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作文教学中微习作的内容与形式

时间:2024-05-04

卢云丹

内容摘要: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小学语文的重点。低年级是写话入门阶段。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打好学生写话基础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兴趣。“微习作”内容简短,形式灵活,富有趣味,能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积极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低年级教师需积极开发“文本资源”、“课外阅读”、“生活体验”等习作内容,借助更新、更富有创意的写作形式,创设多样的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感受写话的乐趣。

关键词:微习作 内容 形式 展示交流

传统的写作教学,学生苦不堪言。低年级是写话的入门阶段,如何在打好低年级写话基础的同时,又不让学生畏惧习作?我想到时下“微博”、“微信”甚为流行,人们都乐此不疲地借用这些技术记录生活,分享趣事,抨击观点。那么,我们的习作是不是也可以赶一回时髦,來“微”一下呢?“微习作”就是一种内容简短的习作,它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题材丰富,形式灵活,可以写一个片段、几句话也可以是一句话,其难度低,耗时少,就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写作的痛苦。

一、“微习作”的内容开发

1.挖掘“文本资源”,进行“微习作”

语文书是我们的第一手教材,如何利用好教材,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融入其中?这需要教师巧妙挖掘开发“文本资源”,找准语言训练点,让写话有的放矢。

(1)续写,延伸文本

有些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根据主题思想,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二年级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叶子和葫芦之间的联系后,老师请孩子们续写故事:“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孩子自然会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续写出有趣的故事。

(2)仿写,学习文本

“仿写”是课堂写话的主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典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指导模仿教材的表达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第一种是参照课文进行仿写。这种练笔比较适用于模仿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也适用于篇幅短小,结构相似的课文。如二上《假如》一文,句式结构非常雷同,学生便可以模仿课文写一写自己拥有马良神笔的愿望。模仿课文进行练笔,另一种是提炼课文之后进行仿写。这种写话较参照性的仿写难度有所提高,需要教师先带领学生提炼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

(3)补充,丰富文本

有些课文的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如二年级下册《笋芽儿》一课:“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呀,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教师可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笋芽儿的情感出发,进行写话:她睁开眼睛一看,呀,多么、多么的世界呀!……这样的写话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充实了文本的空白。学生读中有写,写中有读,相得益彰。

2.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微习作”

课外阅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教师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文学体裁进行习作训练。小学阶段,学生的读物以绘本、童话为主。绘本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故事书,其特点在于图文并茂,是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绘本最美的是它的语言,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童真、童趣,是孩子们仿写的好材料;绘本配有精美的图画,引人入胜,可以让孩子们去填充空白;绘本人物可爱有趣,本的故事情节生动,孩子们充满创编新故事的激情。教师应利用绘本的这些特性,抓住写话的机会,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绘本为学生搭建了习作平台,赏图想象,读文仿写,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呼之欲出。童话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学生阅读通话能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能走入童话人物世界,解读人物的内心,学生可以在童话中意欲表达。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微习作”

每遇习作,学生总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其实生活就是作文的内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平时多多引导。

(1)发现。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时间的不同,地点的不同,经历的不同就会有很多事情可以成为习作素材。可是为什么学生会觉得好像没有可写的内容呢?学生年龄小,心思不够缜密,不会发现生活。所以,平时教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2)体验。我们还应该多带孩子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如组织一次春游,引领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开展一次活动,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组织一场亲子比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等等。学生亲历实践活动,一幅幅鲜活的生活情景,才能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有一次,我让孩子写一篇关于找春天的习作。我带着学生一起去校园中接触大自然,孩子们听听鸟叫,闻闻花香,捡捡花瓣,情动辞发,效果很好。

(3)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在细心观察生活的同时,还应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记下来,持之以恒。只有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积累,写作的题材才会源源不断。

二、“微习作”的花式写法

学生习作需要发挥想象,才能把故事写得出神入化,把日常的事情写得光彩照人。同样,“微习作”的写作方式也能“花样百出”,那么学生在训练中就不会产生厌烦感。

1.画画写写,图文并茂

秦牧曾经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 教师可以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启蒙孩子的写话。学生可以借用图画想象写话;可以画画、贴树叶图、做水果拼盘等创造作品写话。教师引导孩子在图旁配写上一些文字,孩子们写得轻松。如春游后,老师一般都会布置一篇作文,这样的形式枯燥乏味。我们可以请学生画一画春游的情景,不限字数,不限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2. 游戏表演,玩写结合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阶段,提供适合学生的小游戏,合理安排游戏形式、时间,让学生用愉快的心情体验游戏、用自由有趣的方式记录片段,习作便能跃然纸上。同样,也可利用表演进行微习作,让学生根据表演写写动作,也可以创作剧本进行表演,演写结合。如部编教材《一个接一个》可以带学生去操场踩影子

3.编写短信,书写祝福

手机时代,利用手机发送短信已不是一件难事。现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因此,我们不妨顺势引導让学生给过生日的同学编写一则生日祝福语。逢年过节,编写节日祝福语。如“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教师可引导班级学生编辑祝福短信。如班级某生发送的祝福短信:各位小朋友大家节日好!送走富有春意的五月,我们迎来阳光灿烂的六月。六一是快乐的日子,六一是纯真的日子,六一是祝福的日子,我祝愿群里的小朋友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大家的积极性高了,也互相祝福、互动起来。

4. 记录生活,有感而发

手机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学生喜欢拍摄照片,录制视频,通过这些形式记录生活。于是,我利用学生这个心理,引导他们拍下照片,在照片旁写一些注解,为图片配上画外音。鼓励有能力的孩子根据视频,写写视频解说词。其实,一年级孩子也可以开展“微习作”。一年级下册,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以“一句话日记”的形式,进行句子训练,为日后进行段落、文章的书写打下基础。通过记录生活中高兴、惋惜、惊喜的小情感或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小发现,远比毫无意义的流水账更有效果。以下是班级孩子的佳作:

1月14日 星期六 晴天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山里。我们买了很多东西送给外婆。外婆看了很高兴!

1月22日 星期天 晴

今天下午,外公又买了一只大公鸡。它很丑,还很大。我给大公鸡吃米,它都把米吃完了。

1月29日 星期天 雨

今天,爸爸要带我去马戏团看马戏的。结果下雨了,只能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了。

三、“微习作”的展示与交流

1.借用网络,发表“微习作”

班级微信群、朋友圈、微博、QQ、班级网站这些网络资源,都是我发表学生微习作最常用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作品的读者很广泛,班级中的家长、老师、同学都可以评价学生的作品,为作品点赞。这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孩子们继续写作的兴趣,效果很好。

2.漂流点赞,传递“微习作”

选择一个耐磨又漂亮的本子作为班级的“微习作集”。每天由一位同学完成一篇习作,内容不限,字数不限,自由发挥。第二天,“微习作集”将漂流到下一位由抽签决定的同学手中。该同学除了需要完成一篇习作外,还要挑选前面的一篇习作进行点赞、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看他人的习作提高自己,也可以看通过点赞人数肯定自己。

3.积极投稿 ,展示“微习作”

《笋芽儿》是学校自主创设的校刊,每个学期都会刊出两期,发表的都是孩子们优秀的习作。学校特地增加“微习作”板块,以鼓励孩子写话。每次《笋芽儿》分发到孩子手中时,孩子们总是会迫不及待地去目录中寻找自己或同学的大名,有滋有味地读出自己或同伴的作品,自豪地跟父母分享来之不易的稿费。借助《笋芽儿》这个展示平台,能激励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4.小组小报,分享“微习作”

利用学校的“适应性教改”与“小组合作”的契机,我将小组小报也融入到各组激烈的竞争中。学生分为七大组,六人一组,每一组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组内小报。每天都有一位同学写一篇微习作,组员接力完成五篇微习作,由第六位同学完成汇集工作,完成组内小报。老师根据每周展示的小报给予打分,评选名次,小组加上相应的分数。

“微习作”让我看到了对学生作文促进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教师需不断开发更多的内容,借助更新、富有创意的写作形式,以富有趣味的“微习作”去打开习作的书写之门。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在日常的教学中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方面进行更深的探究。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