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莹
内容摘要:迪伦既是歌手,也是吉他演唱家,还是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他的创作具有较强的传播力量,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其力量根源在于他复合型的才华,跨界的创作方式。他的诗、曲、唱的艺术活动扎根现实,回归了艺术原初的魅力,获得了强大艺术生命力、感染力,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人类文化艺术传统的重要。
关键词:鲍勃迪伦 传播力 文化蕴含 艺术传统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是一位复合型的艺术家,既是歌手,也是吉他演唱家,还是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他的创作具有较强的传播力量,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其力量根源在于他复合型的才华,跨界的创作方式。他的诗、曲、唱的艺术活动扎根现实,回归了艺术原初的魅力,获得了强大艺术生命力、感染力,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人类文化艺术传统的重要。评奖委员会对其评价是“他在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这种表达的力量源于人类口头传统作为复合艺术形态的“原生与酵母作用”。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奖这一事件引起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效应,他的诗词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大众文化的走向。而所谓的传播效应是指通过传播活动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作为受传者的大众们在接受他的音乐文学作品信息传播的同时,自身情感、态度、行为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我们应借助传播效应这一特点,将自身文化正确迅速地传播向全世界。
一、作品扎根现实,融情于景
鲍勃迪伦歌词中所体现出的反叛精神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的牵连,他在七十年代经历的创作困境与美国当时发生的经济文化危机对应发生,因此他的音乐、文学修养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他的作品角色都是经济危机下处于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有:流浪街头的歌手、忍受饥寒的顽童、亚米西农民、乡村男孩、剧场演员、耶稣一般的鲍勃..... 他通过他的歌喉塑造角色,用声音唱出社会底层大众的生活面貌。一次次巡演过程正是一个很好地传播过程,鲍勃迪伦厌恶那种社会环境的心声通过摇滚乐传播给广大听众,他的乐曲也唱出了广大听众的心声,从而得到了更多听众遥相呼应。他在《Blowing in the wind》这首歌中用平缓的歌声唱出心中的波澜,同时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一个男人要走多远的路 才能被称为男人
一只白鸽必须飞过多少海洋 才能在沙滩上安睡
加农炮弹还得飞行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着呢
答案就在风里飘着呢
一座山要存在多久 才会被冲进大海
人要活多少年 才能獲得自由
一个人得遥望多少次 才能望得见天空
一个人得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
还要有多少人死 他才知道已有太多人死去
鲍勃迪伦用这首歌唱出了对战争的控诉,歌词扎根现实,面对凄凉动荡的社会,悲伤的情愫涌上心头。一句“加农炮弹还得飞行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唱出了对和平的向往,作为底层大众中的一员,既然没有办法阻止战争的发生就将自己的挣扎与反抗化为歌曲,去抚慰人们的心灵。为了讽刺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鲍勃迪伦谱了一首《大雨将至》的曲子,歌曲气势雄大,感情奔放,每一句都洋溢着对死亡的恐惧感和对生命的紧迫感:
我看见成群的野狼包围了一个新生的婴儿
我看见一条人迹罕至铺满宝石的公路
我看见一根黑色的树干鲜血淋漓
我看见满屋拥挤的人群 他们个个手拿流血的斧子
我看见无数个饶舌者,他们每个人的舌头都已溃烂
我看见无数少年手握钢枪,恶语相加
奥大雨,大雨,大雨,那可怕的大雨将将来临
在今天这首歌仍然发挥着不可泯灭性的价值,为了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2009年《大雨将至》在全球气候大会中被联合国官员所采用,不断地在各个国家传播。他曾拍过一个纪录片《别回头》,在开片部分他抱着一摞纸,一张张的伸向观众然后在一张张的扔掉,传递给观众一种孤独的心理,这与他的童年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的父亲期望他从事机械行业,他却热衷于音乐,在辍学后他被父母赶出家门,从此离开家乡过起了流浪汉的生活。鲍勃迪伦创作时会很好地融景于情,将童年的这种孤独通过作品传播出来,无需多言受众通过作品可以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
二、叛逆的灵魂点醒着大众
“我抛弃的是简单的民谣,加入新的形象和态度,用流行的口号和比喻与一套新的规则结合衍生出一些以前从未听过的东西。席尔伯在他的信里严斥我这样做,好像他和其一些人拥有通往真实世界的钥匙。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不会为任何人退一步。”这是真实的叛逆的鲍勃迪伦。他年纪轻轻就已成名,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人们愿意跟着他一起叛逆,一起疯狂。但这并不能排除一些议论谴责,鲍勃在舞台上演出时,完全不会理会台下的唏嘘声。60年代他发行的一张以老民歌为主的唱片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然而第二张唱片却背叛了民歌传统,发行了一系列带有浓烈的个人主见的歌曲,包括《答案在风中飘》,《暴雨将至》等作品。一首《时代变了》唱出了他对民歌的抗议,他的叛逆铸就了他不会跟着时代的步伐走,他势必会在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维罗纳的记者招待会上,150名记者出席,当记者问到:“你现在的宗教信仰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鲍勃迪伦将面前桌上的东西掀翻在地,打断了记者接下来可能会提问的一系列问题。但正是他的这种狂傲不羁使他的作品风格别出心裁,使他成为音乐上的天才,美国文学上的佼佼者。
“我所能做的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谁”在当时那个混乱的世界中,各个流派的文学作品通过报纸书刊到处传播着,这也影响到了鲍勃迪伦,他不断变换自己的作品风格,但最终自成一派,所做词曲皆传播出对战争的控诉这一信息,成为众人心中的偶像。正如当下面对各式各样的文化传播,我们要适度保持鲍勃这种“叛逆”精神,才能避免随波逐流,保持自我思想,发表独具一格的思想见解。黑格尔曾说过:“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即便是痛苦,也不失其之美。”[3]我想这句话正应了鲍勃迪伦那叛逆的灵魂吧。
三、让音乐回归文学本源
鲍勃迪伦作为一名音乐家获得文学奖,众人感到匪夷所思,或许他们皆遗忘了诗歌本源于一体,鲍勃迪伦作品的获奖恰逢其时的帮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曾这样说过:“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他还说:“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的匠人”他作的每一首音乐都蕴含着社会性和文化价值。
我听见无数的低声细语,但没有人在听,
我听见一个人饿死,但无数人在笑
我听见一个惨死贫民窟的诗人的歌
我听见一个小丑在小巷里哭喊
金斯堡曾这样评价这首诗歌:“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我哭了出来,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正是因为他的歌词中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诗的形式唱出,才使他的歌能够跨越时间、国界和种族,经久不衰。
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江湖上》就是经过研究迪伦的一首歌词模仿出来的,实力派歌手罗大佑的书架上也摆放着《鲍勃迪伦歌词集》,迪伦的诗词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诗与歌本就不容分割,无论中外都是如此。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著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从古代《诗经》到宋元词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只是时过境迁,面对今天网络科技的进步,人们将传统的根源文化彻底抛于脑后,虚拟世界与传统文化隔海相望,好在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报道后,及时引起了大众的反思,重新架起了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各方媒体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选择者与创造者的角色,传播媒介将文化重新推向群体生活中,使诗词文化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
纵观之,鲍勃迪伦获奖是对诗歌起源——人口头传统的致敬,他的诗词作品让大众重新回归传统文学,这种起源与回归和人类文化艺术的早期源头“口头传统”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与文化再生力”;同时他的歌与时代社会历史紧密相关,表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特征,特别是青年人群体的思想感情,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杨中举:《口头传统: 人类文化传播与再生的原型酵母》,《文化遗产》,2015年第4期,第65页。
[2]答案在风中飘-百度音乐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第二版(1996年11月1日),第104页。
[4]《迪伦获将:一种文学原初价值的回归》《晶报》2016年12月10日,第B05版
[5]严絮:《用音乐定义诗歌的鲍勃迪伦为什么战胜了“陪跑王”村上春树》,《京华时报》,2016年10月14日.
[6]《北京晚报》,2016年10月21日
[7]杨中举:《口头传统: 人类文化传播与再生的原型酵母》,《文化遗产》,2015年第4期,第66页。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