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顿涅茨克领导人遇刺,大国博弈乌克兰

时间:2024-04-23

张弘

8月31日,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发生了炸弹袭击事件,分离的顿涅茨克的领导人亚历山大·扎哈尔琴科在袭击中身亡。作为分离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扎哈尔琴科领导了大部分与政府军的武装冲突,因此他的遇刺使得顿巴斯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事发后,“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随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关闭了边界;乌克兰政府也宣布武装力量进入战斗准备状态。

围绕袭击案责任方,仍众说纷纭

围绕是谁制造了扎哈尔琴科遇刺案,俄罗斯与乌克兰再次陷入“口水战”。乌克兰政府将此次袭击案归因于民间武装的内讧,认为这是长期内乱的后果。乌克兰安全局新闻发言人吉特利亚斯卡娅说,这起袭击事件“与民间武装发生内讧有关”。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则认为,除了顿涅茨克武装分子因利益分配问题“内斗”的可能性外,也不排除是俄罗斯为“扫除障碍”而“下的黑手”。

俄罗斯政府的立场与顿涅茨克武装组织的相似,将袭击案的责任方指向乌克兰情报部门,将其定义为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协助下完成的一次暗杀行动。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有各种理由推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扎哈尔琴科遇害事件与乌克兰当局有关。普京总统将扎哈尔琴科比喻成一位“真正的人民领袖”,并希望这一罪行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大国在顿巴斯地区已经进行了多轮博弈。以美國为首的西方国家先是祭出外交孤立牌,将俄罗斯从八国集团中“开除”,抵制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冬奥会。在克里米亚被“加入”俄罗斯以后,西方集团又打出了经济牌,美国和欧盟先后出台了多轮对俄经济制裁,不仅限制俄融资、对俄禁售高技术产品,还限制俄罗斯销售铝制品和钢铁。在特朗普执政以后,北约还打出了军事牌。特朗普政府向北约的欧洲成员国施压,逼迫其迅速提高军费开支,加快军队前沿部署。西方国家还频繁地在乌克兰境内和周边地区举行大规模军演。目前看,美国向俄罗斯施压的效果并不理想,俄罗斯不仅在乌克兰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还在叙利亚频出奇招。扎哈尔琴科遇刺案显示出,俄罗斯与西方的政治互信十分脆弱。无论是谁制造了此次爆炸案,乌克兰东部问题妥善和平解决的前景仍不明朗。

涉及乌东问题的大国博弈,仍处在僵持阶段

美国方面,其立场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挑衅性,从“动口不动手”到直接“赤膊上阵”。冷战时期,美苏两方慑于核武器的巨大毁灭性,不敢直接对抗,更多的是通过代理人战争进行博弈。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断完善反导技术,形成了对俄罗斯的反导心理优势。特朗普作为一个“政治素人”,执政的个人风格特色鲜明,在安全和贸易政策上经常“出其不意”。不同于奥巴马政府的“战略耐心”,特朗普政府在对俄关系上日趋强硬,不仅加大了经济制裁力度,还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在入主白宫后不久,特朗普很快就批准向乌克兰提供进攻性武器,先后批准3.5亿美元和2.5亿美元军事援助。目前,美国已向乌克兰交付了一批救护车、遥控无人机、AN / TPQ-49轻型反击迫击炮雷达系统、AN / TPQ-36消防武器定位系统和Javelin ATGMs反坦克导弹装备。总之,特朗普政府已经推动美国更深地卷入了乌克兰冲突。

俄罗斯方面,陷入“僵持战”的现状凸显。实质上,卷入乌克兰危机并不在俄罗斯原本的规划之内,在普京看来,2014年的“迈丹”(广场)革命打破了俄罗斯将原苏联地区“重新一体化”的梦想。试图玩弄东西方地缘政治平衡的亚努科维奇在几天之内被推翻,俄罗斯被迫选择采取军事手段。克里米亚迅速宣布“入俄”,顿巴斯地区也爆发了武装冲突,乌克兰局势迅速从政治危机升级为“地区冲突”和“领土分裂”。俄罗斯试图通过“闪电战”来扭转在乌克兰的被动局势,却未曾想陷入了与西方长期的地缘政治“僵持战”中。俄罗斯试图挽回乌克兰的努力落空了,顿巴斯冲突成为俄罗斯与西方的地缘政治“泥潭”。扎哈尔琴科遇刺案暴露出了俄罗斯的无奈,顿巴斯地区已成为俄罗斯外交的包袱。俄罗斯设想的顿巴斯高度自治方案对任何乌克兰领导人来说都是政治自杀,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继续僵持则意味着需要承受巨大的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长期的战乱必然导致相关地区社会的失控,枪支流失、毒品和走私等非法活动也必将威胁周边安全。

欧盟方面,其所持态度逐渐从“积极调停”演变到“疲于应付”。欧盟最初推动乌克兰与欧洲的一体化的举动或许有拓展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安全边界的考虑:通过联系国地位协定,在欧盟周边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安全和经济空间。欧盟在危机初期的态度较为积极,法德不仅积极调停顿巴斯冲突,还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帮助乌克兰进行政治、司法、经济和社会改革。在危机爆发四年后,欧盟却发现改革效果不如预期。2016年12月,欧洲审计院发布报告称:乌克兰仍然被认为是欧洲最腐败的国家,寡头集团对乌克兰经济、政治和媒体继续发挥支配性作用。据2018年“透明国际组织”最新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2017》,乌克兰在全球180个国家中排名第130位。布鲁塞尔对于乌克兰难免产生“倦意”。在2017年的乌克兰与欧盟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指出,乌方在反腐败方面采取的措施力度不够,反腐效果不佳,这会对乌克兰融入欧洲的进程造成不利影响。在2018年5月的峰会上,欧盟再次向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施压,要求加大反腐力度。欧盟对乌克兰的“欧洲一体化”态度正在从“兴奋”转变为“审美疲劳”。据乌克兰国家新闻社UUN在9月3日的报道,欧盟国家对于扎哈尔琴科遇刺案反应中性,表示仍将重视全面实施明斯克协议。

“混合战”,成为乌东大国博弈常态

就案件的影响方面,由于扎哈尔琴科是顿巴斯地区重要的风云人物,他的遇刺必然会刺激局势的紧张,但这种紧张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宣泄。乌克兰东部问题久拖不决,反映出大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巨大,同时由于博弈双方的实力大致相当,各方均没有太大打破战略平衡的意愿。西方大国对乌克兰改革进展缓慢不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原则立场。因此,各方利用扎哈尔琴科遇刺来“借机生事”的可能性不大。

扎哈尔琴科遇刺也折射出“混合战”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常态。本次袭击可以被归类于“非常规战”,即美军定义的“非常规战争”,主要是指通过指挥进入区域的隐秘行动组织、辅助机构以及游击队,向目标国发起抵抗或反叛,以胁迫、分裂甚至颠覆一国政府或占领其国土的各种行动。乌克兰东部冲突已经由最初的常规战逐渐扩散到非常规的“混合战”。美国《防务新闻》网站在2017年5月15日称,五角大楼正致力于研究非常规战争,准备以“混合战争”反击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投入的‘小绿人战略”。自2014年5月乌克兰东部地区爆发武装冲突以来,就不断有乌克兰情报人员和顿巴斯分离组织成员被暗杀。2016年9月17日,乌克兰政府参与顿巴斯行动的军人伊万·马姆丘尔被发现被枪杀在顿巴斯地区的罗夫诺市街头。2017年3月,刚加入乌克兰籍的前俄罗斯杜马代表丹尼斯·沃罗年科夫在基辅市中心被枪杀。2017年6月27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发生一起汽车爆炸案,造成乌克兰国防部情报局现役上校马克西姆·沙波瓦尔当场丧生。2016年10月,分离组织的斯巴达“DNR”侦察营指挥官阿森·巴甫洛夫被炸弹袭击身亡。2017年2月,分离组织的“索马里”战斗营指挥官米哈伊尔·托尔斯泰克被炸死。2017年2月,在卢甘斯克市的分离武装指挥官安阿什琴科被汽车炸弹炸死。2017年12月,退役的乌克兰政府军狙击手奥库耶娃在基辅市中心被枪击身亡。

在乌东地区,大国博弈形式日益复杂化。但这其中遭受损失最大的却是博弈发生的地区,乌克兰人民不幸成为大国博弈的“人质”。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