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谢文妮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就是一场盛大的革命,主要从积极的角度研究通过传统心理学的方式去研究人物的心理,属于新兴的心理科学。积极心理学打破了一个长久以来心理学所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等消极模式,转而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将关注的个体让其发挥应有的潜能,进而提升人的幸福感。
1、完善民办高职院校中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
积极心理学是将人和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在相同的环境中影响到人。而党员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制度环境都可以影响到党员干部。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在党员干部的管理工作中我们要为党员干部建立积极的制度环境,不断的健全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民办高职院校的党员干部所掌控的权利范围窄、工作的任务重、承担责任大,致使很多党员干部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党务工作,与其他普通党员相比,党员干部的必须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行为,犯了错误就给予过多的批评,当取得成就后只做口头表扬。此种状况下,根本不利于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反而会伤害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正确的应该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定期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价,对那些表现优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那些工作不认真业绩不突出的,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批评,让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做好工作。而最佳的激励机制应该是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即时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以人为本,以精神激励为主导,辅之以物质激励,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了解心理需要,提高党员干部激励的有效性
心理上党员干部如果得不到平衡,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工作,我们要及时的满足党员干部的心理需求,了解党员干部的心理,使党员干部的内心的达到一种平衡,这样才能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苏联心理学家波哥斯洛夫斯基认为:“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條件的必要性;它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要求。”
首先党员干部属于人,人是个体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最求的目标,我们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研究,作为人的需求具备了七个层次,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求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七种需求都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人就会向着上一级的需求去追求,这样驱动力很自然的形成了。但是这七个层次的需求在逐渐上升的,当第一种需求已经100%的满足之后,下一种需要才会出现。有数据显示,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党员干部在生理需要即收入和住房被满足之后,其次是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求知的需要能够被满足,再接着就是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能够被满足,最后是工作成绩能得到承认、工作有意义的尊重需要的被满足。
3、构建心理契约,提高党员干部工作的满意度
“心理契约”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提出,意指“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虽然不属于有形契约,但是“心理契约”确实发挥了有形契约所能带来的影响。心理契约属于隐性契约存在党员干部与学校之间,其主要的核心就是党员干部的满意度。
民办高职院校党委在党员干部的管理过程中,心理契约可以构建成为三维结构: 首先是规范型,党组织给党员干部提供应有的物质条件,包括奖金以及稳定的工作环境等等;其次是人际型,党组织给党员干部提供人文关怀和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上下级和谐关系以及相互合作的工作环境等等;最后是发展型,党组织给党员干部提供能够继续发展的基础空间,包括提供挑战性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让党员干部发挥潜能和专长等等。
“心理契约”的建立能够让党员干部意识到自己的主体位置,让其知道自身重要性,“心理契约”能够了解到党员干部的真正的需求,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改变传统管理当中的物质激励为精神激励,也使得党建工作过程中的负激励和外激励转变为正激励和内激励,管理方式由刚性手段转向柔性手段,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能充分将自己的优势与潜能运用到工作中,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党建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