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2016年4月29日7时45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逝世,享年73岁,中国痛失一位文坛巨匠。陈忠实先生最为知名的著作便是鸿篇史诗小说《白鹿原》,它是整个华语文学的瑰宝。《白鹿原》一问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除了文学文本以外,这部小说还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秦腔等,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影响至深,陈忠实也曾凭借这部小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无数陈忠实“沉默的读者”集体出现在网络上,以各种方式留言表示哀悼。***、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敬献花圈进行哀悼,其生前好友、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撰文表达对陈忠实逝世的悲痛之情。前来悼念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人们通过一副副挽联一首首诗歌书写先生忠魂,寄托对陈公的哀思。这期“名篇赏读”,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陈忠实老师的人生和作品。
人物品读
人物简介:陈忠实,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人。1962年高中毕业,做乡村小学、中学教师和区、乡干部20年,1982年调陕西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迄今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等30余种作品集。其中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
文坛追忆
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为人质朴却具有浓浓的亲和力
他为人质朴,像他生活的陕北土地一样厚重。相处起来,你会感觉到他具有浓浓的亲和力。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坛的重大损失,也是陕西文学界不可弥补的损失。
冯骥才(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忠实骤去,我心垂泪
忠实骤然离去,文坛悲恸,读者哀伤。想起忠实苍哑的喉音,我心垂泪。忠实的成就代表着当代文学的高峰,为人纯正令人尊敬。然忠实的作品一定比他的生命长久,这正是所有作家最期待的。忠实自管潇洒而去,沉雄深厚的《白鹿原》必定永放光彩。
贾平凹(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他的去世是“陕军团”重大损失
老陈是一位很杰出的作家,为中国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作品会长期存留于世的。对他的去世,我们确实很悲痛。这真的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损失。但是人也没办法,病了没办法。他的去世,对“陕军团”肯定是重大的损失,但是也没办法。唉……
雷达(著名文学评论家)——他曾发誓要写部垫棺材的作品
作家虽然走了,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留下了一部经典杰出的作品,将比作家的生命更为长久!他曾发誓要写部垫棺材的作品,如今带上《白鹿原》,可以安歇了。
用生命写作的人
1.文字是他的使命
陈忠实是一位纯粹的作家。他多年的写作生涯,仿佛是在为完成《白鹿原》这部鸿篇巨制而做准备。为了给《白鹿原》的创作积累素材,他奔走在西安周边多个县区,住在小旅馆里,整晚抄写借来的县志;为了让自己完全融入写作氛围,他从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独居;为写这部小说,他打了无数腹稿,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和非文学书籍;在正式动笔前,他借助短篇写作,为这部长篇进行形式上的探索;正式开始写作后,陈忠实回到自己的老屋,房屋破败屋顶漏雨,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持续写作了四年,最终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而整个创作过程,又花了陈忠实整整六年时间。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过程,也是完成人生自我超越的历程。唯其如此,陈忠实把书稿交给出版社人员之际,才会噙着眼泪,差点儿说出“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
陈忠实以文学为自己的使命。只要对文学创作有益,陈忠实总是不遗余力。2013年,陈忠实自己出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用以鼓励在当代文学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个人。作家自掏腰包为编辑设奖,这在中国文坛尚属首次。
【素材入文】多年来,陈忠实始终秉承用生命写作的宏愿。这种慢工出细活、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人们没有理由不心怀敬仰。斯人已逝。悼念陈忠实的最好方式,不应只是重读他的代表作,还应缅怀与汲取他用自己的人生长度去丈量文学高度的精神。
【适用话题】用生命写作;做到极致;沉淀;投入;专注
2.以君子之风立世
作为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陈忠实用自己热爱文学的火光,无私地为文学后辈们引路。17年前,19岁的沈鹏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爱好写作的他发表了不少作品并出版了一本诗文集。沈鹏回忆道:“当时想加入省作协,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给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老寄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不料半个月后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说我的文字很有灵性,已将作品转到通联部。”在这封信中,陈忠实鼓励沈鹏要好好读书,并告诉他文学依然神圣,要坚持创作。很快,沈鹏按程序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陈忠实为文学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2006年,北京人艺创排的话剧版《白鹿原》回到西安演出。陈忠实对这部话剧也是情有独钟,他自掏腰包买了不少票请朋友观看。
【素材入文】陈忠实为文学执着痴迷,无私提携后辈;为人则宽厚磊落,自掏腰包请朋友看话剧版《白鹿原》。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这句话是对陈忠实的一生最好的褒奖。
【适用话题】人格魅力;引路人;提携新人;善于发现人才
经典品读
1.陈忠实赞美白鹿原人的勤劳朴实
黄掌柜放下竹筷子右手撑着小饭桌的边沿,左手四指勾着碗底儿大拇指掐着碗沿儿,仰起脸伸出舌头,先沿着黄釉粗瓷大老碗的碗沿舔了一圈,左手粗壮如算盘珠儿的指关节却灵便自如地转动着碗。吧唧一声脆响,舌头在碗的内壁舔过去,那一坨儿碗壁上残留的小米粒儿葱花屑儿全部扫荡净尽,比水洗过比抹布擦过还要干净。吧唧吧唧的脆响连住响着,大老碗在左手间均匀地转过一周,碗内壁所有的残滞物尽皆舔光,只留下碗底儿上的残汤米屑。舔除碗底的滞留物才显出黄掌柜有一只出众出色的舌头,在碗底儿只旋转了一下便一览无余,鼻尖和脸颊并不挨碗沿儿,一般人的舌头不可能有那么长也没有那么灵巧。黑娃的眼光瞅着黄掌柜缩进口腔的舌头最后落在下唇上,那个下唇又厚又长,一合拢就把上唇严严地包裹起来,几乎挨着鼻头,这种地包天式的嘴唇成为黄掌柜面部器官最突出的特征。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
【名篇解读】在长工黑娃眼里,黄掌柜舔碗的动作滑稽可笑,并且还逼迫黑娃舔碗,这似乎有些不可理喻。然而,本文的“黄掌柜”丝毫不是周扒皮似的刻薄地主形象。作者想通过这样夸张滑稽的言行告诉读者勤俭致富的道理。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反映出了白鹿原上的人们的精神内核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基因。
2.陈忠实看透世情
……
长大成人知道了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且中国文化关于狗故事极多:狗尾续貂、狗彘不如、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里狗气、落水狗、狗腿子、狗男女……谁黏上狗名就没了人品!如此,谁敢与狗套近乎?称兄道弟拉哥们关系?看来做狗确实很委屈。
沧海桑田,近年养狗却成时尚。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狗口大有赶超人口增长的势头。狗族竟也繁衍得名目繁多,叫价令人咋舌。狗医院、狗商店、狗协会、狗东西繁不胜举,有的竟过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走近村堡巷里,一头游狗大剌剌地迎头扑来,满脸的骄横,脾气很火暴,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的。专拣热闹的十字街头撒尿,一条腿高扬着,大有指点江山的雄姿。屎也绝不吃了,村里就少了唱歌般的呼响声。家家门户紧闭。敲门询问,人未语,狗却叫得热烈!主人开门,那物儿暴跳如雷,更是凶恶,一条铁链绷得钢棍一般,这已是普遍礼遇。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
狗事张扬起来了,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么?是人心隔得太远了么?既是无法沟通,就连心扉也实实地关了!
(摘自陈忠实《狗事》)
【名篇解读】作者表面上是写狗,实则写人,以狗喻人,以狗事的变化,喻世事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通过狗事的变化,表现了当今社会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贬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体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亲近沟通的渴望、对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3.陈忠实谈成长:走你认定了的路吧,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他和同学们谁也没出过远门,一路说说笑笑叽叽嘎嘎,激动不已。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走着走着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淌着血,他穿的是一双早已磨薄了鞋底的旧布鞋。他心情坏了,步子也慢了,他看见杜老师向他招手,他听见同学在前头叫他,他流下泪来,觉得再也撵不上他们了。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透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似乎有一股无形的神力从生命的那个象征部位腾起,穿过勒着红腰带的腹部冲进胸膛又冲上脑顶,一切朦胧的或明晰的感觉凝结成一句,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地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堪睹的脚后跟。
(摘自陈忠实《汽笛·布鞋·红腰带》)
【名篇解读】这是一段童年的回忆,也是一段生命的体验。“布鞋”映照着生活的艰辛,“汽笛”激发了作者对生活的希望。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如意,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带着坚强和意志启程,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动摇,坚定地去走自己认定的路。
名家说·陈忠实谈写作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我曾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
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