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特朗普“重返太空”,美台太空合作或再上台阶

时间:2024-04-23

刘匡宇

日前,蔡当局宣称将于年内发射“福卫7号”卫星,并斥重金启动第三期“太空计划”,豪言台湾太空实力排名“全球前十”。实际上,台湾“太空梦”高度依赖美国技术输血、产业扶持和政治主导,特朗普政府“重返太空”的战略转向更给台湾带来新的“想象”。美方有其特定战略考虑,客观上或将助推台湾闯入国际太空市场。正因此,蔡英文日前在“过境”美国时还专程访问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休斯敦的约翰逊控制中心。台湾第三期“太空计划”瞄准美国新的太空战略,预示着双方合作的新面向。

美台围绕“自主发射卫星”长期竞合

台湾自1990年起启动“太空工程”,规划了第一、第二期各15年的“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划”。1991年成立“太空计划室”,后转型为“国研院太空中心”。台湾投入“国际太空竞赛”时间虽早,但在美国影响下,并未像日、韩一样发展火箭,而是专攻发展人造卫星,因此美台太空合作的主要领域是“福卫”系列卫星。而在美台的太空合作中,台方一直试图掌握卫星的制造、发射和控制的全流程,摆脱对美依赖。

台“太空计划”第一期是从1999年到2006年。其重点是通过国际合作,为台湾太空科技进行基础设施、组织筹备、人才培育与技术养成的积累与储备,尝试卫星研发设计,成果包括研发设计制造了“福卫1-3号”三颗卫星。在这一阶段,美国提供了主要的支持。1999年的低轨科学试验卫星“福卫1号”,其平台合作方为现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有效酬载合作方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日本电气公司。2004年的“福卫2号”由现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作为主承包商负责研制卫星平台和有效酬载,台湾研制部分组件。2006年的“福卫3号”是由六颗微卫星组成的低轨气象环境卫星星座,由台湾和美国大学大气研究联盟共同投资,主承包商为美国轨道科学公司,且首次由美国军方火箭发射,是美台尖端军事合作的标志。在这一阶段,卫星的登陆定义、设计、制造分析多由美方完成,台湾只进行最后的整合测试。

在首期积累上,台湾提前于2004年启动第二期计划,以遥感卫星“福卫5号”、气象卫星群“福卫7号”及探空火箭为主轴,目标是建立太空科技初期自主研发技术,并与太空产业结合。“福卫5号”首次由台方主导,其特点是搭载了“100%台制”的CMOS光学传感器。但在卫星科技中最关键的酬载、发射等环节,以及最先进的测量仪器等核心技术仍由美方提供。在受制于美方发射时程不断推迟后,“福卫5号”最终于2017年由美国Space X公司“猎鹰9号”火箭发射。而作为“福卫3号”后续的“福卫7号”虽被规划为台首枚“全自造”卫星,但实为台湾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深度合作的产物,英国萨瑞卫星技术公司负责具体设计制造,有效酬载由美台共同制造。原计划包括高低纬度倾角两组12颗卫星和1颗“自主卫星”“猎风者”构成星系的“福卫7号”,因预算未获美台当局批准而被迫取消第二组发射,还未上天就遭阉割(第一组发射将于今年年内进行)。

在美方主控下,台湾前两期“太空计划”跛脚前行。为填补发射空白,从1998年起,台“太空中心”试射了九枚探空固态火箭,最高达286千米;2005年台当局还密谋“飞鼠计划”以图实现自主发射,但因美方压力和预算不足而告吹。近日,在特朗普政府宣誓重夺太空霸权的激励下,蔡当局也随之宣称将以“战略高度”进行第三期“太空计划”,称十年内投入259亿新台币,发射九颗“全自制卫星”,谋求“太空全自主研发,建立完整星座,带动台湾太空产业”。

美國“重返太空”带来“新想象”

冷战后,美国的太空政策较为稳定,历届政府均强调在美国领导下的防御体系、行动自由和国际合作,寻求“和平互利”。特朗普上台后,以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其太空计划更具冷战色彩。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太空计划强调美国太空政策“由守转攻”和美国的霸权地位,以及寻求在“排华”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鉴于美国态度的转变,美方对台湾“太空计划”的态度或将从“有限度支持”转向“产官研学全面对接”。

一是美国剑指中国欲重建太空霸权。特朗普政府在最新的安全和国防战略文件中,明确将中国大陆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在美国常规军事力量优势削弱的情况下,提出重新强化战略核力量及情报监控,建立太空、网络等“新疆域”和“新战区”的绝对优势。一年多来,美国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快速推进新太空战略。2017年,特朗普重建国家航天委员会并指派副总统彭斯主管;签署《1号太空政策指令》,强调通过国际商业合作重返月球、进军火星;增加太空探索、空军、太空领域的预算。2018年,白宫发布美国首份《国家航天战略》,强调将其激活和贯通在国家安全、商业和民用三个航天领域;8月,白宫宣布将组建第六军种“太空军”,预示着美国太空战略“由守转攻”,欲借太空军事化和资源垄断进行“降维打击”。

二是美国欲增强台湾防卫能量。特朗普的安全和国防战略是基于美国军政界对当前世界格局与中美关系的冷战思维,在“印太战略”指导下,美国将台湾视作“亚太西柏林”和“制华前哨站”,鼓吹取消对台湾发展攻击能力的限制。在签署《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仪式上,特朗普直白提到“美国要压倒中国,称霸太空战场”。而该法案则是特朗普国防战略理念充分落实的体现:一面投资建造第五代隐形战机,整合“爱国者”导弹与“萨德”反导系统,巩固制空权;一面继续强化台湾防卫能力,将台湾纳入相关演习。美国不少策士都建议特朗普助台提升太空实力,配合美国对华空间对抗,并融入美国太空产业链,如向台湾提供卫星、火箭全套技术,训练台湾航天员升空等,更好体现其“侦察前哨”“军事滞缓”和“联盟催化剂”的战略价值。

总之,目前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海洋、太空和网络等多个领域与中国拉开战线,并且正在为打赢这场“多维立体战争”做准备。其太空战略重心有二:其一,深化与盟友合作以强化太空威慑、作战和抗损能力,从低地球轨道探索转向深空探索,积极备战太空战;其二,简革监管体系,推动工商界国际合作,确保其在全球太空产业中领先的服务与技术供应商地位。这是美国太空战略的既有路径,也是未来发展重心。

台“太空计划”或被进一步整合到美国防务战略

美方助台发展“福卫”是着眼于自身战略利益,“福卫”在“民间”外衣包裹下的军事应用水平和潜力不断提升,有助于提升台湾的防务水平和服务美国战略需要的能力。

美台军事合作重在隐秘而高效的情报交流,“福卫”遥测能力较强而屡次“建功”。例如,“福卫2号”曾在2005年、2006年先后首次发现伊朗建造的阿拉克核电站和朝鲜地下核试验,其照片被国际买主高价求购。在台海,卫星侦搜也越发成为台湾摆脱对美日卫星依赖、独立实施监控大陆的利器。“福卫”通过拍摄地震灾区地貌、南海岛礁和船舰信息,分析大陆军事基地或敏感设施影像与军队部署调动等情报,供给台涉外、防务部门等大客户,并通过情报共享机制与美日共享。

“福卫”还与美国全球数十个大型地面卫星站、24颗GPS全球定位卫星和120颗监听卫星整合联网,使台湾成为美国在亚洲继韩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梯队系统”的卫星情报中枢,美台“电子情报侦搜联盟”正在逐渐成型。目前,台湾正在研发次米级的光学遥测卫星,以及可突破遮蔽的分辨率在1米内的合成孔径雷达遥测卫星,以获取更丰富的遥感和测绘信息,构建更完整的太空遥测系统;更敏感的通讯卫星的研发计划也被提出。

“福卫”为台湾发展火箭和弹道导弹提供技术先导。火箭和卫星是一体两面,也是台湾“太空计划”的“初衷”。一方面,“福卫”攻守兼备,既能为台军积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研发能量,也能配合美国将台湾纳入一个基于情报共享、指挥协同的东亚战略反导体系的长远谋划。例如,“福卫3号”能接收美俄定位系统信号,为台军解决了导弹定位精度难题;“中科院”负责的“福卫五号”模组技术经受了太空考验,可提升武器系统在大气层内的精度和抗热、抗振能力。“猎风者”的验证项目包括航天领域的敏感系统、与导弹技术密切相关的过氧化氢推进模块,据称已克服主要障碍;其卫星尺寸缩装工艺也有提升。

另一方面,“自制卫星”的下一步将是“自制火箭发射自制卫星”。台方此前试射的“探空10号”火箭被视为是自制运载火箭的先导测试,只要将卫星改挂为弹头并调整倾角,火箭就成了弹道导弹。就此敏感议题,在美国新“太空战略”激励下,负责为蔡英文撰写“防务白皮书”的团队甚至称“台湾具备自制火箭能量,政治问题很好突破”。

台湾或将更广泛融入国际太空合作

“福卫”充分体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多个产官学研体系的整体对接,是对台湾相应的研发、设计、制造与应用体系的全面提升。美台均提出,未来要深化国际太空合作,投资发展相关科技和产业,并将台湾纳入国际太空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通过合作提升台湾的产业实力,深度融入国际太空产业链。美台防务合作存在从政治交易向“民间、商业”模式的转向。此前,“福卫”研发已形成了光学遥测酬载团队和“A-Team 4.0联盟”等合作机制,整合岛内原物料、工具机、零件制造、物流及金融业等产学研单位,初步打通了产业链上中下游。蔡当局将航天产业视为“5+2产业”政策的领头羊,其“防务自主”政策和“前瞻计划”也纳入火箭与卫星研发计划,还积极部建桃园“航空城”和竹科“太空中心”等产业园区,试图通过参与国际航空产业系统性整合,形成台湾太空产业链,将军事收益外溢到民用市场。

太空产业是工程科技领域的集大成体。“福卫5号”的基础是台湾成熟的半导体供应链,以及汉翔、微像、凌群等一大批官股军工企业和“隐形冠军”。在全球卫星商业化的大趋势下,台湾图谋将多年累积的自主研发技术扩展到产业界,聚焦关键组件、模块与系统的制造,例如联电的晶圆、微像的CMOS影像传感器、锡宬的光学大口径镜片、胜利微波的天线和鑫豪的固态硬盘,形成具有“台湾特色”的太空产业,在进一步提升“自制率”同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台湾计划在2020年发射“猎风者”后,让台业者成为国际供应商。

在自制卫星稳定应用的同时,台湾相应的技术、专利和产品也在持续经受严苛环境测试,而经过实践“认证”的太空规格产品和卫星数据的价格可能上涨千倍,这将极大提升台湾电子产业的价值和潜力,使其更容易打入国际卫星产业供应链。因此,台方提出寻求与美日等国际太空站成员合作,建造小型的“台湾舱”。类似的高精尖计划或将加速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取代低利代工业,释放创造力,创造高薪就业。

二是提升“太空经济”和“科技外交”水平。台湾在初入太空门槛之后,也开始通过技术转让和商业运用做“国际能见度”文章。例如,“福卫5号”发射半年后即取得超过2300组黑白、彩色影像,并成功执行全球电离层观测,美、澳、日、俄等国皆曾提出购买这些珍贵资料。台方还寄希望于“福卫7号”结合人工智能产业,产生新型态影像加值服务,扩展国际市场。

“福卫”兼具遥测、科研等任务,其产品可提供给国际防灾勘灾、国土安全、环境监控的应用。台湾通过一些国际性的灾害监测与救济项目或组织,利用卫星图像向全球十余国提供了数百次人道救援。美欧各界人士曾多次密访台湾,争取其参与国际太空合作计划。

太空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但能带动产官学研升级,也是凝聚民心认同的利器,具有高度的政治和戰略象征意义。因此,蔡英文以“宇宙最有台湾味的卫星”“宇宙最好的温度计”等言辞强调“福卫”对台湾的“特殊性”。通过证明“太空梦”对小体量的台湾并非遥不可及,延伸出不可名状的政治意涵,是蔡当局“国际化”和“自主性”太空政策的潜台词。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