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鲍勃·迪伦:他不需要诺奖,是诺奖需要他

时间:2024-05-04

爱地人

很明显,鲍勃·迪伦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赢家其实不是鲍勃·迪伦,而是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毕竟不是村上春树,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本职来讲,更像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套用2007年普利策奖给鲍勃·迪伦颁发特殊贡献奖的颁奖词:“鲍勃·迪伦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可以说是“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奖需要鲍勃·迪伦”。

没有轻视这些年每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意思,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现在的文学,已经不像托尔斯泰、海明威、加缪、马尔克斯、叶芝所处的那些时代那样,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甚至指引人生的明灯。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学的影响力确实已经式微。小说、戏剧、诗歌、纪实文学,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些文学载体,而在2016年,则终于可以加上一种新的形式:歌词。这也是曾经被主流文学界不屑一顾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其实诗歌,本来就是有意有韵,才称为诗歌。后来纯文学的诗歌,在去除民歌的旋律部分之后,被改造成了单一的文学样式,并且用文字的音节和韵律,代替了音符的功能,才变成了纯文字的诗歌。鲍勃·迪伦所做的,其实不过是让诗歌走出文学殿堂,重新来到民间,并以一种大众的视角,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打磨,辅之以现代音乐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诗歌又恢复了那种万人传唱的生气。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作品。鲍勃·迪伦的诗,除了广为人知的批判和抗议之外,还包含了哲学、爱情,甚至文学与圣经典故的内容,几乎就像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混合体。以《暴雨将至》为例:“歌中意象用得不落俗套,‘七座悲伤的森林、十二个死去的海洋、深入坟墓之口十万英里层层排比、环环相扣,让人喘不过气,虽然没有直接明写,但读者却能感受战争的阴影与悲剧。”(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

与此同时,鲍勃·迪伦的词也常常擅长结合圣经典故,往往瞬间拉拔出史诗气势、增添思考深度与诠释空间,国外还有专书探讨。名曲《重访61号公路》以亚伯拉罕献子艾萨克给上帝开场,《沿着瞭望塔走》则典出旧约《以赛亚书》。其实,早在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许多作品就已经获得了文学和教育界的高度认可,比如《答案在风中飘扬》这首歌曲,就曾经入选美国的大学教材。

1965年,鲍勃·迪伦在“新港民谣音乐节”的舞台上,将民谣吉他插上了电,以一种接近摇滚的方式来表现,从而被歌迷视为民谣界的犹大和叛徒。但也正是鲍勃·迪伦这种离经叛道之举,反倒让已经在形式上走向末路,并影响到内容也开始僵化的传统民谣,从此走进了新时代,并开创了一个民谣摇滚的辉煌岁月。

所以,无论是鲍勃·迪伦让民谣通电,还是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个民谣音乐人,其实都是艺术没有疆界的一种证明。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的大家,往往就是因为不故步自封,能够在主题视角和形式体裁上都有着开放性的思维,才能获得突出的成就。

【素材运用】从需要的层面上说,或许真像作者所言,并不是鲍勃需要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诺贝尔文学奖需要鲍勃。时代的发展更替,文学的形式和作用也在更替,现如今,诺贝尔文学奖自身也在探索,想要寻找一种能突破传统,引领时代价值的新文学。

【适用话题】创新;开放与传统;活力与僵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