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修辞立其诚

时间:2024-05-04

我热烈祝贺尹武平将军散文集《人生记忆》研讨会隆重召开。《人生记忆》出版前后得到了各方的肯定。我得到这本书以后,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昨天刚刚从深圳回来,我看的那几篇,我都很喜欢,很接受,很认同。我一开始觉得他是部队的同志,现在有一部分散文有一股子酸溜溜的味道,本来几句很普通的话,说的非要绕个圈,让你看着费点劲。我就想着部队同志出散文集可别那样。我看了看,他和我们很多心目中的散文家都不一样,他写的特别的诚恳,特别的真实,特别的坦率,合情合理。从人生当中来,而且干干净净,什么话都说得非常明白、清晰,令人信服。这个是看着最简单不过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有个古老的说法,这个古老的说法,我小时候不明白,它是“修辞立其诚”。修辞是花哨的说啊,立其诚就别修辞了,你是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就完了。但是尹武平的《人生记忆》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叫“修辞立其诚”。比如他写关于他的孙子那篇《呼唤童真》,哎哟,我一看开头都有点不高兴了!怎么这么照顾那么照顾,那是什么呀!这还了得?这叫幸福吗?等到我上了这个钩以后呢,他在文中说了,终于发现了他认为这样做孙子不幸福!作者的思想也非常开放,而且讲到外国的,讲到俄罗斯,说人家那的儿童是怎么个生活、教育、学习的,這个太重要了!他说的是中国的多少多少儿童想说没法说的话啊,也是多少家长被逼进了这个套了后想说的话。

我还非常喜欢看他写的当连长的那篇文章叫《触摸理想》,哎呀!我心想这个连长真行啊,你想想,几个连在那并排儿摆着,他这个连队食堂里头,传出来的气味啊,老是最香,饭菜最好吃,这个连队战士的思想、精神、作风、干劲肯定与其他连队就不一样的。部队里吃饭是大事,吃饭时都要排着队,唱着歌,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这样子?(尹武平回答:还是那样!)很认真的啊,而且你看毛主席那个时候讲部队民主,讲部队建设,都把大伙的伙食当成一件重大的事情来讲的。武平他的话很有军人气,有大兵味,因为他就是当兵的出身啊!但是他又很多情,多情就是对同志的感情,对士兵的感情,对部队的感情,当然你得做好这个工作啊。如果你做得不好,谁也帮不上你。然后他写的这些东西,也非常敏锐,文学工作者的这种敏锐性,那个细胞,那个感觉啊,我觉得也是很充分的。但是你光有敏锐的那一面,没有实实在在的接地气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那一面恐怕也不行,所以你看他写的东西还真是挺有意思的,而且你觉得很实在,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靠词句写散文,我那词多着呢,你要想说靠词蒙住我,让我看上一个钟头,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他靠的是对人生的这种真实的理解,是对人生的入情入理的这种体验,是对人生的这个实实在在的表达,所以我祝贺尹武平的这本书的出版,而且愿意今后有机会再拜读尹武平的新作。

王巨才(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欣闻陕西作家尹武平荣获“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精锐奖,其散文集《人生记忆》研讨会同时召开,我谨向他表示真诚祝贺!

读了《人生记忆》这本散文集,我走进了这位军旅作家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深深地被尹武平同志长期扎根军营、保家卫国、敢打硬仗、挥笔作枪的精神感动。他的语言朴实,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情感真挚,从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流露出大感动、大情怀,我看过他写的《乙未之痛》。在《乙未之痛》一文中,他怀念已经去世的老首长刘冬冬,感念之情、感恩之心均发自肺腑,一唱三叹,感人至深。期待他写出更多厚重,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我为尹武平同志高兴!预祝他的散文研讨会成功!

贾平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

稿子我读了,我觉得篇篇充满真情。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在这一点上,你做得很好。

再是文笔干净朴素,也准确得当。也有很好的细节。细节是小说散文生动的体现。如岳母用一个奶水养岳父病,一个奶水喂女儿,令我过目不忘。如提意见,要每篇尽量写曲一些,文贵曲嘛。

看完有正能量啊!

梁晓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作家):

王蒙同志说完之后,我就觉得没话可说了,因为基本上是相同的读后感。午睡前,我看了《向生命致敬》和《雪儿》,正如王蒙同志刚才说的,所有的印象都与“修辞立其诚”有关。我们往往都要考虑怎么样将修辞技巧与表意真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有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样的话,表意的真诚就打了折扣。

武平将军这样有四十余年军旅生涯的军人,其散文作品有硬度、有刚性、有诗性、文字风格如岩如石。他曾在青藏高原那么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多年,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的人生感悟必然与我们一般人不同。相同反而奇怪了——那是典型的军人之人生境界。比如开篇讲到关于生命的道理,一般文人,像我和庆邦这样的作家,如果笔下写出那样的道理的时候,别人并不一定信服,也许还会觉得是在作秀,把道理摆的太高。但是对于有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的人来说,从士兵开始做起,做到班长,做到排长,一直做到连、营、团长……而且在那样艰苦的地方,一待就是很多年,当这样的人说出同样的道理的时候,他跟我们说是不一样的,可信度是加大了的。我想,这正是为什么有几位共和国的上将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我一开始拿到书的时候不禁在想,出一本书有必要这样吗?这是第一反应。但是当我读罢《人生记忆》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军队对精神豪迈高昂的文化尤其尊重,对体现奉献精神的文化尤其重视,对于为军人之人生境界而歌的人,上至首长下到士兵,肯定都是非常尊重的。

王蒙同志刚才也谈到,书中写到自己当连长的那段,以及自己和那些班长、连长,包括司令员,都是情真意切的。这也是广义的友情,值得散文承载。我们通过散文这种文体,对于一切,对我们的人生,在特殊时期有过帮助爱护的人表达感恩,这也是散文的价值。要通过散文把它记下来,要挖掘那种友情的意义。在这点上,武平将军也做到了。

我相信:《人生记忆》这部散文集,首先会成为许多官兵的案头书,枕畔书;而且,会获得许多非军人读者的理解、尊敬和喜欢。

肖云儒(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文化学者):

我接触武平比较早,我还清楚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当时完全不认识,有一天,尹武平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够读一下他的文章。我同意后,他就来了。一进门,啪地给我敬了一个礼,部队作风很扎实。我从没有享受过如此高的“礼遇”,吓了一跳,也很愧疚。实际上他的这个礼敬的很好,让我无法拒绝他的请求。于是我就开始看他的文章,结果一读就读进去了。

我读武平的《人生记忆》,主要有两个感受。一个是,他是一名将军,但是他善于用审美的方式,重温、享用自己用时间经历过的人生,他有两重人生,他在农村、部队、大地上度过了自己的一生,退休后,又在审美的层面拿起笔来,重新复习自己的一生,享用自己的一生,因此他比别人多收获了一次生命。我不但这样走过,而且再一次用美的角度重走了这条路。这是非常令我敬佩的。另外一种感受,就是因为我没有部队经历,我们用外面的人的角度看部队的将军们、战士们,常常是看到他们铁血的一面,不知道他们生命中还有另一重色彩。铁血的一面是太阳,日神精神,勇猛、战斗、胜利,但是每一个人内心都还有月亮的一面,有小夜曲,有春风,有秋雨,有很柔软的一面,可能他们习惯把自己柔软的一面压抑着,所以一旦他们拿起笔来,他们柔情的一面就得到了抒发。这种抒发不是文学的使命,是生命的使命。在这种抒发中感到个体的全面的实现。在这一点上,我要佩服尹武平先生。把自己多彩的人生书写好,把自己多彩的人生复读了。

在他这些文章里,现在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都反映了铁血和柔情这两面。一个,他的铁血精神,勇于冲击、不屈不挠的精神,当他入党、提干遇到误解和困难的时候,他那执着、勇于向前的精神便体现了出来。有一篇文章专门写到这些。最后他凭借着自己的这种精神入了党、提了干。还有一篇,《写给岳母》,他的岳母身世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的岳父有病在身,岳母两个乳房一个用来哺育孩子,一个用来哺育她的丈夫,就这样把这个家拉扯大。这是一个军人眼中的母亲,这个母亲和我们所有人眼中的母亲都一样,但又不一样,他对我们对母亲的爱体会的更深。

还有一点就是他让我认识到了部队的历练。部队的能战能胜是不用说的,我们都知道,但是部队在一次决战中需要往上冲锋的时候,他们的领导发现尹武平兄弟两人都在部队。领导就说,不能让你们兄弟俩都去奉献,就把武平从第一梯队撤下来了。这是我们部队一种伟大的仁爱精神。这些都很让我感动,虽然过去一年了,但是这些细节我记得还是很清楚,说明武平的散文不是单单记载自己经历的一般散文,它是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内涵在里面。

我们这支部队很久没有打仗了,我们这个民族铁血精神需要发扬,不能总是女的是小女人,男的是奶油小生,一个民族光有帅哥美女是不行的,它需要铁血精神。三年前,施瓦辛格來到西安,我和他还有张纪中一起做了一个节目。他们一个是演英雄的,一个是拍英雄的,我不是英雄,我们三个人坐在了一起。当主持人问什么是英雄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说:铁血精神。一个人、一个民族都要有一股气,在祖国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不惜以血荐轩辕的。所以我觉得尹武平先生作为一个将军,把自己内心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贯穿的就是我们部队的铁血精神。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读起来受益匪浅。在此,我向在座的各位将军们以及部队官兵们,表示我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刘庆邦(鲁迅文学奖得主、老舍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还是先祝贺,一共是三个祝贺,首先祝贺尹武平将军获得了这次散文年会的精锐奖,是获奖的第一名;那么第二个祝贺呢,祝贺其散文集的出版,书做得很漂亮;第三个祝贺就是祝贺今天这个研讨会的召开。

刚才听了王蒙老师,晓声兄,还有王宗仁老师的发言,他们的发言都很好,我觉得把他们的发言整理出来就是很好的文章。有了他们的发言以后,我觉得我再讲,可能有一些重复了,他们的观点,像王老师讲的,晓声讲的我都很赞成,我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总还是要说几句。

在没看到这本书之前,咱们的两位主编,就把作品的电子版发给我了,随后,很快收到了这本散文集,看了好几篇,总的印象,我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就是发自真情;第二个:就叫出自诚心;第三个叫细节饱满;第四个叫语言朴实。我们都知道写散文,对情的要求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写散文是因为我们有感情要表达,有感情要抒发,然后我们才把它写成散文,我读武平先生的散文,觉得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首先是感动了自己,然后写成作品,感动读者,可以说每一篇作品都是有着非常真实的非常饱满的一个感情,这是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就是出自一个作者的诚心,王蒙老师讲到了,一个作家不管是写什么文章写什么作品,诚是非常重要的,它要求我们一定要诚挚真诚,一定要掏心窝子,不能摆谱,不能端着,得让人看到你的一颗诚心,这是第二点感受。

第三点感受,就是细节非常饱满,为什么有这个感受呢?我也看过一些散文,有些人写的散文,是概念比较多,说概念,用概念来概括。武平将军他不是,他是用细节来说话,一看就让你记住,比如他写向生命致敬里面的一个细节,说他曾经差点丧命,特别是第一次,我印象特别深,说到刚生下,就得了百日咳,然后一下子就快没命了,家里判断说,这孩子不能活了,就准备把他扔掉。后来准备要扔的时候,他身上穿着一件衣服,而这个衣服可以脱下来给下一个小孩穿,就又抱回家去了,终于捡回来一条命,这种细节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它后面有多么悲怆,一下想起我们那个时代,那种极贫的困境,这样的细节是非常有力量的,这是第三点感受。

第四点感受就是,很欣赏武平先生的语言,语言是非常朴实的没有什么端着的架子,没有大话空话套话,都是非常朴实的语言,散文就要非常朴实的语言,之所以强调散文语言的朴实性,因为语言很重要,就这么四点感受。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一个退休的将军,开始写散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世界,是由两个世界组成的,一个物质世界,一个精神世界。很多人在建设物质世界,少部分人在建设精神世界。我认为我们的作家散文家的写作过程就是建造精神世界的过程,还有我们过的是两种生活,一个叫外在生活,一个叫内在生活,它跟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相对应的。比如说我们过的物质世界是一种比较外在的生活。我们精神世界,也就是精神生活是一种内在的生活。很多人他们在任的时候,因为整天忙于工作,没有多少时间过内在的生活,精神生活就很少,退休了,有些人也不习惯,不善于过这种内心的生活。武平先生退休后选择了写作,选择了写作我就认为他选择了建设精神世界,同时选择了的内在生活,或者叫内心的生活,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选择非常重要,也许有些人退休了以后,一下就无所事事,一下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了,有了写作这个路径,你就选择了通向你内心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你不选择写作,那么你的内心生活很可能是平庸的,很可能是不丰富的,或者说你不能建设一个新的内心世界,你选择了写作,它有一个强制性,就是强制你来过内心生活,因为好多回忆就有强制性,比如写一个东西,你有了一个线索,然后可以调动你的回忆,调动你的内心,如果你没有这个线索,可以说这些回忆就是一个沉睡的状态,沉睡的状态就是一个无效的状态,很可能随着我们退出人生舞台,你的宝贵的记忆,还有很多丰富的材料都消失了,都浪费了。你选择了写作,就等于你强制自己通过写作来回忆来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这个选择是非常好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将军,过去那么忙碌,现在静下来了,给自己找这个事干,还干的非常好,现在已经获得了值得祝贺的成果,这是值得庆贺的。

咱这是一个研讨会,研讨会这种形式应该是一个圆桌会,因为圆桌会是面对面这种形式,武平先生可以做到台上来,不应该坐在下面,因为武平先生他才是今天的主角。我就这么一个想法。说到研讨会,我就给武平先生提一个建议,我觉得你今后的散文还可以写的更好一些,也会写的更好一些,那么如何写的更好一些呢,在构思上可以更讲究一些,我和平凹先生交往比较多,平凹的散文写得非常的精彩,他还给你一个建议,我不知道你留心了没有,他认可你的散文,但是你的散文还可以写的再曲一些,曲的意思,依我的看法,在构思上,就是更讲究一些,也就是更艺术一些。另外一个建议,就是你的散文还要升华到一种哲思和哲理的层面,好的散文家不但有丰富的生活,饱满的情感,还应该有比较深邃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你的发现,别人没有过的你的发现,上升到一个哲理的层面,这个哲理不用在散文里说出来,但是通过你的散文,通过细节,让人悟到里面包含这样一些情感。这样,散文才能更上一层楼,我祝愿武平先生。

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散文家):

我和尹武平将军只有一面之缘,但是读了他的散文集《人生记忆》之后,我却感觉到我们早就是相识相交相知的战友。原因有三,一是我们都有曾经在青藏高原军营打磨过的难忘岁月。二是至今我们的身上依然保留着外乡人不愿接受的故乡关中大地上的泥土气息。三是共同的散文创作为我们搭起了一座沟通心语的友谊之桥。

作为一个军人,我对军旅生活和反映军营生活的作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情。那些虽然远去却不肯消失的金戈铁马的生活,一旦被再次重现,眼前总会唤醒我燃烧的激情。尹武平创作的军旅题材散文透射出来的果敢、阳刚气以及柔情之美,满足了我的渴求。我在2003年写过一篇《我对军旅散文的几点思考》里,谈到军旅散文的基调“应该是气势磅礴的黄钟大吕,应该是沉阔博大的高天流云”。换句话说,军旅散文必须要有激情燃烧的军事“现场”,你的笔一定要把读者关心的目光引到火热的军营里去。即使写军人的日常生活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开阔的文学视野,更要具备具象、细腻而写实的能力。

尹武平的散文,总是将创作的根深深扎在基层,在军营的常规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开拓美、提升美。他善于捕捉细节,小中见大,这样既能使他的文学有恒久屹立的军魂,又带着人情溫暖。我反复读了反映军事训练的散文《硝烟》,金戈与柔情融合,他深情万种地展示了军人的情怀担当。“团结战斗模范连”这个英雄集体,在走出硝烟战火之后,依然蓬发着势不可挡的练兵打仗、强军报国的激情动力。官兵们那种“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硬骨头担当,蕴藏着战之能胜的巨大战斗力。随笔《研究“败战”亦有益》张扬的“今天演习场上的赢家,不一定是明天战场上的胜者;今天演习场上的败者,则可能是明天战场上的赢家。一流军队的训练,总是把作战对象设计得很强大,常常都是以自己的失败而告终。通过训练‘求败,换取战场上‘求胜,是智者的选择”这个哲理思想,不仅适于作战,而且对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的人们,都具有普通的启醒和导向教益。

生活为创作的源泉,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所以我始终有一个不变的认识,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作家能否创作出好作品的最重要的条件。我曾经以《年轻时多上一些山多过一些河》为题,畅谈过文学人生。独特的人生经历必然会造就一个人的独特人生。拿到《人生记忆》这本书之后,让我进入阅读的兴趣点之一,就是印在图书扉页的作者简介。从士兵起步,经历了部队的各级职务:副班长、班长、排长、作训参谋、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特种兵大队大队长、红军师副师长、师长、青海省军区参谋长和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也没空。一个出生于黄土高原农民家庭的普通娃娃,能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容易吗?可以想象得到,他经历的痛苦磨炼、奋力苦斗,失败时的泪水,成功中的喜悦有多少!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尤其值得庆喜的是,他从高级军事指挥员岗位上退下来后,没有像有的人那样安享晚年,而是在人生事业的一个终点上,开辟了另一个事业的起点。从昔日看和体验的沙场,成功地迈进了想和思的文场。骤然转身,以文修身,且文笔不俗。着实让我对这位尚武崇文、文物兼备、以武养文、以武润文的散文作家肃然起敬!

可以预知,他丰厚的经历,丰厚的人生,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曾经在靶台上射出的每一粒子弹,在训练场上下达的每一声口令,在行军路上扶起的每一棵小草,都饱含生命的情感,时机一旦成熟就会破壳而出,变成一篇篇有生命的美文!

散文要写得让人耐看,爱看,就要知人论事,不仅要写好故事本身,还要写出人和事身后的生活和人生情趣。赏读尹武平将军的军旅题材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诸多的篇章都是关注处于日常生活状态的军营生活,并从中体悟出人生的意义、奉献的意义、苦难的意义以及人物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愫。作者用鲜活的故事、深情的告白、浓烈的情感告诉我们,军人首先姓军,但军人也是人。军人不是一个硬壳的符号和标签,他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归属的。他的使命担当、他的赤子情怀、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所思所求,都被尹武平在他的多篇散文中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这无疑为我们了解和理解当代军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视角和窗口。因此,我要说这部《人生记忆》已经超出了自我人生的意义、日常人情的表达,进而走向了人性,并表现出一定的思考深度。难能可贵。

在万余字的长篇散文《触摸理想》里,一开篇作者赤露了他的心迹,让我们看出了一个有抱负的年轻军人内心丰富的层次:“我从入伍那天起,能提干当军官是我的理想,哪怕是让我扫厕所、掏大粪也行。当兵第六年,当我成为一名军官,站在排长位置上时,我的理想又变了。当连长成为我新的理想,甚至是内心深处最高的理想。”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当官求荣的思想,脚下一条路,心中一盏灯。他正是怀揣着这盏灯,创造了人生的奇迹,从一个列兵奋斗成为共和国的一位将军。这篇散文呈现的在复杂、紧张、多变的军营生活里,作者用温暖热情的文字,讲述了伟大的信仰如何把一个幼稚年轻的新兵,冶炼、锻造为成熟的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官。在这个过程中,他和不同生命人物之间的交流、碰撞是至关重要的,是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可取代的。当然,我必须要说的是,要把一块矿石敲成精致的项链,首先这块矿石必须是好矿。尹武平就是这样一块朴素、广阔、有力量的矿石。人生在追求中辉煌。

这部散文集起名《人生记忆》,我推测作者会有这样一种含意:警示自己不要忘恩,提醒大家不要忘本,告诫人们不要忘责。这是一种渴望自己,也是呼唤人们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担当精神。作者个人大半生的风雨路程,此刻越加清晰地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温亚军(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橄榄绿》杂志社主编):

尹武平先生的散文特点尤为突出,最大的特点可用“真”来概括。真的内容、真的思想、真的情感、真的话语,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质朴真实的感觉,仿若在书中体味他的生活一般。作者对于社会全视角的关注及对过去军营生活的书写、字字句句中体现出来的真情实感都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一定的生命感受和浓郁的烟火气息。比如《触摸理想》里作者对自己军旅人生的叙述,看似简朴平实,却承载着作者本人波澜壮阔的五味人生以及军旅初期的奋斗历程。

散文的真也在性情的真,有作家言,散文就是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对话,散文就是作家有意无意间透露的心灵呓语。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真实的作家本人,这点正是散文对我们最大的诱惑。我们在欣赏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时,不得不为他的博学和深思所折服,我们在阅读鲁迅的时候,也会同样感受他的孤愤。

我们读尹武平先生的文章,比如《记得那年桃花开》中的那个夏天,作者在桃树之下的思索,对于生活无言的期许,那一份掩饰不了的内心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尹武平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他的理想主义。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他那灵魂深处的苍凉,以及苍凉背后的懂得,以及懂得过后的慈悲。于是尹武平便转过身来,他看到了心灵内部从记忆的“桃园”闪现出的另一重遥远的时空,看到了岁月深处“过去时”中的那些陈年旧事,看到了孩提时代到青年时期处于人生成长发育阶段的另一个自己,看到了曾经置身于其间,只需轻轻弹去落尘,便可依旧清新如初的一幅幅生命场景,场景中的一起起事件,事件中一个个人物的音容笑貌、生逢遭际、命运缩影、爱恨悲欢……

散文是讲究真本色的,我们从《向生命致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之真,他没有故作高深的描写故乡的美好,而是通过他的出生患病这番绘声绘色的描写,以真实自由的笔墨,来展示个性,抒发情感,袒露心灵和表现生命的体驗。他用一小段就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对理想追求的率性而为。还有《白蒸馍》等等文章,可以说这些文字给我们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作者本人的人生轨迹。尤其是那种存在于硬朗、粗粝“叙述”中的真实感,真实感重独具沧桑气息的刀锋般的语感。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在一种身心的疼痛与快感中挣扎着和享受着的过程。

同时,尹武平散文文本中具有的小说因素及小说意味的生活化场景,朴素体式中的现代主义结构场景中质感极强的事件及其细节,那些不时刀削竹刻、力透纸背所“白描”出的人物影像给予我们视角上、心理上强烈的认同感。不难看出,尹武平先生的散文之所以能让我读下去,关键之处就在于他的真性情、真心。我阅读这些散文是没有隔阂的,有的只是文字背后真实的人生,他可以是高尚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市民身边的下里巴人,这就是散文给我们最大的诱惑,也是散文的美丽之所在。

齐雅丽(陕西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

第一是缘分。首先从个人来说,我们是有缘分的。第一次读到尹将军的文章的时候,我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作家,后来得知他还是一名将军,顿生敬意,所以我和他是因文结缘。从作协的角度来说,作协和尹将军也是有缘,尹将军能加入我们作协,是作协的荣幸,欢迎尹将军的加入。

第二是敬意。我想表达对将军“成功跨界”为作家的敬意,正是那句话,成功不是偶然,偶然之中有必然。文章里很多细节,都来自将军对生活的观察,作品中很多正能量,来自于他的人品和精气神。歌德说过,“写出雄伟的风格必须要有雄伟的人格。”他能写出正能量作品,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所以我敬佩他。

第三是祝愿。祝愿尹将军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能佳作不断,习主席说,要用有筋骨、有温度、有能量的作品温暖人心,尹将军的作品的筋骨就体现在里面的精神等等细节。总书记说,光明永远比黑暗值得歌颂,将军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给人以正能量。希望能够看到将军更多的作品,更多给予我们思想之源、力量之源、精神之源、快乐之源的作品。

阎安(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

我说这么几点。这是一个将军的散文,我觉得军人在国家民族命运中,是伟大和博大的。在和平里,他也回归到了普通人,他有他的柔情和思考。看他的文章,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武人戎马一生的精神。但是,要把这种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却不容易,不仅需要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更是需要亲身历练。这是很难的,但是作者很好地做到了这点,他把大的感悟、大的情怀落在了我们普通生活。

尹将军把散文的自由感发挥到了非常有特色的状态。因为他是军人出身,他的精神层面更多的是在军人的构架里,要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很难,他是侧重于性情表达。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既不遵从当代的散文轨迹,也不遵从古代的轨迹,把历史轨迹完全淡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趋同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这一点在他散文里表现的比较明显。这对当代文学疲倦、慵懒之风,是个很强烈的冲击和极大地惊醒。从这一点来说,它是高于文学的。

看了尹将军的作品,我想到了散文精神这个词。文章一定要高于这个时代,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角度要高。尹将军善于用正面说话。他的散文里有很多正能量和人生感悟,这应该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穆涛(鲁迅文学奖得主、《美文》杂志副主编):

目前,见得最多的散文就是那些桃花开、秋叶黄,喝茶、喝咖啡的作品,这种作品也不错,但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更大的东西。如果我们只写旅游、喝茶之类的,读者很难喜欢。有些也写那些大的东西,但不真实,很难让人相信。但我在读尹将军的散文时,却有不同的感受。他的文章中有一种精气神,他的精气神没有戾气,很向上,很顽强,很旷达。他的这种精气神就是他散文集的魂。

本文由2016年12月尹武平散文集《人生记忆》研讨会纪要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