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德]马蒂亚斯·胡布谢尔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她悠久的历史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都令人惊叹。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中国有能力去落实她所制定的目标,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中国”的含义是“中央之国”,现在中国又带着自己的规则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进发了,并且希望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具体实践。而中国要真正成为“中央之国”,就需要正视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除了发展议题外,气候变化也是当务之急。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气候变化由人类活动因素导致,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抗击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无疑关乎中欧双方共同的利益。在气候治理方面,对欧洲来说,也没有比中国更好的伙伴了。中国已经认识到了气候治理的重要性,并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中国还试图采用市场驱动的方式抗击气候变化,这也证明了意识形态不是一切。那么既然中国要采用市场的方式,就应该考虑一下欧洲在这方面提出的建议。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是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包括欧盟和中国在内的全球各方都应该制定一套机制,去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抗击气候变化的行动当中,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确定一套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机制。当前欧盟、美国和中国都在推进有关的议程,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大多没有相关的安排。我认为,有必要在整个“一带一路”范围内实施一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制度。同时,这也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收益。比如说,中国现在是太阳能设备最大的生产国,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利用太阳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潜力。如果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覆盖范围内施加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那无疑也将给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当然,市场竞争非常重要,因而有必要配套相应的市场规则以促进公平竞争,最终通过公平的、充分的市场竞争实现良性的发展。
欧洲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多规则制定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是做实事的国家,在建立电网、修建核电站等方面远远比欧洲更加高效,具有实施的能力。我相信把欧洲的规划和中国的落实能力结合起来,充分合作,形成一个共同行动的计划,一定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而且中方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利。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各方都应该更加聚焦未来一代的自由,应该关注一些地区的人民未来能否有在摄氏60度以下气温生活的自由,关注分布在沿海占地球总人口三分之一的民众还能不能有在现居地生存的自由。我听说,如果气候变化的势头不被扭转,未来中国的上海很可能会被埋没在海平面之下,中国的一些西南省份也可能无法再享受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源。因而,现在最重要的是采取行动。既然中国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那为什么不将其向全球推广呢?欧盟和中国应该携起手来制定一套能够广泛适用的温室气体排放定价机制,并通过市场导向的方式加以推广,这恐怕是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唯一途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