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范慧影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涯中的必修科目,而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极大比重,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然而,我国当前在语文阅读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成绩而学习一些阅读技巧,不去体会阅读的精髓,把握作者的情感。目前,新课改大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教学生学习,更是要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重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更是要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改革大潮中。
关键词: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 能力培养
近年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情感把握能力、思想表达能力等。然而,如今的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认为阅读枯燥、单调,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起主导作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阅读能力。
一、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學校和教师更注重成绩,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篇幅长、分值高,很多教师更注重如何让学生考好成绩,而不是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许多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给文章划分段落,理清每一段落所要表达的意思,借助原文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而不去征询学生自己的看法,将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每个人,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阅读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方法,严重影响了学习阅读的积极性。
(二)阅读资料范围有限、知识面窄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用的文章基本都是来自教材,或者练习册上,内容有限、范围狭窄,而且很多附有答案,不利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容易造成思维惰性。而小学时期正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扩大知识面,积累阅读量,锻炼思考能力、思维灵活性,培养自己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上课所学知识
世界上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我国文学的发展更是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因此,从小学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也包括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以及学生本人对文章的看法等。而且在文章与文章之间有许多相似和互通的地方,当学生阅读量达到一定水平,阅读能力有所加强,对课内所学的文章就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你现在的气质里,蕴含着你过去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由此可见,阅读不仅是学生时代的课程,更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进行的课题。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的发现,那些读书多的人说起话来犹如口吐莲花,落落大方,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因此,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更要注意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热爱阅读,用知识来积淀自己,让自己谈吐优美。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阅读
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较为特殊,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某一事物的关注不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因此在学习中较为被动。但是如果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效果将大不一样。针对小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式入手:
1. 讲故事
阅读教学的材料中,往往会涉及很多案例。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轻松的讲故事的方式将所学内容讲解给学生,还可以在备课时,多准备一些和文章相关的典故或小故事,从而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 设置情境
由于小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思考问题还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合理设置情境,通过模拟式教学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例如,在讲到《负荆请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扮演廉颇,另一名学生扮演蔺相如,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去思考、分析、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和情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适当安排课外活动
教师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3],更好的消化所学内容。如,当教师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可以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类似于小女孩的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幸福环境其实是来之不易的,同时,还可以布置一篇课后作业,让学生写出通过这一堂课所获得的感悟,并且懂得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设置阅读情境
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难以长时间集中精神,因此,需要教师适当借助外力作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比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和即将学到的内容相关的小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来自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所找到的资料,分享之后,由大家展开讨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并在遇到疑问时向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这种自己搜集材料、利用材料的方式,一来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保证了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课本所学知识,巩固基础,加深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阅读量,从多个角度体会作者思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适当增加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思考能力。例如,在学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后提出疑问:“桂林山水到底有多美”“桂林都有哪些著名景点”“除了桂林,还有哪里的景色堪称一绝”……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并写成作业上交。久而久之,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疑问时,也知道该如何解决,如何思考,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增强了自身的独立性。
(四)教授学生正确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单纯的在课内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更是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得心应手,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将阅读方法渗透到课程之中,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思维体系,培养阅读能力。例如,当在学习如何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应先找出关键句或关键词,而关键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作为积累,将来在写作时、工作中包括生活上都能用到。
虽然阅读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情,但是也应当注意方式方法。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说明,阅读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强光下或弱光下看书;当阅读达到一定时间,应当向窗外眺望一会儿;还可以定期给自己做一个检测,检查自己阅读量提升了多少等。保持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时的自主性,培养主动阅读习惯
就阅读本身而言,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一千个人对同一篇文章就有一千种看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更要注重对阅读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后,应当鼓励学生在遵循自己的喜好上广泛的阅读,逐渐建立起个人的阅读体系和阅读思维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平等、和谐、自在的环境里阅读,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并在阅读中有收获,有提高。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教学也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更是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在上课时,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积极和学生互动,倾听学生的看法,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借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课后,也应当多为学生推荐有益的又适合其发展规律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建立起阅读知识架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从自身做起,多阅读、多积累、多探索好的阅读方法、了解当前局势、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柳树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