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邮票的“战争角色”

时间:2024-05-04

刘志坚

邮票,本是用来寄发邮件的邮资凭证,与战争似乎八竿子打不着。可是,就是这方寸之物,却屡次在全球和局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的成为传递情报的工具,有的化身瓦解敌方的利器,有的甚至直接引爆了战争,小小的邮票背后硝烟弥漫、战云重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情报机关截获一封奇怪的信件。信上没有一个字符,只是在信纸的不同位置贴着两枚邮票,一枚是面值10生丁的法国邮票,另一枚是面值25便士的英国邮票。

看着怪异的信件,谍报人员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必有玄机,便尝试用各种办法复原信件的内容,但仍是一头雾水。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人灵机一动,用一幅缩小、透明的英国地图覆盖在信纸上后,瞬间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就在当时,将有10000名法军和25000名英军要开赴前线作战,贴邮票的位置正是这两支部队的目的地,而邮票的面值恰恰暗合了士兵人数。

一切真相大白:德国间谍在获取情报后,要利用小小的邮票,不露痕迹地传递出去。尽管最终被识破,但不由让人感叹这“脑洞”开得不是一般的大。

邮票作为“攻心利器”使用是在二战期间,对垒双方都授意情报部门伪造对方的邮票,通过邮票的图案和文字发动攻心战,达到影响士气、瓦解同盟、制造混乱的目的。

纳粹特务头子希姆莱率先发动了邮票攻心战。他指示,先是篡改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的纪念邮票,故意把乔治五世头像换成斯大林,接着又将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纪念邮票如法炮制。此番移花接木的伪造,旨在暗喻英国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从而离间两国的关系。

希姆莱的伎俩很快被英国情报机关识破,并立即还以颜色,刻意把德国邮票常用的希特勒的头像篡改成了希姆莱,造成其架空希特勒的假象。此招果然有效,希特勒对希姆莱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美苏等国也不约而同地对德国进行了邮票攻心战。一时间各种仿造篡改的邮票大行其道,以至于交战各国近四成的信件使用的邮票都是赝票,对双方前线士兵和后方民众都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影响,邮票成为不折不扣的“攻心利器”。

而邮票直接成为引爆战争的“导火索”,则是在1930年。当时,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都对大查科荒地提出领土要求。为了宣示主权,1930年玻利维亚发行了面值2分的邮票,图案为含有这个有争议地区的地图,并注明“玻利维亚的查科”字样。此举激怒了巴拉圭,1932年以牙還牙地发行了面值1.5比索的大型邮票,图案则是这一地区的详细地图,注明“巴拉圭的查科”,同时还刷了一条标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两张小小的邮票背后是互不相让的剑拔弩张,此后不久,长达3年的“查科战争”爆发,两个交战国都为小小的邮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枚小小的邮票,居然扮演了如此隆重的战争角色,不禁让人感慨良多。还原邮票文化符号的属性吧,去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才是它本真的样子。

【素材运用】邮票在集邮爱好者眼中,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在某个历史时刻,它竟成了政治工具:谍报人员传递信息的载体、国家间挑动战争的利器……邮票原本的文化属性被遗忘。让一切回归它本来的模样,避免错位的悲剧。

【速用名言】

1.邮票是国家名片。——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 季米特洛夫

2.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作家 冯骥才

【适用话题】文化符号;看问题角度;小与大

(特约教师 倪丽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