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构主义视角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时间:2024-05-04

吴宁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对互联网的应用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目标。教育作为一种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方式,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将学生的教育以灌输的方式来完成,学生被动性始终存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原理较为抽象,没有实物讲解必然存在着难度,因此要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效率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

一、建构主义内涵特征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科的教学中就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强调的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中主动的参与学习,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断的更新改变的,在动态化的演变中,人也要适应性的加以改变,服从人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提高课堂效率。

建构主义主要特征表现在主体性以及发展变化性。主体性是从学生个人来说的,学习是学生个人的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外界的因素,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因此课堂需要从教师向学生转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发展变化性是指知识的更新状态,知识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学习就是不断的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这也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突出这两点,将学生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从建构主义视角来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白教学的现状,只有明晰现状中的问题才能够准确的实现对课堂的建构。当前的课堂一直是按照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展开。教师根据课本来安排自己的授课任务,但是授课的任务主要依赖的是教材,尽管互联网已广为人所知,但是互联网基础技术知识还是很少被人所了解的。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严重依赖教材脱离实践案例,造成课堂无效率,另一方面,教材版本老化,信息未能及时更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作为一种公共必修课来安排的,由于其地位以及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学生并未对其产生兴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逃课旷课的现象,这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三、建构主义视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出现一些不利于改善教学质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该课程的独特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指导教学,直接向学生讲授理论,对于一些理论层次高的学科而言,本无可厚非,但是应用这种模式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会出现错位的现象。因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才会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从建构主义角度来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正是对这种理念的体现。

首先,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应用在生活中能够带给人方便,而学生在生活中接触 的也较多,但是对计算机的相关理论却不是很熟悉。建构主义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展示相关问题的答案,从相关的案例分析入手来加强学生对实践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问题为触点来实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的目的。

其次,教师需要对整个课堂进行优化设计,突破传统课堂中的呆板固化结构模式。建构主义主要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传统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作用,这两种方式完全是相反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辅助的作用,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起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对这种课堂还是需要教师有完善的教学任务计划,在教学任务框架内学生可以实现小组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就能够帮助学生相关知识的补充与完善。

最后,教师需要能够建立相关的学习平台,实现信息的分享,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种基础学科,知识上理论性必然会很强,而对计算机的使用上是完全不必要对理论知识的考虑的。因此只有加强对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才能丰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

建构主义下,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被完全的释放出来,这对传统课堂是一种转变,而要使这种转变发挥出实效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发挥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设计。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效率。

[课题:安徽三联学院2015年校级质量工程教改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编号:15zlgc027)]

(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