颂》,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在苍茫雄壮的歌声中引出课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上课伊始就通过情景创设把“语文味”做足。
二.朗诵吟咏,读出“语文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感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而朗读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尤其是诗歌、古文、精彩的散文,更是要离不开熟读成诵。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再现情景、触发情感、引发想象,引起心灵共鸣的功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在教授《沁园春·雪》时,我想通过诵读入手让学生在吟诵之中领会诗词那种激昂、豪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于是教学中我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并且在朗读过程中给予详细地指导,比如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要读出苍茫、辽阔、崇高的感觉;“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要读出妖娆、秀美、明丽之感,而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读出那种万众一心、自信满满的情怀。在一次次地朗读中,学生打开了心扉,放飞了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感受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广阔的胸怀和雄伟的抱负,不禁也随之豪情万丈,意气风发。
三.字斟句酌,品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核心即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教材中,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赏读,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在字斟句酌间,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如在教授《孔乙己》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教学中就应重视引导学生推敲语言,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探究语言的意蕴与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总之,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教师应让学生认真辨析字词、揣摩文句、诵读篇章,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语文味”。
四.随堂练笔,写出“语文味”
写作表达是语文综合素养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在语文课堂应把读和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享受手脑并用带来的快乐,让语文味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教师重视学生熟读成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动笔表达,因为看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学生先品味咀嚼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然后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例如:拟写标题、续写结尾、仿写经典句段、摘抄精彩句段等,架起阅读与写作沟通的桥梁。如在教授《荷叶母亲》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仿照例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以“母亲啊,你是____,我是____,__ _。”的句式来写,表达你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学生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在文章弥漫的浓浓的母爱中,触情而发,优美的文字在笔端流淌。
五.主题挖掘,提升“语文味”
语文课本上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飞扬着灵性光辉,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这些文章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主题的深度,拓展主题的广度,引领学生因文悟理,披文入情,感悟生命哲理,提升文化品位,享受文学魅力。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出文本最有价值的人文内涵,让学生细细品味、理解、感悟,语文课堂才能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如教授《老王》时,在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同情关爱弱小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文章隐含的人文因素:尊重关爱、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的真善美。在教授《台阶》时,引导学生先探讨“父亲”的形象意义,从而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文章在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主题的挖掘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敲击学生的心灵,叩问学生的灵魂,让其感悟生命哲理。
六.教师激情,点燃“语文味”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初中阶段的很多课文都是充满真情雅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情感是学生有效阅读的保证和动力,语文课要使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饱含真情、充满激情、投入热情。老师若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精彩点与学生的动情点,用激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就能使学生在作者喜怒哀乐的情绪中受到熏陶,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教《黄河颂》时,通过动情地朗诵这首语调激昂、感情豪迈的诗,让学生感受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和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教《孔乙己》时,通过对人物遭遇的叹惋让学生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而伤感。教《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通过沉重的语调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怒斥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对战争,拥护和平。在教学中把自己的情感冲动传递给学生,去感染学生,点燃语文学习的热情。
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总结、提升、运用,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怀的能力。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这些浓郁的语文芬香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逐步提升語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世界。努力实践,追求“语文味”,上活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马延灯.让“语文味”回归课堂【J】.教师,2014(07)
4.丁立娟、赵志昇《上好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