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美智
内容摘要:先秦儒家散文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有的文章体现着历史闪光下的进步思潮,有的文章渗透着先贤的智慧与情操,有的文章凝聚着厚重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先秦 儒家思想 语文教材 人文价值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当中,经过细心梳理,对教材中文言文作品蕴涵的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概括。
以人教版为例,高中语文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使师生有了相对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这即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体现。必修3课本中选取的先秦儒家散文有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和荀子的《劝学》,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选取了《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前三章依次为《论语选读(7节)》《孟子选读(7节)》《荀子选读(1节)》,全书共26节,儒家经典占了15节,所占比例近乎58℅,足以体现先秦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命运、价值的关切和追求,对先贤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对人类发展为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人文精神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人文教育是以人性、人格、人道、人生为本位的价值导向,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精神用以塑造具有人格魅力、文化内涵的学生。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凸现语文教育中“人”的地位,使教育教学活动以人性化的形式、内容、方法来开展,期待通过人性化的教育造就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人。
因此,挖掘和弘扬儒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显得十分必要。高中教材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具体如下:
一、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时刻关心国家之大事,观照人类之困境,关注社会民生和弱者,这就是人文情怀,这便是人文关怀。儒家“修、齐、治、平”的积极入世态度与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屬于高层次的责任感。从孔子倡导“礼义”到孟子提倡的“仁政”再到荀子完善“人之为人”的内在自我修养,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这样的过程富有超时代的积极意义。儒家提倡个人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主张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感的统一,这些都是教材中具有人文底蕴的内容。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和梁惠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文章中孟子阐述了“仁政”的具体内容,写尽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状况,一方面孟子要告诉我们当时社会有极为悬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大自傲、浅薄无知的梁惠王的自认为“尽心于国”这一观点的驳斥。梁惠王认为自己已然“尽心于国”,便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巧设比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于梁惠王,水到渠成地批评梁惠王和邻国之君同样鼠目寸光;最后才摆出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和批评虐症来展开论述。
在“王道之始”部分,孟子提出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三项措施,与之对应产生了“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效果。在“王道之成”部分,他提出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一建议不仅仅单纯发展生产,达到养民,还要教民,要兴办学校,申明孝悌。孔子把“孝”看作“仁”的基本出发点,孟子也将孝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曰“孝为百行之首”。
人民受苦的根源其实在于统治者的暴政,统治者将之归结为“年成不好”,这就跟用刀子杀人然后归罪到刀子身上一样荒唐。批评了这种不正确的态度后,孟子就规劝梁惠王采取正确的态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面对“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强烈的救世责任感,令人景仰!
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加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见梁襄王》中写道:“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这些都是在强调“民贵君轻”。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不可缺少的人文教育就是责任意识。
二、拥有坦荡磊落的君子胸怀
做人要正直无私、磊落坦荡。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认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度为上。只有具备豁达的度量,人们才会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笑傲人生,搏击未来。胸怀坦荡的人是爱憎分明的。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孔子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方面把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准备伤人,颛臾如果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另一方面将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与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必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如若不能劝谏季氏主动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这是他们的失职。本文中三处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文中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由此看出,孔子认为公正无私的人才能胸怀坦荡。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记载:“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颜渊平日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所以孔子慨叹:贤哉,回也!因此,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对这样的诗文,我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有关文章进行专题性的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培养多姿多彩的审美意趣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弟子们畅谈各自的志趣与理想。因为各个学生的气质、性格、品位、趣味和审美倾向的不同,为了对学生因势利导,孔子对待各个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孔子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自由的发展,在学习中享受自我性格的张扬,形成棱角分明、生动活泼、多彩丰富的“自我”。
学生的个性心理、性情习惯表现多种多样、丰富复杂,因此,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方法加上风趣幽默语言,学生们上课如沐春风。《侍坐》中所记的四个学生志趣各异,性情不同。子路才华超群,志向远大,但是骄狂自大,莽撞冲动,经常对老师和同学出言不逊,在本文中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哂之”表情对待之,这样既肯定学生的实力与才能,又略带含蓄地批评了他丝毫不懂得谦让的急性子。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均表现为坦荡真诚、谦虚谨慎,态度谦卑诚恳,说话温和自抑。但是相似却也不同,公西华反应机敏,措辞得体,说话口气谦和,听他言说颇具“言者释然,闻者陶然”。冉有总是顾虑重重,做事畏首畏尾,他的性格谨小慎微,做事有如履薄冰的意味;孔子对他们的谈话没有当面点评,而是待他们离席后,在曾皙的一再追问下,才说出了他的看法。
最后曾皙用充滿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描绘了一副逍遥自在、清静无为、淡泊名利、无忧无虑的“春日出游图”,孔子则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描绘的性天风月、清风沂水的图景暗合孔子英雄无路、壮志未遂的落魄,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慨叹,更是志趣相投、心灵共鸣的评判。可想而知,作为学生的曾皙此刻该是最幸福的学生了。四个学生,四种性情、四份理想,孔子因人而异,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学生。这次师生“闲聊”,便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
四、追问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在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中,教师经常以“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作为活动主题。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激扬生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先哲们在物我观照之中,不自觉地审视人生和自然,将思考的理性融入到自然之中,融入进情感之中,用哲理、形象来解读“生命”主题,凝结成曼妙的文章,如电光石火,瞬间震彻灵魂最深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推己及人的思想。所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孔子思想中的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生命的自然界;基于这样地理解,人是伟大的,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谓“人”或曰“仁”思想的来源,也是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之所在。
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理解他人,是先秦儒家人文精神在“人”这一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新教材所选先秦儒家作品篇目较多,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层挖掘和弘扬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用人文精神来教育学生,塑造其完美人格。
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对万物生命的关怀与重视,是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综合统一,因此关注生命的意义与质量是语文教育的本位。语文教学应采取多种策略,进行情感体验,激活文本、唤醒生命;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关爱生命;要不断完善自我,生成智慧、鼓舞理想、张扬生命。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解读生命、唤醒生命、关爱生命、滋养生命、提升生命、张扬生命的过程。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惠安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