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适用话题 技能报国;工匠精神;荣誉感;人才培养
人物时事速递
2020年12月13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是1949年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优的全国性、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职业技能的全运会”。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随着86个项目金牌依次揭晓,年轻的冠军们登上领奖台,朴实平静的笑容难掩内心的澎湃。珠江之畔,参赛选手们凭借手中的“绝活儿”,励志成才的青春故事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我国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人物素描 年轻工匠有“绝活儿”
这届大赛,全部选手的平均年龄仅有21.8岁。这些勇夺金牌的“能工小匠”,凭借怎样的“绝活儿”,在25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汗水闪耀的背后又有哪些成长故事?从以下四类项目冠军的身上可以窥见一斑。?
来自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18岁学生孙岩是“精細木工”项目冠军。帮孙岩夺冠的是一个定制的窗户,需要用各种形式的榫卯、榫接,完成木质零部件连接,对精度要求苛刻,每一个缝隙要求都在0.2毫米以内。毫厘之间彰显匠心,精益求精、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这是孙岩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持之以恒的动力。
19岁的周新东是本次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冠军。建筑金属构造,对大众来说看似陌生,但它将传统钳工、焊工、铆工、装配工等多工种技能集于一身,它成就了鸟巢、水立方、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地标建筑的钢结构建造。如此复杂的结构设计,极大地考验着这个工种的空间想象及统筹能力。而这,正是周新东的“绝活儿”。在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周新东获全国第5名,进入国家队集训,从那时起,他更坚定了走这条路是没有错的,要以世界最高的水平为目标去追求它。从此这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火种,在周新东心里扎根。
2000年出生的张洪豪,是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冠军。信息网络布线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用网安全,是智能时代的工业基础,容不得丝毫差池。能够获胜,张洪豪凭借着一份极致的细心,这是靠五年如一日,每天休息都不超过7小时的紧张训练得来的。
四年前,刘江华入读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美发专业,入学后,沉迷电子游戏,两年时光飞逝而过。2018年,学校让他们给军训新生剪发,因为觉得自己实力太差了,才发现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了,从此他开始苦练技术。刘江华记得,一个看起来简单的女士电棒烫发,自己练习了上百遍。努力被老师们看在眼里,不久,刘江华就进入了专业竞赛梯队集训班,最终在这次全国大赛中夺得美发项目冠军。
媒体点评 《经济日报》:让技能报国成为新时代风尚
奖牌诚然可贵,但并非办赛最终目的。大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展示的“风向标”,让“有技能、好就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更具重要引领意义。大赛虽然结束,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任重道远。业内人士普遍呼吁,要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切实增强技能劳动者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培养更多人对于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观念的认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