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叶灵
1
不知为什么,每当一写到村子,村前的沟壑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好像沟壑与村子冥冥之中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我的村子高踞在黄土高原,北临黄河,东面和西面都是驰骋纵横的高原丘陵,南面被一道深深的沟壑挡住了去路。如果从高空俯瞰的话,村子就像座孤岛。很多年前,就听爷爷说过村子搬迁的原因,当时土匪比较多,族人就商议,把村子搬到这土塬上。沟壑横亘在村前,犹如一道自然屏障保护着村子。
村子搬到了土塬,挡住了土匪,子孙后辈的吃水和交通却成了生活中最大的难题。想想也是,无论何时,能好好活着才是生命中的第一要事。村里人吃水,要一担担地从沟底的机井里挑上来。出村,则要翻越沟壑或绕很远的路,才能通到大路边。沿着沟里的曲折小路,慢慢下坡,穿过半腰中连接两边山崖窄窄的土路,缓缓上坡,才能翻到沟的对面。在沟壑的最底部,有条东西走向的路,早已被一人多高的荒草淹没,辨别不出任何踪迹。
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讲,这条沟虽然荒废了,但在很早以前,沟底的路上,有位神仙老人倒骑着青牛,从这里经过。正好当地闹瘟疫,神仙老人就把自己的牛宰了,取出牛黃,制成药粒,散发给大家,瘟疫才得以制止。还说这位老人的身旁总是围绕着一团紫气——这是祥瑞之兆。
许多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在沟底割猪草。沟底的草疯长,深密茂盛,不到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筐。然后,我们就在山坡上捉迷藏,藏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极为隐蔽。此时,我总会臆想,那个神仙老人会不会藏在里面,会不会突然出现?然而,想归想,我是一次也没有见过这位神仙老人的。
在很长时间里,我都不知道,沟底这条不显眼的小路,竟是一条千年古道,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古道两边高崖峭壁,蜿蜒于丘陵高原之间,犹如汩汩流淌的动脉,连接着两个古老的城市——西接长安,东连洛阳。
春秋战国,战乱纷飞,这条古道成了军事要道,往来不绝的马车,把一车车军需物资送到战场。秦国大军的铁蹄曾疾驰而过,于函谷关血战六国联军,一统天下;汉唐时代,古道更为繁忙,长长的商队,驮着丝绸、瓷器等姗姗西行;西域各国的驼队也纷纷沿着丝绸之路,汇聚前来,络绎不绝……几千年来,这条古道一直促进着两个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对于千年古道,沟底的小路显得有点脆弱,几场暴雨,黄土就会变得松软,土崖不知会在什么时候倒塌。就连压得比较瓷实的路面,也会被水流拉出几道豁子,不得不重修改道。后来,高速修起来了,高铁的桥梁也架起来了,村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一合议,干脆把沟底填平,后来费了好大的劲,才填出一条比较宽阔的路来。
古道虽被硬生生地截断,但高速高铁的畅通,让千年古道的气脉随之奔泻而出,一路向西。
2
时光应该追溯到2500多年前,东周时期的春秋末年。如若再具体一点的话,应该是公元前491年的某一天。
函谷关。关令尹喜正在关楼上举目远眺,善于观天象的他,发现东方有紫气升腾,知道必有祥瑞降临,他心中大喜。果然,一位老者倒骑青牛徐徐而来,皓首长髯,一派仙风道骨。尹喜知道,他就是自己正在等待的人。
此人就是被世人所尊崇的老子。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官”,相当于后来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老子看到天下战乱四起,不可救药,便辞官归隐,从都城洛阳一路西行,自然就来到了函谷关。
见老子决意归隐,关令尹喜便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梳理平生所思所悟,洋洋洒洒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后,倒骑着青牛出关,从此杳无音讯。他在古道上踽踽西行,留给后人的除了那部经典外,就是那一抹渐渐湮没在夕阳中的背影。
老子骑着青牛出关后,到底去了哪里呢?对此,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曾搜集大量史料,探寻老子出关的具体行踪,有说老子出关后,过散关,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等地,最后落户到临洮“飞升”。还有人认为,老子著下《道德经》后,与关令尹喜相伴西行,这是老子事业的开始。
但是,不管哪种说法,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老子当年出关后,是一路向西。在西边,一定有老子心仪的地方。天下战乱纷起,归隐才是最好的选择。老子倾尽毕生所学,著完千年经典,他坦然做出了人生中最后的选择。这一切,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只不过是想寻得一隅之地,安静修行,不想受外界纷扰而已。后来,据《史记》记载,老子出关后“莫知其所终”,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沿着函谷古道西行,不到十几里,古道便会戛然而止。如今,自然的变迁,加上现代设施的修建,早已破坏了原来古道的走势与地形。
从函谷关西行,隐藏在豫西丘陵山地间的千年古道,穿过险峻的重重沟壑,一直通到潼关直至长安。从函谷关向东,过陕州城、磁钟、张茅、硖石、观音堂入渑池,经义马、新安,顺谷水可达洛阳,其中陕州这段为崤函古道最为险峻的一段。
3
站在陕县车壕村附近的山坡上远望,巍巍崤山耸立。近看,一片片庄稼繁密茂盛,在草木的掩映下,一条裸露着石脊的古道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崤函古道。
清晰可辨,历史的车轮曾从这里碾压。石灰岩的路面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印迹,一个个马蹄形的石坑,还有简陋的蓄水设施……这里,车马走过,军队走过,商旅走过。恍惚间,被时光凝固尘封的车轮声、马嘶声稀里哗啦地从车壕里纷涌而至,与如削的壕堑,深深的辙印混杂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瞬间在时空中颠倒错乱。
当黄河由龙门峡谷奔腾而来,一路向南倾泻而下。行至风陵渡时,在此南边遇到秦岭的阻挡,北面则是中条山脉的堵截,黄河在此不得不拐了个弯,滔滔东去。黄河南岸,丘陵狭窄修长,其间,沟壑幽深,正好成为一条天然的交通要道。古道便也顺其自然地形成。这里西有关中平原,东有河洛平原,北有晋南平原,曾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2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高原丘陵之中,古道迂回曲折,蜿蜒往来,其间险象环生。唐太宗李世民曾叹道:“崤山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如今,途经310国道硖石段时,仍能感觉山峰林立,道路险峻。这里,曾有多少个白昼黑夜,金戈铁马疾驰而过,留下点点碎星;多少个晨钟暮鼓,商旅长队缓缓而行,送来驼铃声声。
古代对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称为崤函古道。它南临崤山,北近黄河,扼洛阳与长安之间东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称“两京锁钥”,更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交流的见证。如今,它已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上唯一一条道路遗存了。
苍穹之下,崤山壁立,黄河奔腾,一条古道起伏蜿蜒其间。突然,一阵风从山梁掠过。
崤函古道上的历史尘烟犹未落尽。
4
从郑州坐高铁,一路向西,历洛阳,经函谷关,过潼关,最后抵达西安。
西汉时,张骞的“凿空之旅”就是从这里起步,一路向西,穿过亚洲,到达欧洲,走向世界。
站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浓厚的文化气息,不由分说地迎面扑来。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巧合,中原刚统一不久,北方的草原就统一了。匈奴帝国和秦汉帝国几乎同时产生。而汉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匈奴。汉武帝时,已经有实力和匈奴放手一搏了。
在战争爆发前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深谋远虑,布下了一手伏棋。然而,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個决定却意外导致了历史上伟大丝绸之路的诞生。
一个偶然机会,汉武帝得知,以前有个叫月氏的强大部落,被匈奴击败,单于杀了月氏王。月氏战败后逃到西方,重新建立了国家。月氏人一直仇恨匈奴,想要杀回去报复,但是苦于没有盟友,一直未能如愿。于是,汉武帝决定招募一批使节联系月氏,结成联盟,共同夹击匈奴。
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长空、寂静无声。要想越过西域7000多公里流沙与荒漠,绝非易事——横越西域,既要有外交家的辩舌,又要有探险家的胆魄。就在这个时候,张骞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冒险西行。行程的艰难可想而知——既要躲避野兽出没,又要提防匈奴的明攻暗袭。然而,即便如此小心,他们还是与匈奴军队遭遇。
张骞和堂邑父被俘后,匈奴对他们严加看管,让他们去放羊牧马,并让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监视并诱使他投降。被软禁的张骞虽度日如年,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张骞整整等待了十一个春秋。终于,一个月黑之夜,张骞趁匈奴不备,逃离了匈奴,经过一番跋涉,终于来到大月氏。然而,此时早已非彼时,大月氏并没有听从张骞的提议。张骞始终得不到明确答复,只好离开大月氏,回国复命。
从出发到返回,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汉武帝怎么也没有想到张骞和堂邑父竟然会活着回来。这次虽然没能和大月氏结盟,但它却成为汉朝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外交活动。因为,这次出使,张骞把一个词带到了汉武帝的面前——这个词就叫“天下”。
公元前121年,汉朝从匈奴手里占领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两年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他带着三百多名随员和数量巨大的财物,来到了乌孙、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与西域这些国家正式确立了外交联系。这次出使被司马迁称为“凿空西域”。
从此,成百上千的汉朝人沿着张骞的道路,蜂拥到了西域。使节的后面,是成群的商队。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苜蓿、石榴、葡萄等,也经由这条道路传入中国。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汉武帝晚期,社会动荡,朝廷就中止了继续开拓西域的战略。然而,幸运的是,丝绸之路并没有因此而中断。这条古代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已成为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虽然政治风云变幻不定,但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一旦确立,它会长久得多。丝绸之路由帝国的外交战略而创始,但它比帝国活得更久——等匈奴灭亡了,等汉朝倾覆了,甚至等它最大的客户罗马帝国也崩溃了,丝绸之路还在活跃着。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在这条道路上奔流不息,它们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结为一个更宏大的存在:天下。
5
古城西安,华灯初上。曲江岸边,霓虹闪烁,一片歌舞喧天,灯光点缀的紫云楼,在夜色中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千年盛唐的繁华恍然浮现在眼前。
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前的湖面,音乐、喷泉、激光,在水幕上流动;火焰、水雷、水雾,于夜空中绽放。大唐追梦,如诗如歌,如梦如幻,流光溢彩的灯光,绚烂华丽的服饰,恢弘悠扬的音乐,妩媚多姿的舞女,盛唐的大气、雄浑、璀璨跃然于眼前。
“市井平常事,最是热闹处。”到了西安,就不能不去回民小吃街转转。正是三伏天,热浪如潮,街上依然是人群熙攘。我们一行人只能裹在人流中朝前慢慢挪步。两旁的店铺,灯光通明,热气腾腾,招揽顾客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香气不由分说诱惑着人的脾胃。
梦回大唐!一千多年前,这个朝代的建立,注定要给璀璨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第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长安,举世瞩目。它的繁荣、富足和开放,让丝绸之路更为活跃繁忙,来自欧亚大陆的各国客商,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纷纷度过玉门关,来到长安。“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度成为盛世佳话。
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达到了鼎盛。丝路商贸活动,让人们在物质上感到极大的富足——从家畜、野兽、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应有尽有,一霎时成了唐人高门大户的消费时尚。
一时间,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争相仿效,庶民百姓也以把玩异域奇物为能。美国学者谢弗说:“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丝路商贸交流的结果,无疑就是现代经济学所表述的“经济互补,实现双赢”的智慧。
唐代文化史上,还发生了一件妇孺皆知的大事。洛阳人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历时十九年到印度求取真经。玄奘精通梵文,他所翻译的佛经更为准确和浅显易懂,她还把我国哲学著作《老子》也译成梵文。印度失传的珍贵文化遗产“大乘起信论”,就是因他的重译而保存了下来。在玄奘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越来越兴盛。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台湾学者许倬云曾概括大唐文化的特点:“包容之量,消化之功。”对外来文化,唯有以宽容的心态去汲取消化,自身才会不断繁荣壮大。圣贤老子有云:“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站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古城,现代气息与厚重文化交相辉映,沉睡千年的古城已焕发出动人的魅力。西安早已融入“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今年,这座城市被赋予了建设亚欧合作交流国际化大都市、国家城市中心的重任。千年之后,长安又重现大唐之梦,再次让世人瞩目。
那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还在,它还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通商的重要通道,只不过现在已经铺上了铁路,铁路名叫亚欧大陆桥。如今,丝绸之路已被赋予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精神内涵——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已成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惊艳于世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