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青歌
暑期一个炎热的下午,我陪同咸阳的几位签约作家来到了苏坊村以南清凉寺的山上。站在古朴的清凉寺大殿门前,看到挺立在悬崖峭壁上的织锦台,看到半山腰上的窑洞,看到绿植覆盖、野花盛开的山坡,一时之间,思绪万千。眼前仿佛出现了此时坐在高高的织锦台里的苏蕙,看着织布机上自己织出的五彩锦缎,看着锦缎中五彩祥云缭绕中上下翻飞交颈缠绕的龙凤……
我久久的陷入沉思,举目远眺,北看漆水滔滔向东流去,西看清凉吐瑞檀香袅袅,南看碧野千里稻禾飘香,东看河梁悠悠山花烂漫。这真是:
炎炎夏日苏蕙情,
织锦台里出锦绣。
青山俯瞰碧水流,
漆水潺潺绕山青。
自君一别千里外,
相思相望无绝期!
我陷入了一种“仰望苏蕙织锦台,下观漆水苏坊村”无绪的名状中。对苏蕙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千年的女子她为什么这么执着?这样有才情的女子为什么她的命运如此的坎坷?
苏蕙明白,从丈夫窦滔带着小妾赵阳台离开至今已整整五年了。这五年中无数个白天,自己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日日高坐于织锦台里,手中的梭子在自己的巧手中来回翻飞,一匹匹漂亮的锦缎成了一家人生活的依靠。晚上因为对丈夫的思念,常常彻夜难眠,丈夫竇滔带着小妾赵阳台离开时的恨,也在日夜的思念中慢慢的淡化,继而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的只有那时的“对月把酒时看剑,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情景。不由得,善良的苏蕙又一次沉浸在自己和窦滔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
苏蕙,前秦才女,字若兰,出生于陕西武功一个诗书之家,父亲是陈留县令苏道质。若兰,自小聪颖过人,容貌秀丽端庄。在父母的教导下,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再度赋予了织锦奇妙的色彩。众人看到苏蕙的织锦作品,都啧啧称奇。
后来,苏蕙的才情传遍方圆几十里,如此心灵手巧的她得到了众多公子的青睐,其中不乏豪门贵族,苏蕙只要答应,荣华富贵那真是随手可得。但苏蕙是一一拒绝,她想找一个自己瞧得上眼的郎君。
一天,苏惠随父亲去法门寺游玩,看到一群地痞流氓正在调戏一位俊俏的女孩子,周围人怯于流氓在朝中有强硬的背景,听着女孩子急切的呼救声,竟然无一人敢上前搭救。正在这危急时刻,只见一个英勇不凡的男子,照着歹徒迎面一拳,歹徒吃痛,放下女孩子,招呼他的喽啰们围着这位男子打了起来。只见这几人你一拳,他一脚的在众人面前闪来闪去,人们只看见飞速闪动的人影,只听见一声声的惨叫。围观群众正在为这名仗义男子担心时,转眼间,几名被打倒在地的流氓一看事色不对,灰溜溜地逃走了。众人看到这里才长出了一口气,纷纷为男子鼓掌喝彩。男子扶起地上的女孩,安慰了她几句,在女孩的道谢声中离开。苏蕙站在人群中,看到这一幕不禁芳心暗许,从父亲处打听到这男子是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便对父亲说了自己的心意。苏父也对窦滔的人品和武功深感满意,便派媒人去探探窦家的口风。
经过媒人这么一撮合,窦家一听是才女苏蕙,欣喜万分,就把婚事给定了下来。大婚之日,一袭大红嫁衣的苏蕙坐着婚轿,摇摇晃晃地嫁进了窦家,成了窦滔的妻子。
新婚后,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丈夫眼中满满都是对自己的情意,苏蕙觉得自己选了一个可以依靠终身的良人,满心欢喜。不料好景不长,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苏蕙在长久的分离之后终于等到了窦滔,高兴不已,谁知窦滔在外面又娶了妾室,苏蕙想起新婚之夜窦滔对自己“一生一世”的承诺,非常生气。
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阳台之事赌气不从,窦滔一气之下带着赵阳台赴任。这一走就是五年,想到这里苏蕙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当年与丈夫窦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佳人”的美好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而如今自己一个人常常是“对月独酌常思忆,寂寞凄楚谁人知”。现在每天上织锦台前先去山对面的清凉寺上香,几年来佛家对自己的感染和教化,让她后悔自己当初负气的决定。看着眼前滔滔漆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想着自己对窦滔的思念比这滔滔漆水还要长,对窦滔的爱比这滚滚漆水还要深,再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思念窦滔时写下的几千首诗,心想:怎样才能把这些诗送到丈夫窦滔的手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把这些诗织在手帕上,送给窦滔。可是,这么多的诗要是一首一首的织,那得多少手帕啊!又经过好多个不眠之夜反复推敲构思,聪明的苏蕙终于想到了方法: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然后怀着满腔思绪、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织在手帕上。苏蕙把这幅手帕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幅图上的文字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其中更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像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当《璇玑图》见世时,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能够读通全篇诗章,对此苏蕙笑答:“诗句章节徘徊宛转,也依旧是一首诗赋。除了我的家人,谁也不会明白个中三昧。”于是苏蕙的家人将《璇玑图》连夜送至襄阳窦滔手中。有人说:“世上最美的:一是女子,另一个是文字。文字,是女子情感的叙述;文字,是女子心灵的延伸;文字,是女子思想的表达;文字,是女子红尘最美的记忆。”如果说文字是亘古不变的一幅画,那么,书写文字咏叙文字的女子就是一首流动的诗,而驻足于文字的女子,就是一幅清雅脱俗,超凡脱尘的缱绻画卷。看到妻子诗文的窦滔感受到妻子苏蕙对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最终决定将赵阳台送回关中,派出精心修饰的礼车将苏蕙接回襄阳,两人恩爱如初。这真是:“患难亦知情真坚,相聚白首不离分。”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他乡思意。”一块小小的手帕挽回了一段感情、挽救了一个婚姻,足见《回文璇玑图》作为中国最早的“定情物”,其魅力有多大、影响有多深远。从那以后,无论是宫廷皇族、达官显贵还是乡野百姓,儿女成亲结婚,就逐渐流行起送手帕的习俗。
直到今天,在武功一代新人结婚时还流传送手帕的风俗,这让我对苏蕙又有了另一种认识。当年苏蕙把思念丈夫的诗织在手帕上挽回了竇滔的心,拯救了自己的爱情。如今这跨越千年的爱又以送手帕的习俗贯穿着婚礼的始终,盛行在武功以及武功周边地区,把这份坚贞不屈的爱传递给年轻的新人。结婚当天吃午饭之前新娘子要梳头,这时候男方要把提前准备好的洗脸水、毛巾、香皂、雪花膏、木梳等物品,让小女娃一人拿一件送到新房,伺候新娘子梳洗,新娘子要给每个孩子送一个手帕,往往十几个孩子排成队领取手帕,场面很是壮观,这也成了婚宴上最热闹的一个场景。
还有一个更热闹的环节是吃过午饭要挂门帘,这时一般选择个子高,年龄稍大的大男孩,这些大男孩很调皮,不像前面小女孩那么好说话每人只要一个手帕。说是“挂门帘”给一个手帕,那是不现实的,三四个男孩每人挂一个角就要两三个手帕,下面的孩子们还要取钉子和锒头等物也要和挂门帘孩子一样的待遇,要不就挂不成。这样则无法充分展示新娘在门帘上高超的刺绣水平。没办法,装作“很生气”的新娘只有继续给手帕,孩子们继续起哄、耍闹、要手帕,直到门帘挂好为止。
婚宴结束后,给男方家里的客人“回馍”时也要在提货笼笼里放上手帕;感谢帮忙的“门子人”,也要恭敬地送上手帕;厨房的大师傅和服务员为了主家待好客那是最辛苦的,送的手帕比前面所有的手帕都大,质量也是最好的。由此可见,结婚送手帕作为婚礼的一个仪式,有多么重要。
在武功县城周边的农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六七十岁一些农村老太婆在走亲戚、“上会”(赶集)时,将手帕铺在头顶,从脑后打个结,两侧搭在耳朵上,前面正好盖到额头,这种头上装束,是关中平原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对这一民俗现象,虽然大家见怪不怪,但是从我长久的观察来看,认为并不那么简单、其中大有深意:这样做,第一可以防尘,使头发不脏;第二可以防风,使头发不乱;第三可以防晒,避免烈日下中暑,第四可以防寒,避免头疼脑热;第五可以防雨,避免发烧感冒,真可谓一举五得、好处多多。更为重要的是,手帕作为关中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千百年以来,被人们顶在头上,或许从古至今,一直公开、含蓄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青春的留恋,对幸福婚姻的回忆,对已经去世或者依然健在、身体健康或者染病在床的丈夫的忠贞不渝、生死相依!这是何等的深情,何等的个性,何等的壮举!这让现在的年轻人忘尘莫及、心生敬意!
我站在漆水河的西岸,清凉寺的山上,看着千年的织绵台,仔细想着这跨越千年,人们爱的表达方式的《回文璇玑图》,现在已经离人们视线渐行渐远的生活用品——手帕,心中不免五味杂陈!
责任编辑|李 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