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丝路时空

时间:2024-05-04

秦汉

很多人知道,中国的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有长城,极少听说过新疆境内还会有长城。

事实上,汉朝时,长城由玉门关西延至盐泽(罗布泊)地区,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向西的通道,就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后,为了保证商旅往来的安全,新疆境内的烽燧也随之修建起来了。据史料记载,新疆境内的长城是由玉门关延伸至罗布泊、楼兰地区的。英国考古学家在著述中也写到,新疆境内的长城和其他地方的长城是一样的。

罗布泊成为汉长城的终点站。罗布泊以西地区是否存在长城,因为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考古研究,现在还无法肯定。但罗布泊以西地区有不少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喀什地区,乃至喀什以西,这也可以看作是新疆境内长城的延伸。

严格意义上讲,新疆没有长城。但是,那些经过了2000多年风雨,遗留在新疆辽阔大地的烽火台、戍堡、守捉、驿站、卡伦,在彼此遥立相望。它们虽然不是连续的墙体,但也延续了中原长城烽燧亭障的建筑特点和军事用途。每一砖,每一堞,带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血脉,从历史的文明深处延伸过来,一身残损,满面风尘,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西域这块土地的长城故事。

西域的烽燧和长城一样,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现在遍布新疆天山南北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

目前巴州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35处,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轮台县境内的拉依苏唐代烽燧和尉犁县境内的孔雀河烽燧群保存最为完好。它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依然矗立在早已弃荒的丝绸古道上。

烽燧,古籍中常称为“烽火台”、“烽堠”、“斥候”,也称烟墩、墩台、亭、狼烟墩等,是我国古代边塞用以瞭望、报警、传递敌情的重要军事设施。敌人侵犯时用柴或狼粪在边亭上燃烧示警。白天放烟报警为烽,夜间举火报警称燧。

从西汉起,西汉在西域开始修烽火台、军台、驿站和卡伦,形成一条条坚固的边塞军事防御体系,让西域一直置身于中国的版图中。

起初,西汉都是用烽火台来抵御外侵。沿着丝绸之路的南道,在若羌县和且末县境内,现在还尚有墩里克烽火台、米兰东北烽火台、吾塔木烽火台、布滚鲁克烽火台等十处汉朝的烽火台。中道的烽火台遗存也不少:有尉犁县的脱西克烽火台、克亚克库都克烽火台、卡勒塔烽火台,还有和硕县的张郭庄戍堡遗址、四十里大墩烽火台、马兰烽火台等18处。

西汉王朝从敦煌到巴音郭楞的轮台800多公里,共修了300个烽火台,其中库尔勒至轮台100多公里。迄今发现的阿克墩、卡勒塔、廷木墩、喀拉亚等17座烽火台。由于当地的气候极干旱,烽火台又远离水源,无法开垦耕种,因而这十几座烽火台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像这样历史悠悠,保存完整的古烽火台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极少的。

西域最早的烽燧均在巴州境内,从被称为中国西陲第一烽的别迭里山口烽火台到米兰戍堡,从孔雀河烽燧群到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从楼兰古城遗址到北庭古城遗址等等,这些至今遗存在南北疆的烽火台、古城、戍堡或池城,上面都留有吐蕃、东突厥以及大食人对西域多次进行侵略和争夺的印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缕“孤烟”不正是烽火台的狼烟么?

位于轮台县城西约20公里的拉依苏烽燧遗址,分别矗立着汉唐时期的烽火台和小型戍堡遗址,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汉代烽火台始建于汉宣帝年间,即西域都护府移设乌垒之后。汉代烽火台现存平面略呈方形,残高约8米,边长约6—7米,烽火台南侧附近残存有房屋遗迹,曾出土规整较多剪轮五铢铜钱,烽火台四周为屯田遗址。它是目前古丝绸之路中道上时代最早的烽燧遗址。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汉唐丝绸之路上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唐代烽火台平面呈梯形,残高约14米,基地宽约7米,土坯垒筑。其东壁建筑保存完整,建筑形式较具特点,即在土坯层内夹层中放置圆木桩,增加拉力,每层柱相距1.4米的间隔,上下共11层大顶部,顶部同台面中央置有木桩残迹,木桩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为1155±75年,属唐代建筑。这些历经数千年之风剥雨蚀,虽然貌非昔比,但仍巍然屹立在险隘高阜,显示着往昔的威仪。这两处汉唐烽燧遗址现已成为丝路考古旅游的必选之地。

拉依苏烽燧遗址,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现如今,陪伴它的只有戈壁的红柳!它看着新的生命在诞生、也绝望地看着失去的生命在延续!

位于若羌县境内的米兰东北烽火台和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或者说整个罗布泊地区的烽燧,基本上是十里置一烽,烽烽相望。楼兰地处西域咽喉,自古以来就是点兵要邑,对烽火台或瞭望台之设置历代都很重视。

位于兴地的库鲁克山南侧,孔雀河故道北岸,距离库尔勒约170公里的兴地烽燧。是一座烽火台高10米左右,外观呈立体梯形,土坯结构,一层土坯一层泥,泥中掺杂着芦苇,每隔30到40厘米加有胡杨木。烽火台四周有围墙,西侧设有梯口,并有台阶通往烽火台顶部。由于年代较长,台阶已变成了土坡。兴地烽火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古丝绸之路干道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烽火台。

另一座烽燧——孙基烽火台,位于尉犁县城东40公里处,距库尔勒直线距离35公里,位于东烽火台2.5公里处,海拔为887米,其依势就简,建在了一个洼地内,虽历经千年的风沙袭击,依然威风凛凛的矗立着。西烽火台是正方形,上小下大,残高10米,烽体周长36.5米,东南面残坏严重,烽体南壁有一斜坡堆积,烽体所用土坯和拉筋,防潮层材料相同,所不同的拉筋材料胡杨枝多了起来,估计为就近取材所致。烽火台附近散布有陶片,据此考证也为西汉烽火台。

从西汉王朝到大清帝国,烽燧这一古老的军事设置亦成为遥远的历史。然而经历千年风雨的烽燧,部分残留的主体依然耸立在新疆大地上,不得不使人赞叹中华儿女创造的古代文明是何等的辉煌。

据史籍记载,由敦煌到罗布泊,后沿孔雀河西进的东西间烽燧线,和天山南北道烽燧线,部分已成废墟,但主体完好的也不在少数。烽燧的建筑材料各异,大致是关内靠近城池人烟稠密的地方,有用青砖筑成,精致、气派、雄壮;延伸至关外荒漠戈壁中的就地取材,有片石垒起的,有土坯间或沙土的,有干打垒纯土契成的。虽材质比青砖略逊一筹,但结实耐用,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空旷的原野高耸的烽燧,透出几分神圣霸气。

跋涉在漫漫长途中的商旅,企盼着前方驿站的到来。寂寞的旅途中看到古道旁不时出现的烽燧,注入了暖意,得到了安慰。它是长途达到终点的希望,是前进的动力。

其实,丝路北道也是一条重要线路。当时的丝路北道虽不断有匈奴骚扰,但汉朝始终没有控制天山以北的地区。这一点,和历史相关记载是相符的。

空旷的戈壁沙漠,可以想象,在落日余晖下,串联一线的孔雀河烽燧群显得格外地古朴、严整,它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

有人把天山南北丝绸古道上的烽燧,称之为丝绸古道的守望者。虽经千年狂风暴雨的剥蚀,依然挺立在荒漠、绿洲中,无言地诉说着2000年前从西汉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辟使用的西域交通官道上设置烽燧的历史。置身烽燧下,劲风贯耳,呜咽声中,能听到2000年来的驼铃声,能听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厮杀声,矗立千年历经风雨的烽燧,苍凉、悲壮。

也许,时间太久远了,那些烽火台上,曾经的刀光剑影、兵喊马嘶,早已看不到、听不到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一个个看似方形或梯形的土堆,里面深深地埋藏着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历史,在向世人倾诉曾经荣辱对峙的岁月、生死存亡的岁月……

长城也好,烽燧也罢,那些留在西域的遗珍,已超越了一般土垒城垣的意义,远远高于“墙”和“狼烟”的意义,让我们记住它们。它是血写的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人文资源,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伸。到了现代,虽然它们历经战争的洗礼后变得千疮百孔,失去了原本模样,一不留意,甚至会出现坍塌,已完全失去了西域守望者的军事防御和通讯作用。但是,它们至今仍然在延续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记忆,这些曾经维护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证,永远不会被历史抹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