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计白当黑
【适用话题】善于思考 积极应对 防控 经验借鉴
古代医学并不发达,民间发生瘟疫后,破坏力往往超过战争和饥荒。历代王朝均有瘟疫發生,而宋朝上承五代,下启元朝,享国319年,共发生各类瘟疫49次,平均6.51年一次,那么两宋是怎么应对瘟疫的呢?
切实有效的防瘟措施。应对瘟疫,需要“防”和“控”两手准备。两宋时期,立足于“防”,多管齐下。朝廷设立了虞部,“掌山泽、苑囿、场冶之事”,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自然资源部。此外,北宋汴梁道路两侧遍植各色树木,美化都城的环境。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引发瘟疫,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的监狱。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四月,真宗考虑到暑季是疫病的高发期,于是遣散犯人,“杂犯死罪降流,流徙递降,杖笞释之。……自是每岁暑热,皆遣官遍排,亲临疏放,遂为定制。”不仅如此,朝廷还专辟了“漏泽园”,用来收埋无主尸体,以此净化环境,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菌的产生。
结构完整的医疗体系。此外朝廷还设了翰林医官院,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还设置有太医院、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分管医学教育和药材流通。出现瘟疫时,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负责药品调剂和瘟疫治疗,各司其职,履职尽责。
值得称道的防疫药物。防疫药物是“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宋医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认为:“疗疫气令人不相染,及辟温病、伤寒。”他在书中收录了屠苏酒、辟温粉、千敷散、杀鬼丸等防疫药物,在民间广泛应用。医学家朱肱对《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南阳活人书》,书中的老君神明散和务成子萤火丸,也是效果不错的防疫药物。南宋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收录了“中和汤”,由于对防瘟避疫作用显著,在民间誉为“神方”。
统一调配的医药资源。瘟疫发生后,“控”成为阻止瘟疫扩散的关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正月,汴梁暴发瘟疫。仁宋“碎通天犀,和药以疗民疫”。据说通天犀是旷世奇珍,能治百病。内侍李舜卿有意将其留给仁宗独享,仁宗正色拒绝:“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哉!”有了皇帝的重视,每当发生瘟疫,朝廷高度关注,地方积极配合,医生免费治疗,将瘟疫的危害降到最低。
史上最早的隔离制度。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杭州先旱后疫。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创建“安乐坊”,采用隔离手段,三年间治愈了无数病患。
两宋的瘟疫主要有天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伤寒、痢疾、时气病、麻风病、瘴疫、大头瘟以及牲畜疫病等病症。两宋防控瘟疫的经验,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田龙华摘自微信公众号“历史D学堂”)
【素材分析】自古至今瘟疫一直是人类最大的威胁之一,尤其是在医疗水平远不如现代的古代,每一次暴发瘟疫,都是对当朝统治者的一次大考验,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引发统治危机。因此,像宋朝这样,在瘟疫频发的年代,善于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稳定人心,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是相当重要的。
【速用名言】
1.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明末医学家 吴又可
2.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
(特约教师 蒋红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