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内容摘要:美术馆是面向学生所开放的立体科教书,作为第二个学校展现于人们眼中,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而存在,更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重要性的阐述,分析影响美术馆发展的内外因素,以八大山人纪念馆为例,运用传承视角下的新方式探索,研究出属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的实施途径、方法,以期使美术馆能够更好服务大众提供现实参考意义与应用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美术馆 公共教育功能 文化传承 实施途径 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艺术性质的博物馆,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开始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美术馆去体验和感受艺术,而美术馆也随世事变迁,格局结构从单纯的以物为本的收藏和保管,转换、倾向于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的文化教育场所。
一.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重要性
近年,美术馆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逐步提升,教育功能性的参观呼吁声越来越高,对展览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如何把展览做好,怎样增加参观人数,而是如何去展现美术馆的内在魅力,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美术馆在兼具展览和交流两大职能的前提下,做好第二学校教育机构职能的职责,结合与利用丰富的文化传统资源,不断提升社会审美教育及服务品质,创新服务形式,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使命和终极目标。[1]国外关于美术馆教育功能的研究已成为时代主题,而国内美术馆教育功能的研究资料相对薄弱,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17年十九大报告的召开,提出人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给美术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二.影响美术馆发展的因素
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宣言中即明确表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美术馆自身的性质、类别、特色及外在的因素都将影响美术馆发展,多数的美术馆发展重心往往放在策展、藏品、学术研究上,在公共教育功能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而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美术馆的受众对象是社会大众,它更体现公共性,公益性,公众性。美术馆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以文化作为特点的、有以交流作为借鉴的、有以教育作为目的的,正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艺术、文化条件特点、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等这些不可变因素,使得美术馆发展趋势各不相同,美术馆的教育在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不仅仅自身的性质类别因素影响着美术馆发展,外在的因素也制约着我国美术馆的发展,首先,美术馆的发挥在那历程较为短暂,相对于西方的美术馆经验远不如,其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未对美术馆设立专门的研究方向,综合性较多[2]。
基于以上多种因素,我国的美术馆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硬软件设备较为落后,第二、多以单纯展览展板以及藏品复制件为主,对于推广力度有待加强,第三、活动内容枯燥,不够激发大众的兴趣。
三.传承视角下发挥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公共教育功能作用
提到美术馆,脑海中浮现出,有埃德加·德加的《舞蹈教室》、有达芬奇的《蒙拉丽莎的微笑》,有拉斐尔《雅典学院》,这些名作效益为其所在的美术馆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大众所熟知与喜爱。而这一优点刚好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所具备的,八大山人是中国古代画家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路259号,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命名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始免费对外开放,致力于作为南昌名片而存在,拥有着900件套馆藏文物,以展览八大山人和历代名家书画真迹为主,集普及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文物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化服务于一体的功能性质。八大山人纪念馆有《个山小像》、《墨荷》,有你能够亲眼目睹的真迹书画作品,可随着浏览路线进入青云谱,古建的整个气魄映入眼帘,更有八大山人生平缩影的一生写照相伴,那些存在了几百年的文化沉淀于其中,小桥、流水诗一般的情感交融,身处于如此曼妙的美术馆,让人不由心生肃然,这是美术馆区别于学校和其他教育场所而具有的独特魅力,注重对美术馆所在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创新,对历史文化艺术的保护,研究和继承的目的性,随美术馆不断发展由单纯的“硬”继承提升为“软”继承。“美术馆是储存完整记忆,实行人文教育的最高文化场所。西方艺术之所以持续保存创造力和影响力不是艺术学院和艺术教育而是美术馆。”这是我国著名艺术家陈丹青所闡述的观点。
四.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实施途径、方法
美术馆在艺术文化传承中肩负重要使命的是教育,具备收藏、研究、展览等相关要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来提高人们整体素质,发展和培养人们的内在潜能,以文化传承为契机,研究出发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实施途径及方法。
1.内外联动,馆校结合
移动博物馆进校园的宣传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活动,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活动趋势,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单纯的欣赏、研究和教育的活动方式,免费的展出馆藏文物,向大众传播正能量。
近年来,八大山人纪念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传承传统文化思想为目标,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奉献社会中的作用,从2011年免费开放以来,游客人数达98万人次,累计接待未成年人集体参观1300余批,共计20余万人次,据统计,未成年人参观人数占总比的20%-35%之间,这也意味着未成年人是教育目标的重要性,而针对这一群体,八大山人纪念馆通过深入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八大山人艺术”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活动;“文化暖心·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移动博物馆进校园”主题活动,拉近美术馆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更与晨报、市委、团委合作培训小青苗宣讲团学员,打造了一支独具特色的小志愿者讲解员队伍,交互学习。通过举办以上不同类型学术讲座及宣讲教育活动,呈现出八大山人纪念馆传播传统文化的态度与立场,从中展现出八大山人“三百年来领袖群伦”的独特魅力,以其深邃、空灵、含蓄、自然的艺术风格吸引大众,表现中国绘画追求的崇高意境。尤其是今天,在响应十九大报告精神同时,日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推广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大众的文化自信,提升观者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中力求稳步前进,不断推进美术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人才培养、志愿推动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引进与培养,大多数的美术馆专业技术人员分两大类,一类是文物文博专业,一类是美术师专业,他们的工作相较于教师,由于面对的服务对象不确定性,在服务中就更為多元化、复杂化,只有具备更为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业务水平的高要求下,因材施教,在与参观者的讲解、互动上才能做到引导、启发的作用,近年,大批本科、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员进入文化服务窗口,涉及的范围大多是文史类、艺术类、播音主持类等,而美术馆教育是一个集多种学科施教的服务平台,专业要求更为广泛性,涵盖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在其中,这使文化志愿者应遇而生,其具备的特性应有以下几点,不以利益为目的是前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具备奉献精神是准则。人才队伍的培养方式多体现在服务工作与交流学习过程中,文化志愿者、专家、美术馆馆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能够不断的丰富和培养知识层面和人文关怀素养,以汲取到多方面的提升和培养,在交互作用中,产生有趣的化学反应,同时,响应南昌市委人才工作政策,营造识才、爱才、用才的良好风气,促进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
3.特殊群体,暖心服务
普及艺术教育的前提,力求让观者能够深入感受艺术带来的震撼,心灵上共鸣,要考虑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需要,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宾至如归,拥有多种语言讲解及其重要,语言种类,各大美术馆目前已有多达四种交流方式。在特殊人群方面,根据统计2003年以来,美国的美术馆49%以上已达到向残疾人展览的特殊要求,而通过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的美术馆相对这一环节较薄弱,可通多以下多种手段来提升服务功能性,例如,多增加无障碍通道,提供手语讲解、语音导览讲解、制作盲文展示区等等方式,来实施特殊人群教育服务。
4.科技建馆、智能导览
2017年八大山人纪念馆申报“互联网-中华文明”——公众文化大数据平台服务建设项目,投资198万用于建立立体、独立的大数据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推广八大山人学术研究成果,传播、教育、传承八大山人文化艺术,这项举措意味着美术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在打造“南昌样板”中大力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接轨作用力。
随信息化大数据的到来,运用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与美术馆传统展览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相互连接,整合不同形式的应用系统,开创新型美术馆教育模式。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运营,与行业相关的教育机构、文化产业机构、主管部门等相关组织,可直接利用平台方便地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和运营,进而高效、有序的管理和信息沟通、交流,切实提高艺术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科技建馆的要求是科学管理理论与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美术馆,这样的美术馆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艺术积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注 释
1.梁晨.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和方法[D].渤海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 黄俊娴.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前瞻思考[N].美术报,2017-4-29(16)
[2] 邓晋湘.关于美术馆对公众的艺术教育作用的影响[J]基层建设2016
[3] 程翔.从参与动机的角度探索我国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模式[D].北京舞蹈学院.2017.06
[4] 刘艳.美术馆功能与教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教师.2014.(30):122-124
[5] 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上海
[6] 米雅.公共文化教育将继续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点——范迪安专访[J].美术观察,2011(01).
[7] 八大山人纪念馆编.八大山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8] 萧鴻鸣.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与传承精神[J].南方文物.1999(01)
课题编号:2016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编号:YG2016059
(作者介绍:占豫虹,现就职于八大山人纪念馆,硕士研究生,四级美术师,研究方向:文化艺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