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吴孟雪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对话与互动至关重要,课堂问答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对《台阶》课例的课堂问答环节进行分析,指出:课堂提问应少“伪提问”,多“真提问”;课堂候答少急迫,多咀嚼;课堂叫答少偏向,多平等;课堂理答少盲目,多对话。
关键词:提问 候答 叫答 理答
在教师的教学课堂中,课堂问答是师生互动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一种对话意识,这当中包含了师生双方的一种对话。于语文课堂而言,课堂问答就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显性的体现。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本文以某教师执教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一课为例,对课堂提问的四个环节及学生的行为和语言反馈进行论述,希望能给教师们一定的启示,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提问:少“伪提问”,多“真提问”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课堂问答中,“好的提问是教师高效率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2]课堂问答中,提問是首要环节。首先,我们要对“伪提问”和“真提问”进行一种定义,“伪提问”主要是指在教师提问的同时已经暗示了学生这个答案,具有强烈的预设性的提问,这种提问也被称为无效提问。它的提出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它更多的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真提问”就是与“伪提问”相对的一种有效提问,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种“真提问”不具有预设性,只不过这种提问更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
在《台阶》这堂课中,教师多次出现了这种无效提问,“讨论完了吗?”“好,我们看四个小组都写完了是吧?”“那父亲他把台阶造好以后他应该是很欣喜,对不对?”“很开心,对不对?”“哦,那父亲他这个九级台阶都造好了,他是心情非常地开心,对不对?”“那有没有同学认为,父亲他的人生不圆满呢?”“失去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就为了建这个高台阶的新屋,是不是?”……面对这些问题,学生能怎么回答呢?只能是顺从于教师所暗示的答案去回答,比如这堂课中学生的反馈就是如此。“对不对?”—“对”;“是不是?”—“是”。教师的这些“伪提问”,所得到的也同样是这些毫无意义的答案。当然,教学过程中并非说不能存在这种提问,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少的去使用这种带有强烈预设性的反问句,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除了前面句式具有强烈预设性的类型外,还有内容上具有强烈性的一种预设问句,“那有没有同学认为,父亲他的人生不圆满呢?”,面对这种问句,学生会想,老师既然这样问,我得回答,说我认为父亲他的人生不圆满。对于教师而言,这个问题可能只是代表着一种教学环节的转换,他想让教学环节成功的往他所想的轨道上前行。这种“伪提问”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迷途。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在少提“伪提问”的同时就是提醒我们自己要多提“真提问”,比如《台阶》教学中,教师提出“那我们思考一下,那父亲他这个九级台阶建好以后他失去了什么?他得到了什么?”,这种问题就相对于“对不对?”“是不是?”而言更为有内容,它是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潜在的提出了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并且组织自己的答案,教师要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这种“真提问”就是指一种有效提问。这种提问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每个提问都精炼简洁,尽量的通过最少的言语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获得。
二.候答:少急迫,多咀嚼
候答,这个词非常的好理解,就是指在教师提问后等候学生回答的阶段。对于这个阶段,以某教师执教的这堂《台阶》的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为例,排除教师追问的问题外,教师问了三个问题,给学生候答的时间分别是1秒,6秒,3秒。“对候答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3]以及往后环节多次出现1秒的候答时间,可以看出教师对候答时间的把握还不是非常到位的,时间偏短。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较易忽略学生候答的时间的,如果急迫的想沿着教学环节行走,就会不自觉的造成学生思考时间的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少急迫,多咀嚼。这个咀嚼主要是指给学生咀嚼问题或答案的机会。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到要强调一种教学对话的维权用法,“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听、让学生自己来‘说”,而不是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说出答案,这个候答时间最好在3-10秒之间。我们要让学生多自己咀嚼。
三.叫答:少偏向,多平等
叫答,主要是指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在叫答这一环节,我们主要强调要非常注重平等意识。这里的平等是指教师叫答时是忽略掉了性别、成绩好坏、位置前后等偏向性因素而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状态。教师不因学生的成绩优异而偏向于多次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也不因他的性别而有所偏向。这个过程中我们集中关注的是教师的行为,即教师是叫哪些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哪类学生回答问题。在《台阶》这个课例中,我们用一个简单的量表来清晰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叫答。
在《台阶》课中,全班共35人,属于标准的小班制,而被叫答到的同学主要有14人,不到班级人数的一半,这明显是不合理的。我国政策性文件提出需要提出教育公平,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包括地域、贫富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从小的方面来说,公平问题甚至可以延伸到学校课堂中,我们应该尽量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被老师叫答到。于小班制而言,该课上学生被叫答到的比例是显然不够的,这从某一方面也证明了有一半的同学是没有参与到课堂中的,教师是出于某些偏向而只叫答到了部分同学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这种叫答的不平等。少重复的叫到同一个学生,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像新课标中所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注重平等,给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尽量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理答:少盲目,多对话
理答,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台阶》的教学过程中,面对教师的问题,学生给出了种种不同的反映和回答,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语言都非常值得深究。特别是在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感觉课堂活过来的时候,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情绪点,及时进行理答,进行课文的理解或者扩展延伸。比如在教师说:“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那他准备了什么呢?”,学生们顿时张口回答起来了,教师就应抓住这个学习的共鸣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说起来,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盲目的继续往后按环节行走,间接的對学生的反映进行压制,这正是缺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生成性的对话。语文课堂是鲜活的,课堂的问答也因着师生双方这种人的特殊性而产生着变化,语文的问答需要情感的沟通,而非像格式化的机械操作。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师生这种情感的交融,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多种对话。这也是语文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的不同之处。课堂理答也是一种课堂评价行为,而在这点上,教师也是做的不够的。比如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小组合作后,四组汇报者在黑板上写了满满的父亲的特点,学生板书如下:
然而教师在课堂中却只讲了父亲勤劳、谦卑、节俭以及自卑的特点,其他的特点或者说在学生书写完特点后,教师完全忽略了这些特点,也没有对学生板书进行评价,这点是非常不到位的。教师的理答缺少了一种评价以及反馈意识,长此以往,只能是降低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这种积极性。教师一定要有“对话”意识,无论是对于学生实质的语言(课堂言语回答)还是非语言类答案的反馈(如板书)。
在语文课堂问答四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注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完美对话,达到语文与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完美融合。在提问环节,我们要避免出现“伪提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问题精炼,多进行有效提问。“大多数研究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会同意德加默(G.DeGarmo)的主张,即‘提问得好即教的好(to question well is to teach well)”[5],教师对自己提问技巧的改进也是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学生进行更好的对话交流。候答环节要注意少急迫,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多咀嚼问题而后给出答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对内容的理解和思维的提高。叫答环节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节课中尽量使更多的学生能进行有效回答。理答环节同样非常重要,这是最能体现师生对话的环节,此环节的重点是注重对话意识,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后,给予恰当理答。抓住学生的情绪点,形成生成性对话,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注 释
[1][2]马会梅.教师教学提问行为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3]洪松舟,卢正芝.提问: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J].中国教育雪刊,2008(2).
[4]朱元君.课堂理答ABC—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4).
[5]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