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雪挺
【直击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說“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真题解析】
2015年浙江卷作文题延续了一直以来关注人文、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命题思想,希望以此唤起万千学子对做人与作文的思考,很具现实意义,也符合教育的真正使命。从命题方式来看,本次作文话题确定,观点明晰,作文材料的文字分为两块内容,每块又有文字引用与阐释两部分。较大程度地消除了考生的审题障碍,即选择“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中某个观点来表达个人的理解。这个二元关系的题目反映出了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命题意图。联系近几年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目,不难发现命题逐渐走向务实,作文也讲究务实的趋势。
从材料的“人品”与“文品”的概念来理解:人品有着人的品德、志向、情趣等多种含义;而文品则是强调文字的格调趣味能忠实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文以载道,诗言志,“文”既可指文学作品,也可指艺术作品。文如其人者,文不如其人者,在生活中都大有其人。有的文章也许就是一个人的情志、兴趣、德行的真实反映;有的文章风趣幽默,但其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情趣乏味枯燥之人;有的文字观之像一位风度翩翩、令人敬仰的君子,但其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小人。另外,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一篇考场作文,阅卷者常带着“文如其人”的倾向评判。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积极、文笔灵活的作文,通常被认定为考生健康面貌的“写照”而备受青睐。所以,作文一定要表现出“我手写我心”“用事实说话”的风格。
虽然今年的作文题目立意明确,不需要学生在这方面多费心思,但显然,今年的作文题目在素材的要求上难度倍增,既考查学生对作家和作品之间关系的了解,又考查学生对相关作家、艺术家等的熟悉程度,更考查学生对某些作家、艺术家作品的风格、志趣等的理解深刻与否。总而言之,这次的作文题目拼的就是底蕴,秀的就是文化素养。题目直接考验着考生的阅读量及阅读评价的素养,让所谓的“万能”素材、“万能”构思很难用上,使拼凑结构式的套话作文也没有多少施展余地。能否恰当地使用素材是文章有没有分量的重要条件,简言之,考生只有凭借过硬的语言素养才能征服作文,征服阅卷老师。
另外,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文体,但是今年的题目并不适合写成散文或者是记叙文,最适合写成议论文。这也是这两年浙江卷的倾向,议论文文体在整体上占优势。从文章的构思布局而言,考生要明确表明自己选择的观点,再进一步思考基于这一观点可以选取哪些具体事例,并通过事例深刻总结出对“文品”与“人品”的独到体会,特别是要透过事物之间的矛盾或文坛人物的经典作品去体察美的所在,无论是美在人性、人情,还是美在文趣、文气。唯如此,才能让作文兼具人品之质朴及文品之优雅。
立意关键词:文品与人品;文学与品质;作家人格与文学成就;作品之“文”与人格之“质”
标题示例:《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是棵昂扬的生命大树》
【考场高分范文】
突围角度一:文以载道,文未必如其人
且以作品论英雄
□一考生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拿笔杆的人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文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高分权威解读】
1.阐述缜密,文气超凡。文章的五个段落的开头句子明晰地表现了全文思路。首先指出了“言为心声”的传统认识,再指出了文品与人品未必一致的事实,从而确立了“以作品论英雄”的观点,并以文学史上长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以佐证。先破后立,条分缕析,论述犀利独到。
2.句式灵活,语言生动。全文使用了许多短句,并大量运用了结构对称的对偶句式,加之几处问句的恰切使用,使文章语言的节奏感鲜明,表现力出众。特别是有机融入了文言色彩的语句,显得文采飞扬,如“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光照千古、惠泽古今”等,文字的张力十足。
3.素材丰富,彰显人文。字里行间,给人们一种资深学者论道的感觉。作者善于精妙选材,选经典文学之材,选正统文化之材。挖掘经典文学《威尼斯商人》背后的故事,言之凿凿,符合题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一些文论见解信手拈来,阐发独到。如援引美学家蒋勋评论杜甫诗句的语言,还有诸如“郁结乎心而发乎声”“文以载道”之类的语言,精引妙用,读来有余音绕梁之感。这表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语文素养,堪称此类作文典范。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语言分25分+发展分10分=60分
突围方向二: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品格成就作品
□一考生
如果纵观古今中外,细数那些名人名家,仔细地研读他们的作品及他们的品行,就不难发现作品与人品之间总会存在着某种相互牵连的绳索,或许很隐秘,或许一眼就能发现,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将他们个人的痕迹印在作品的某个角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如果要說作品与人格的关系,那就要追溯到人格与人本身的一种关联。这让我想起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观察一个人的动机、目的或是行为举止,他的品格就无法隐藏,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啊,想要隐藏住一种品格是件极其困难的事,你的一举手一投足,如同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你的措辞、语气,或是构思、想法,无一不成为人们心中的一面镜子,照映出那些细微的品格。
我们都说作品其实是拥有生命的——其中的道理也蕴含于此。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它们的形式仅是构成一种语言。而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个充满魅力和生机的世界。这个世界看似虚拟,但事实上它并不曾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始终折射出人们精神的某个层面,再而联想,散发,在一种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加丰富绚烂的世外桃源。
然而反过来,如果一个艺术家与他的作品完全断绝了某种联系,这件作品也将失去生命力。因为它并不会生动起来,它无法体现一个人——一个真正生命个体的内心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这也许是一种灵魂,是纯粹的作品无法达到的境界;然而,这仅会使作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这都是失去了品格作为支撑的后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奥斯特洛夫斯基本身在经历战争后,面对无数的磨难而催生了他人无法到达的坚韧的精神境界,再由作品传达给世人。未能历经相同的困苦与挫折的世人,自然无法成就这样的作品。
然而对于我们,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第一步,便是树立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那些积极的、历经万物洗礼后得到的美好心灵,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灵魂。
我相信,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伟大的品格成就的。
【高分权威解读】
1.推理严密,方法多样。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作品往往散发着作家的人品光芒的主旨,再运用引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只有“人文合一”,作品才会成为经典的见解,再明示人们应持有的态度、方法。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结构,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2.论据精当,叩动人心。论据选取得有力,能使论述事半功倍。引用《论语》中孔子察人的名言,从而将人品与文品联系、对照,得出作品能映照人品的观点。引用圣哲之言,自然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并用扼要的语言,分析出成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文合一”,作者借传世之作来为自己立言,更易使人信服。
3.首尾相顾,精巧呼应。本文的开头从阅读常识的角度用推测语气道出“人文合一”的主张,使用了“或许”“或”等词语给人以真诚的说理态度,促进了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而最后用“我相信,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伟大的品格成就的”作结,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巧妙地回应了开头那不确定的态度,通过一番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对文章所涉及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定论,水到渠成,一锤定音。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语言分23分+发展分9分=57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