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生阅读教学现状及培养对策

时间:2024-05-04

内容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阅读,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学知识、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辨识能力和思考能力。以课标为基准,建立新的阅读培养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力求补齐学生短板,提高语文学习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生 阅读教学 培养对策

初中是学生学业的过渡阶段,阅读是大多数孩子学习的短板。基于此现象,本文对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策,倡导建立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以期提高初中阶段阅读教学效率。

一.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当前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1.教师教学模式流程化,不注重情感培养

笔者通过见习,深入初中语文课堂。发现阅读讲授完全流程化:布置预习作业(查字音、词义),讨论作者、背景,分析重点段落……整个过程完整流畅,但学生的参与感极低,只为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体会作品,也未作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失去阅读兴趣,教师也讲得索然无味,自然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2.文章被“肢解”,阅读讲解追求功利化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经常将一篇优美文章拆解成几部分进行讲解,看似条理清晰,但其实只为考试服务。学生每看到一篇新文章,首先注意到的不是曲折蜿蜒故事情节,也不是感人肺腑的情感抒发,而是每一模块的解读分析,为了阅读而阅读,只为得到表揚或追求分数,阅读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3.教师讲解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低下

语文教师在讲解阅读时,热衷并沉醉于自己的“讲”,认为讲得多、讲的细,学生也就吸收的更多,往往导致以“讲”代“读”、以“讲”代“练”,学生没有“插嘴”的机会,阅读兴趣降低,不愿多练习、多思考,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就流于空谈。

4.轻视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差

叶圣陶先生曾提到,“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课内任务繁重,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极少,即使读,也是无目的、无规则、无主次的“瞎读”,造成不会泛读、跳读、速度慢,找不到中心思想,甚至不会用书面语回答问题等弊病。

(二)成因分析及反思

1.对语文学科和阅读教学性质认识上的偏差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教学过程中“工具性”被教师过度放大,即抓住一个知识点,大搞阅读技巧训练,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只让学生掌握答题套路,在试卷中拿高分,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是否流失,流失多少,自然是想顾也顾不过来了。

2.应试教育、标准化试题的制约与阻碍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语文教学只是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步入了‘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怪圈。”现行的格式化、标准化的语文试卷被人们戏称为“新八股”,强调的只是学业成绩,不讲究文章的义理、考据和辞章,教师为了“拔高”成绩,将知识简单化、重复化,使学生只能获得浅层次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并无实质帮助,“高分低能”成普遍现象。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观点,从提出并受到普遍重视,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其间教育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今天的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新世纪,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语文阅读理论基础,从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入手,认识、分析、提出对策并尝试解决。

二.初中生阅读教学策略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规定及建议

1.对文学体裁掌握的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辨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能自行阅读;能把握文本内涵、得到一定启示;能联系自身经历及写作背景作出客观评价;能品味精彩语句并完整表达观点看法。

2.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

首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次,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第三,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最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3.《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大纲)》只提到阅读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大方面,正式版新增“过程和方法”维度。可以看出,《标准》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它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显然,学生每每接触新文本,都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感受、尝试理解、进行欣赏和锻炼评价能力,这是一个循环连贯的过程,学生熟练掌握后,才可进一步培养他们探究与创造的能力。

(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突破

1.更尊重阅读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转换,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千篇一律地讲,一味灌输“正确答案”,而应根据学情合理分配阅读任务、根据篇目设立学习目标、根据难易程度设置习题、根据情感传递培养正向价值观。学生也不可只听教师讲,应锻炼发散思维,把文章读懂、读通、读精,进行个性化阅读,多角度提出新颖观点。

2.更注重阅读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文章阅读层次的递进,避免学生囫囵吞枣。学习一篇文章可分为语言感知、理性意义解读、情感态度明晰和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考层面。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文章阅读的哲学思考可视情况而定,但前三个环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落实。

3.更鼓励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表达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教学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这一主张可对应合作学习。学生受自身生活环境、思维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尊重这种差异,引导学生相互沟通,互相补充,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发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和自身思考的不足之处,实现共同进步。

4.引入更多先进的阅读教学方法

目前,语文阅读中比较前沿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式阅读、体验式阅读、探究式阅读等等。问题式阅读即教师抛出问题,学生根据阅读感受给出答案;体验式阅读即完全由学生自主体会、感悟,形成感受与独特理解;探究式阅读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为进一步领会文章精神提供帮助,适用于难度较高、晦涩难懂的文章阅读教学。

三.建立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学生各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会影响他们的阅读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拓展思维,锻炼他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只在有错误价值倾向出现时纠正即可。

(二)有意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九字真言是学生自小便知道的,目的是通过大量读作品、读优秀作品,完善三觀,做优秀人,这既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目的,也是意义。为完成这一目标,首先,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教师选取适龄读物,并采用视听音像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其次,情感、态度的传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体现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上了,阅读教学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教师通过引导、点拨、讲解,不断深化文章主题,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三)加强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

从阅读方式上来看,有朗读默读、略读精读、快读慢读、连读跳读、全读分读,教师根据文章长度、内容深度和题目要求指导学生选用合适方法;从解题步骤上来看,分别是明主旨、抓要点、理顺序、破疑点,即明确作品的本质;主要词句的作用;理清主次矛盾、因果关系;还有借助试题或比较用语的异同来破解人物关系和作者态度,这也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领。总之,认真感知原文、反复强化、高度领悟文意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操作步骤,具体方法是非常多样且随时变化的,这都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快速分析,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四)随文讲授语文知识

为什么学习语文需要大量的浏览阅读?其实,丰富的语文知识往往隐藏于文本阅读之中,既有显性知识,也有缄默知识,还有程序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教的、能单独强调的,缄默知识是不可教或不属于语文学科范围的,程序性知识是可以通过陈述性知识来转化的。因此,鉴于某些知识的特殊性和教授方法的有限性,随文讲解知识,使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消化、吸收知识,是重要且必要的。

(五)重视扩大学生阅读兴趣面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名言。学习材料,具体到语文阅读,就是各式各类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如“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找寻他们的兴趣点”、“调整文本的‘角色设定,构建学生与作者对话关系”、“创设良好读书环境,开展多样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推荐书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阅读愿望”等等。

(六)适当减轻试卷评判标准的严苛程度

语文阅读题答案中经常有“意思答对即可”的字样,看似“宽容”,实则每个教师的评判要求各有差异,灵活性极大,就造成了分数差距较大,学生对分究竟丢到哪里不明所以的现象产生,听试卷分析时也不知如何改正,干脆直接记录教师答案,下次还是不会写的恶性循环。解决这样的问题,应不设置阅读标准答案,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答题,教师在课堂中分享精彩的答案,给当事人鼓励,也给其他同学提供多个思考角度。为培养思维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应从小解脱束缚,变“意思对即可”为“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一个人一旦具备了阅读能力,就可以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未来社会储备人才的需要。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白育嘉.7-9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2]吴燕.情感体验和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4.

[3]王雪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4]王虹伟.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5]高与浠.宝塔区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D].延安大学,2016.

[6]刘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7]吴格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进步[J].中学语文教学,2015(02):11-13.

[8]李学,赵冠楚.回顾与反思:语文课程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0)[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04):105-108.

[9]屠锦红.我国十年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06):50-54.

[10]胡根林.2011版语文新课标的“不变”与“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2(06):60-64.

(作者介绍:郭彦,伊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所学专业为学科教学(语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