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名师新题:文化乡愁

时间:2024-05-04

张佳

【原创押题】

乡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它根源于人的空间流放和心灵的漂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影响着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乡愁超越了固有的时空定义,郁结成了另一种精神寻根——文化乡愁。

有位作家曾说:书店再小也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又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请以“文化乡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押题理由与解析】

“时代发展与文化乡愁”是高考热点话题之一,综观北京十年间语文卷,共有5篇阅读理解文章与乡土、民俗相关,虽然文章内容、形式不一,但均体现了现代化历程中的乡愁之思。如2019年《北京的“大”与“深”》中涉及胡同文化北京精神,2017年《根河之恋》中讲述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鄂温克人对“根河”的依恋,以及《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废墟之美》(2014年)、《浙江的感兴》(2013年)等篇目。

伴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文化乡愁成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通过对乡土传统的追忆,可以感受、认识、发现自己生存的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象和精神风度,加深对故乡的热爱。当代青年,面对时代变革,也应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如何守护住文化之根、如何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何重建人的精神家园等问题。命题者可能会从“时代发展与文化乡愁”角度拟题,引发学生的追忆或思考,关注传统文化的现状;也可引导学生思辨现实问题,形成个性化表达。

创作记叙文,可通过故事讲述,或写实,或虚构。情节上注重今昔对比,进而或失落,或慨叹;创作议论文,应注重逻辑关系辨析,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不能一味法古,亦不可全盘否定。另外可关注“我”的身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从而找寻到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

【佳作示例】

溯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高三(2)班 李炫苇

溯,是逆流而上的追寻;源,是心灵的人文之根。

为何溯源?

枳花槲叶雁回塘,岭梅香处是吾乡。这是每个华夏儿女血脉中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随着高楼大厦的无尽堆垒,现代化进程疯狂抽枝,新生的、舶来的文化有如燕雀啁啾,充斥于乡土文化的枝丫间。在改天换地的文明冲突中,田野里走来的人、水泥森林中寓居的人,大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散飞扬而去——他们渴求新事物,却将往昔看惯的景物抛诸脑后,渐被乱花迷眼,沉醉不知归路。这是“文化故乡”的凋萎,精神源泉的枯涸。恰如余光中先生所写,“当你的情人已改名为玛丽,你又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们的心灵游荡已久,是时候驻足、回首,在时间与空间中寻根了。

从何溯源?

当我们在琳琅的快餐短视频中乏味无聊时,在娱乐狂欢后空虚寂寞时,不妨走进书店,静坐观书,让心沉静片刻。读一读古典诗词,领略“清扬婉兮”的柔肠或是“大江东去”的啸歌,读一读近现代文学,体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自信豪迈……尾页翻毕,再抬头,必会顿感心灵的安顿。徜徉在传统文化的“庇护所”中,就此唤醒渗于骨血的文化基因!

溯源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有人在探访,在人文长廊中寻幽览胜。也有人在创造,在时代守护中传承。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自办“村史博物馆”,拙朴的老物件、泛黄的旧照片时时提醒着世代村民:你们的灵魂就根植于此,不论前路多么漫長,别走丢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倾注心血保护飞天壁画,故宫博物院里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者,以及民间众多山歌、传统戏曲的无名传承者……他们合力牵紧了风筝的线,让文化之根不再空中飘零。现代化的潮流中,乡愁的留存并非逆浪而行,而要随着浪花交融起舞。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溯源,让来路更清晰,让去路更长远,让我知道我是谁。凝望人文古道的月光,沿着文脉延亘的地图,文化乡愁也找到了精神的归处。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却文采飞扬,饱含情感。文章结构清晰,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心灵的失落,从三个角度展开阐释:为何溯源——从何溯源——溯源之后应如何,尤其是列举当下现代化背景下普通人留住乡愁的种种举措,使文章更加丰满。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华夏儿女的乡愁得以落地生根,中华文明的基因能够历久弥新、坚实厚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