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长峰
内容摘要: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青少年能否胜任崭新而艰巨的时代使命。齐鲁大地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最重要的历史源头,其在中国思想史的贡献是其他学术所无法替代的。儒学对个体的人格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让古老的学术思想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本文采取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儒学经典在青少年素养塑造中的着力点,古为今用与内容选择、诠释,儒学经典现代意义的生成以及纸质文献阅读与现代移动终端的结合四个方面主要内容。
关键词:儒学经典 阅读 青少年素质
从西汉起,儒学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干,它不仅仅是中国政治的指导方向,也是中国人在生活方面的主要行动指南,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标签。学校为教书育人之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之时的幼儿、青少年的聚集地,因此,学校是儒学教育的主要阵地。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正处在接收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有旺盛的好奇心,对自己以及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为什么”,阅读则成为青少年获取学习能力、促进自我成长的最佳途径。由此,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应该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这个时期是每个人培养阅读习惯最好的开端。 所以,对于青少年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及把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作为全民阅读的基础,是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的教育培养项目。
当前青少年素质教育文本存在着内容过杂的问题。青少年的素质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本专业知识的完整习得,二是独立人格的养成和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守。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青少年能否胜任崭新而艰巨的时代命题,一是取决于基础专业知识的习得是否符合时代风潮,此为费孝通提出的“自然知识”。二是取决于能否养成对社会规范的主动自觉的遵守的心理习惯,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合格的公民,此为费孝通提出的“规范知识”。关于第一类知識的学习,多由理工农医等学科的课程教学完成,关于第二类知识的习得,多有文史哲学科的课程教学完成。本文针对的就是第二类知识的习得。关于第二类知识的习得,也就是“规范知识”的学习,目前一直处于弱势。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内容选定、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其中“内容选定”方面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齐鲁大地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最重要的历史源头,其在中国思想史的贡献是其他学术所无法替代的。然而,上个世纪初至20年代70年代末,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儒学是压抑人性的学术,儒学是配合封建制度的学术,儒学是“落后”、“封建”的代名词。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儒学的合理性内核。儒学对个体的人格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让古老的学术思想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阅读过本民族的任何经典名著, 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但在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发展较迅速的今天,青少年的图书阅读量有着明显下降的趋势,并且传统经典的阅读也正受到冲击。
一.儒学经典在青少年素养塑造中的着力点
传统儒学的在人格养成方面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养成独立的人格,二是追求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这两点对于当下青少年的素质养成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儒学对独立人格的养成有其产生特定的历史语境与特征。宋代朱熹指出“自上古圣神至周公是‘道统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为内圣与外王合而为一。在这个阶段中,在位的圣君贤相既已将‘道付诸实行,则自然不需要另有一群人出来,专门讲求‘道学了。周公以后,内圣与外王已分裂为二,历史进入另一阶段,这便是孔子开创的‘道学的时代。”由于传统学者掌握着儒学经典的诠释权,却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利,这就剥离了知识分子与政权的关系。一方面,这使知识分子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帝王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也赋予了知识分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职此之故,中国儒学在独立人格的养成方面有自己深刻的研究。中国儒学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所追求的境界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讲求内外兼修。
儒学的第二个着力点是追求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儒学追求“礼”,但“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个体之上,而是个体的内在的自觉的要求。费孝通指出:“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为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内在的良心。”由于中国目前处于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适应社会。由于传统教育的长期缺席,青少年尚无法在外界社会中找到自处之道;因此,传统儒学经典的阅读与欣赏将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古为今用与内容选择、诠释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新的人文精神,同样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因此,人文知识类课程应以人类的各种经典为主体内容和基本载体来设计。
儒家思想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儒家思想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在肯定传统基础上的不断更新。其次,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仅继承了历史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吸收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最后,儒家思想展现了自强、自立、自信的优秀品格。
毋庸置疑,儒学经典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发展,里面肯定包含着与当下时代特征不合拍的内容,这是我们在选择内容范围时必须谨慎有加。既不要全盘接收,也不能全部放弃,只能择取最适合当代时代特征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周易》《礼记》等哲学色彩浓厚的文本由于具备超越具体时代的特征,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与当代社会的对接。《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涵咏性情,养成完美人格等方面往往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儒学经典的诠释方面,应该采取新时期以来的最新阐释,而放弃经学时代的传统解读。
三.儒学经典现代意义的生成
中国儒学从未中断,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带有大量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和结论。儒学经典如何服务于当代社会,最为关键的是找到儒学经典现代意义的生成方式和内在机制。儒学经典现代意义的生成取决于经典对人性的尊重、秩序的遵守、对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国学经典教育含有人性的内容,可以熏陶人,感染人,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国民教育需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核心,贯穿人生整个过程。教育将人作为对象,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人文教育就是为了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以及促进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步实现。而人文教育必定需要以古人圣贤所总结的国学经典为基础,通过对个体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中的道德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国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使受教育者掌握国学的精华,最终将所学经典道德思想外化于行,从而使整个社会相融共生,自强不息。
国民素质就是要求在人这个基本属性的生命之上,给予合理的培养或营养灌溉,即给予各种社会技能栽培和思想充实,使其能够有自己的无限生命力,并且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的高度浓缩,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提高人文素养是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国学经典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蕴涵了丰富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教育内容,因此將国学经典运用到国民教育,使国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深入人心,从而以提升国民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四.纸质文献阅读与现代移动终端的结合
纸质文献与现代移动终端是当下两种最为流行的传播载体,但青少年对纸质文献鲜有兴趣,对移动终端却情有独钟。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载体各具特色,当代的儒学教育要将两者结合,尤其要针对当代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加强对移动终端的管理。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他们接触儒学经典的机会通常仅是靠教材中选取的一些内容以及历史书中的介绍。编写语文教材时所选取的内容主要着眼点在于通过这些经典,使学生们了解到古代的一些语言文字知识和古典文学常识,重点在于知识性的传授。
素质教育因出于对人自身素养提升和完善的关注而进一步关注到知识层面,但提高人文素质是任重而道远的。从浩如烟海的儒学典籍中选择既契合青少年阅读心理,又要符合时代精神的具体篇目。长期以来,国人对儒学典籍的解读多带着有色眼镜;现在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对传统典籍重新解读,既要立足元典、言之有据;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契合时代思想的要求。既要符合时代精神,又要避免郢书燕说。
[项目:本文为济宁医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儒学经典阅读与青少年素质养成》(项目号:(JYQ14RW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图书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