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曼儿
其他适用话题 扶贫扶志向;勤劳致富;扎根现实
时事引读
2020年6月13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生活、发端民间的传统技艺曾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那些智慧的结晶曾经蒙尘,所幸,有着传承人的坚守,在21世纪的新中国,非遗搭上互联网的平台,终于迎来了焕然生机。酷狗、B站等网络新宠通过内容创新,搭乘互联网快车,广泛宣扬昆曲、汉服等非遗背后那些值得人们铭记的传统文化;贵州政府建立“非遗小镇”“非遗村落”,让贫穷在此绝踪;广西桂林渔火节、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富有特色的地方非遗,让贫穷的锁链断开……“非遗+扶贫”,发挥了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展示了“非遗+扶贫”的巨大空间。
素材聚焦1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是这些地方的优势所在。正因此,推动非遗扶贫,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将以具有市场潜力、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帮助当地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学习掌握传统工艺或相关技能。数字显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素材聚焦2 非遗新青年
如今,非遗搭上互联网的平台,获得了全新生命力,也让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拉近了和年轻人的距离。酷狗音乐发布的《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数据显示,“非遗”相关音乐在平台中累计播放已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而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超过1亿多的“90后”“00后”,新生代网友“流连忘返”,仅以昆曲这一门类为例,这些新生代群体在过去一年内就收听了27.5万次昆曲。据哔哩哔哩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站内传统文化爱好者人数超过8000万,其中83%的年龄在24岁以下。也正是这些“非遗新青年”,又为中国的非遗活态传承增加了无限可能。如越来越受当下年轻人欢迎的汉服,在B站通过内容创新,打破了圈层限制,而汉服所包括的衣裳、首饰、鞋履、配饰等,传承了蜡染、纺织、镶嵌、绣制等4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女孩杨丽丽将有着千年历史的麦秆画技艺,结合现代审美在家乡开办了工作室,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最后形成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幅《昭君出塞》能卖到10万元”,她不无欣喜地介绍说。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非遗+扶贫”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非遺扶贫能有力强化贫困民众的“自身造血”能力,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开拓了贫困民众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给了他们富足的希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