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邓乃刚
【适用话题】地图情缘 故土国家 眼光和胸怀 文化密码
父亲酷爱地图。1954年我们刚搬进窑洞不久,爸爸就让回京边看病边找工作的母亲,寄来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记忆中那时的地图颜色很单调,上面的繁体字不是很清晰,比起今天的印制水平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那年我刚上小学,爸爸没事时就教我们识图,教我们认识母亲回去的故土北京,认识大哥南下的湖南辰溪,认識大伯所教书的兰州和三叔正在参与兴建中的兰新铁路。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地图,津津有味地谈着他曾去过的地方。
也许,父亲只是解闷,那年月我们所在的乌盟后山看不见报纸,连一本书也找不到,也许是在排遣寂寞吧。然而,这两张地图,却对我们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启蒙教育。五年级上地理课,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他还没讲授的问题,眼前这个孩子就回答上来了。我们那个年代,小学学了简单的地理历史,到初中、高中再学一遍,由于有爸爸培养的兴趣,这两门课我学得都很扎实。
我女儿上小学时,我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了。我在她的房间也挂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地图和地图册,始终伴随着我,在北京安家后,是我们家庭的必备读物。地图和地图册隔几年就会更新,我就再买。那时收入远没有现在多,但100元一本的精装世界地图册我也舍得买。年深日久,我家积攒下一大箱子旧的地图和地图册。地图知识和迅速查图的技能,也帮助了我的女儿。她刚去美国的时候,还没有车载GPS,手机也没普及,开车上路全凭地图。那时美国有一个AAA旅行俱乐部,其中有一项服务就是免费提供美国各州和加拿大的详细地图。
我家的地图情缘一直延续到我的外孙女Sarah。她刚上小学,我就从国内背来一个中文的地球仪,放学后就让她转着玩。Sarah在三年级的一次演讲活动中,老师让班上唯一的中国孩子介绍她的祖国。她捧着地球仪,给全班小朋友讲了中国,讲了中国人吃饭用的筷子,讲了中国的节日美食水饺、元宵和月饼。当时也邀请家长去了,我听不懂英语,也不知她讲对了没有,当老师和同学们热烈鼓掌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有人说,“人生路上没有地图”,而我却说,是地图照亮了我家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路。也是地图,一次又一次地给了我们眼光、胸怀和气度。
(摘自《今晚报》2019年10月30日)
【素材分析】谁说“人生路上没有地图”?谁说“人生路上不需要地图”?于作者一家人而言,地图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实用意义,地图是父亲在广袤的土地上寻找亲人的坐标、对故土一腔怀念的寄托;是“我”于无形中滋养出的地域概念与家国情怀;更是女儿与外孙女在文化的融合中,寻找自我身份的有力见证。小小的地图下,是几代人隐秘而又恢宏的长长人生路,更是无数中国人永远无法割舍的亲情与文化密码。
(特约教师 周玉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