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昶宇
宇宙的边界
看着家里的鱼缸,鱼儿在水中自在的游动,我不禁想鱼是否知道它所处的鱼缸外还存在另一个世界呢?它是否认为鱼缸大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呢?那么,扩大到我们人类来说,宇宙对于我们是否有边界呢?假如宇宙有界,界外是什么?假如宇宙无边,它将伸向何方?
从古至今,人类都为了解宇宙而努力着。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中国古代就逐渐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朴素的直观见解。到了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又逐渐形成了“盖天说”。盖天说认为,大地不是平整方形,而是拱形,天空如一个斗笠,大地犹如一个倒扣的盘子。在古代西方,人们又建立了“神创论”,《旧约—以赛亚书》中写道:耶和华……创造了坚定大地,并非使地荒凉,是要给人住。他们认为有一个至高存在(上帝)创造了宇宙并且专门为适宜生命居住而进行设计。后来希腊先哲之一的普罗塔格拉又认为“人决定一切”,因而衍生了“人存理论”,认为宇宙的存在是因为人的存在,至此把宇宙和人联系到一起。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提出“宇宙大爆炸”学说,人们推测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从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在对宇宙有了一部分的了解后,人们依旧不满足的继续探索,宇宙如此广阔,它是否有边界呢?我们的先辈们起初认为宇宙是范围并不很大的球状天体,公元1700 年以前,这种理论在天文学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哥白尼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之后,人们仍持同样的观点。后来卡西尼研究出来太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这也只是将人们脑海中宇宙的边界扩大了而已。直至哈雷于1718 年发现了恒星也是运动着的球体这一事实后,天文学家们才开始重新认真地认识宇宙。他们通过模拟实验证明了如果各个星体与太阳系间的距离各不相同,那么宇宙就应该是无限的,众多的星球则会像蜂群一样遍布于宇宙的各个角落。这时人们才摒弃了宇宙有限论,从此,一幅广阔无垠而壮丽非常的宇宙画卷终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但是,我们人类的认识一直局限在一个有形的世界,一切都是物质的,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山川,听到悦耳的水流声,闻到醉人的花香,对于这里的一切事物我们都看得见摸得着,包括宇宙。人类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等,就是为了在这个有形的世界中能更大限度的了解宇宙。不过,在这个用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世界里终究还是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了解部分而看不清本质。想要真正认识宇宙,就要将我们的思维从有形世界转化到无形世界。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然而在时间与空间之先,本无时间空间,在原初的空无之际,有物倏忽而起,此后万物由此而生,这个无形的本源,老子称其为“道”。老子认为“道”才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就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老子在解释“道”时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指可以说出来的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真正意义上的道是不能言传的,被称为“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以,在无形的世界中“道”才是宇宙的本源。
然而老子的“道”又和人的心性相连,那么物质世界里宇宙的变化就和人的心性相关,人的心动了念,欲望就开始了,于是就有了时间的延续,空间的伸展。但当我们的心归于本源静定至极时,时空也就消失了,宇宙也就归于沉寂。所以人的心有了欲望,宇宙才会有了边界的概念,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广告词,现在“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回想起我们刚提出的问题:假如宇宙有边界,边界之外是什么?假如宇宙无边界,它将伸向何方?显然这个问题是一个悖论。宇宙的边界是就有形世界来说的,与人的欲望相关,而制约宇宙的起源、生成、发展和毁灭的是先天地而有的无形的“无”。它没有边界、没有时空的概念,所以在有形世界里研究无形世界的问题,很明显是难以解决的。
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意识,人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我们在有形的世界里探索宇宙的奥秘如边界问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用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科学及其思维去解决无形的本源问题,是会受限制的,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一样,所以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们思考着宇宙的边界,就是“上帝发笑了,我们仍要思考”。
老聃的智慧
《老子》即《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的杰作。全书分为《道经》、《德经》两篇,共81章约5000字。
关于《老子》的由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如下:“(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但据今人考证,《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未见得是老子本人所著。而且关于老子生平的记述,在《史记》中也语焉不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就是说,到了司马迁的时代,关于老子的记录就已经混乱了,所以司马迁才用了不确定的“或曰”来记载。尽管如此,在孔子的评价中,老子依然是能“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般的人物。 而记载这龙一般人物思想的《老子》,则不可不读。
《老子》惜墨如金,文辞简约,但却包含了关于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立身行道、治国济世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我将读过后的感触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老子》中渗透了极为高妙的治国思想,其核心主張为“无为而治”。《老子》第3章中讲:“为无为,则无不治。”什么是“无为”呢?第48章中就讲:“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57章中讲:“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综上所述,“无为”即要“无事”、减少“忌讳”、“利器”、“伎巧”、“法令”,即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如果统治者能做到这些,就能够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作为统治者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治理国家时,要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第60章),像做小鱼时一样,不要随意在锅中翻搅,要尽量“无为”。尽管“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了,但对于今天我们国家的治国理政,仍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简政放权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李克强总理的这一提法,恰是对“无为而治”的一种深刻体现,不仅展示了领导人深厚的国学修养,更体现了“无为而治”思想对今天治国安邦的推动作用。
二是“守拙处下”的人生智慧。《老子》不仅有着高妙的治国思想,更有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老子》第8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认为最高层次的善像水一样,处在众人最厌恶的卑下之地,利于万物,却不相争;又在第9章中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分析了自满与锋芒毕露的不可取;在第22章中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强调了低调守拙的重要性;在第66章中又讲:“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结了善于处下的江海能成“百谷王”的原因,得出了不争而胜的结论。
综观《老子》全书,这种不争之争、“守拙处下”的思想处处体现,它表现了东方人特有的人生智慧。古人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这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世的人生观。我们认为做事不可过于张扬,凡事过犹不及,要注意低调和内敛,这和西方国家强调竞争,勇敢表现自己的观念恰好相反。而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背景下,守拙处下,低调内敛的处事方式异常重要,它有时甚至可以保证自己的身家性命。中国古代因过于张扬、锋芒毕露而惨死的不可胜计,韩信、梁冀、杨修、关羽……也有因低调内敛,抱朴守拙而度过困境的人物,范蠡、王翦、张良等等。由此可见,守拙处下的人生智慧,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功成不居的急流勇退,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三是“柔能胜刚”的竞争观念。虽然《老子》主张不争之争,但老子仍然阐述了自己的胜负观,体现了特有的竞争观念——“柔能胜刚”。 第36章讲:“柔弱胜刚强。”第43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都表达了柔弱远胜刚强的意思,尤其是在第76章和第78章中,更加突出了柔弱相对刚强的巨大优势。“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7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柔弱胜刚强”的观念今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比如太极拳,太极剑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生活中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更加普遍。举个例子,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上世纪30年代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遇到了打桩难题。因为钱塘江底沙层既厚且硬,木桩难以立于石层上,打桩迟迟无法完成。就在茅以升心生烦闷时看见了浇花,受到浇花壶水将土层冲出小洞的启发(也有说法是受到小孩对着江滩上沙堆撒尿的启发),发明了后来的“射水打桩法”,用机器抽取江水,然后用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将桩打进洞里。打桩问题得到解决,这不正是“柔弱胜刚强”的运用么?
《老子》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以上所述仅为个人所悟的一点皮毛,而传统文化比之更加的博大精深,期待着我们每个人更加努力的学习,更为用心的传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