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蒙
审题立意是考生在写作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可以用“一招出错,满盘皆输”来形容,因此其影响之大则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考生们在备考时常“谨慎”对之,甚至还有些“走火”,于是便产生了审题立意“紧”“松”“魔”的误区,我视其为“三大魔咒”。
一、紧:谨慎太过,导致材料意旨褊狭
备考时,大多学生总以为将材料的意旨审清、审准就好,这样就可以做到“至少不偏题”。这种思想和做法不无是处,也是应该提倡的思维和做法。但同学们不能仅止于此,而不敢越“雷池”,从而限制了自我灵动而新鲜的想法。如: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
根据这句话,写一篇作文。(2014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一模作文试题)
有不少考生认为此则材料只能从“乐观”与“悲观”的角度来立意,这是不是过于谨慎了呢?或者说思维空间是不是过于促狭了呢?抑或说生活常识是否过于欠缺了呢?
其实,这则材料有多个立意的角度。
①采用象征。“空谷”象征逆境、障碍、痛苦、挫折、失败等,“想到的是悬崖”象征人们对待逆境、障碍、痛苦、挫折等持悲观绝望的心态,“栈道桥梁”象征人们对待逆境、障碍、痛苦、挫折等持积极乐观地去克服、征服的心态。由此可立意为:面对逆境、障碍、痛苦、挫折、失败等,要积极乐观地去克服,敢于征服,而不是悲观失望,不敢逾越;面对挫折,不要悲观失望,而应意识到挫折也是成功的基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要明其积极的一面,才能带来好愿景……
②知人论世。“空谷”本就是“悬崖”“峭壁”,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说明此人很现实,没有思变的精神,只是墨守现实,不懂创新、改变,有些拘泥,甚至畏惧不前;而想到“栈道桥梁”,说明此人有开拓创新精神,有思想,有远见,有胆识,敢于改革现实环境,善于规划蓝图——不禁让人想到毛泽东的词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由此可立意为:善于创新,要有远见胆识,不拘泥守旧……这样的思考,就像通过数字计算题来测试人的性格命运一样。
③经验论说。“提到空谷”,并不指人已到达“空谷”,“悬崖”与“栈道桥梁”只是提到“空谷”后的两种不同的想象而已,很有画面感,这说明画面的呈现是与人的经验阅历相关联的。比如有人到过空谷却没见过“栈道桥梁”,在他的意识里就没有“栈道桥梁”之想;反之,一提到“空谷”,就自然有“栈道桥梁”之念了:这似有“盲人摸象”之旨。由此可立意为:经验与阅历决定意识的广度;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囿于个人的经验与阅历,所以要善于突破自我……
④个性论说。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这是人的个性思维决定了的。由此可立意为:尊重个性思维,凡事不能搞一刀切;见仁见智才能营造丰富多彩的世界;兼容并包,才能百花齐放……
当然,立意的角度还有许多,在此不能一一赘述。针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无论是平时的备考,还是在高考考场上,同学们应该重视,但要注意切不可太过谨慎,那样会限制你的思维发散空间,影响文章的宽度和深度。
另如,有绝大多数考生把下面材料的立意仅指向于“是否需要接受他人的建议”。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二模作文试题)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
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难道“化繁为简”“何必多此一举”“善于发现、质疑,并提出善意建议”等立意就是偏题吗?还如,有人把“弯路”材料作文的立意只定于“多走的错误的道路”,难道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可否认这是“弯路”)就是错误的道路吗?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有其广度和深度的,不能因为自己的过于谨慎而否定其他的立意,或者仅局限于趋同的立意。
二、松:纵思太过,导致材料意旨无中生有
其实,有时看似严谨,往往是和狭隘画上等号的,但是为了避免“狭隘”的“称誉”,便又大胆地纵驰思维,这更是要不得的。如:
“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首诗给我们很多启迪,告诉我们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对待人和事。请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期末作文试题)
这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①句间关系和抓关键词。关系上:“花凋了呢”与“爱它的翠叶田田”两句间是假设关系,可添加“如果”“那么”关联词,此句即是“如果花凋了,就爱它的翠叶田田;如果叶残了呢,就听打在上面的雨声”;也可以是转折关系,可添加“虽然”“但是”关联词,此句即是“花虽然凋了,但可爱它的翠叶田田;叶虽然残了,但可听打在上面的雨声”:重心都在后句。关键词上:如果“凋”,就“爱”;虽然“凋”,但可“爱”——表心态、情感的转换;如果“残”,就“听”;虽然“残”,但可“听”——表角度、方法的转换。
从这个角度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学会调整心态,懂得调适自己的心情,乐观或积极地生活,不在一处或一面“死磕”,(注意:立意为“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写作时要当心,如果写成类似于“移情别恋”的,即是偏题,因为前提是“面对同一物”)学会换个角度待人接物,学会变换方法或灵活地处理问题等。
②采用象征。材料中的“凋花”“田田翠叶”“残叶”“雨声”四个意象,具有对比性。“凋花”与“残叶”象征同一物的不好的一面,比如缺点、阴暗面等;“田田翠叶”“雨声”象征同一物的好的一面,比如优点、闪光点等。结合句间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闪光点,学会欣赏等。
③对接生活。把材料与生活对接,一方面可以检验立意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尚可找到更好的立意,这种角度其实就是仿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仿原材料,如此,材料的寓意就自明了。
“如果花(虽然)凋了,就(但可)爱它的翠叶田田;如果叶(虽然)残了,就(但可)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对接生活可以有:
“冬天虽然冷,但有雪可赏;雪虽然化了,但可听小溪潺潺。”
“如果没有好嗓门,就用好身板;如果没有好身板,就用好脑袋。”
……
与生活一对接,可以发现还有想不到的立意:
是英雄,总有用武之地;人与物总有好的一面;人并非一无是处;换个视角,别有洞天……但是,许多考生认为“残缺美”是非常正确的立意,问其判为正确的理由,也是振振有词的:对一株花草而言,花凋了是花草之“缺”,但依然通过叶子展现其“美”,是为“残缺之美”。听上去理由好似正确,却是偷换了概念:其将“叶美”转换成了“整株花草之美”。这是完全不当的思维,因为那“美”是“完好无缺的叶子”——“翠叶田田”——展现出来的,并不是整株“残缺的花草”的展现,而且材料的意旨是让人去赏叶,而不是再去赏花或者整株花草。
不过,“残缺美”也是能写的,那是要反其材料而立意的:为什么偏要去爱它的翠叶田田、听打在残叶上的雨声呢?难道就不能依然爱凋花、残叶?因为凋花、残叶也是一种美呀!……
再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4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三模作文试题)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被冻住了。他感到格外伤心:“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有能做到,就死去了。”
有考生认为“要善于发现美”是本材料的正确立意,这也是无中生有的,因为材料中找不到“要发现美”的依据。
三、魔:思维入魔,导致材料意旨被误读
也许是过于追新求异、奇绝思深,致使思维严重偏离了材料的意旨。仍以第一则材料为例。
曾有考生对这则材料如是分析:如果“空谷”是一个客观的危险存在,而且是人还未曾到达(经历)此处或者是仅凭我们有限的经验和认知去想象如何对待类似这样的危险存在,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想成“悬崖”的,就不能是一种“谨慎”吗?想成“栈道桥梁”的,就不能是一种“忘乎所以”“过于乐观”吗?进而由此立意为:面对未亲身经历或未可知的危险,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不能疏忽大意而持大为乐观的态度。
这种思维就有些“走火”了。“空谷”可以象征“危险”,“悬崖”是对“空谷”的具体呈现,也象征“危险”,二者的意旨是相同的。同时,“悬崖”并不能象征“谨慎”的态度,它和“空谷”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如果将此材料改为“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如走悬崖,有人想到的是如走栈道桥梁”,那么“谨慎”之说便是它的意旨了。
作文的审题立意是离不开严密的思维的,而思维恰是一种很难把控的东西,又因人的个性的多样和差异,思维就更难把控了,但不管怎样的思维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便来自于材料。不紧扣材料依据的思维,审题立意便会走向无序,走向乱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