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孟姿君
今年8月下旬以来,“罗兴亚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但大部分人对“罗兴亚人”这一群体的历史缺乏清晰的认知,国际社会对“罗兴亚人”到底是缅甸若开邦的原住民还是外来移民,也无定论。笔者曾在缅甸留学,近两年来也多次到缅甸境内以及中缅边境实地调研,不断升温的“罗兴亚人”也成为笔者在与缅甸各阶层人士交流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而且缅甸民众也很想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看法,而非简单地从掌握着话语权的西方媒体上获取信息。
“罗兴亚人”译自缅语“Rohingya”,但缅甸政府并不承认“罗兴亚人”这一称呼,而称其为“Bengali”,即“孟加拉人”,意指这些“罗兴亚人”是从孟加拉国来的非法移民。本文用“罗兴亚人”仅为行文方便,不代表笔者预设立场。关于“罗兴亚人”从何而来,“罗兴亚人”自身和缅甸政府、军方、民众的说法截然不同。“罗兴亚人”自认为是孟加拉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混居的后裔,宣称在缅甸若开地区居住的历史已超过1000年,并强调“Rohingya”(“罗兴亚人”)一词与“Rakhine”(若开)一词相似,就体现了“罗兴亚人”与若开的历史渊源。但无论“罗兴亚人”自己怎么看,缅甸政府、军方、民众对该群体的身份认定却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且明确,即“罗兴亚人”不是若开邦的土著民族,而是来自孟加拉的移民,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1931年英国殖民政府的人口普查表中并没有“罗兴亚人”这一名称。此外,缅甸政府和民众一致认为,“罗兴亚人”这个词是20世纪50?60年代才出现的,是缅甸境内的孟加拉穆斯林为了争取公民权而新造的概念。
位于缅甸西部的若开邦在古代建有“阿拉干王国”,该王国最强盛时,其疆域向西包括现孟加拉国吉大港以东地区,东边曾延伸至仰光附近。1785年1月,缅甸的贡榜王朝派兵征服了“阿拉干王国”。“阿拉干王国”主要信仰佛教,其古都妙乌至今仍是一个拥有大量佛教文化遗迹的旅游景点。当然,那里也有一座几百年前的清真寺,表明穆斯林在阿拉干地区的活动也有一定时间了,但当地人认为,这并不足以证明穆斯林是当地的世居民族,也不足以证明“罗兴亚人”是孟加拉人和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当时定居在阿拉干的穆斯林人数很有限,多是从事贸易的商人。1826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阿拉干地区被割让给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在此进行农业开发,将一批孟加拉穆斯林带到了阿拉干,租赁土地供其耕种,以99年为期。随着土地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力需求增加,更多的孟加拉穆斯林被吸引、雇佣至此工作,而本地人逐渐被赶走。土地租赁到期时,阿拉干的孟加拉人已从1826年的3万增加到1925年的22万。当时英国驻阿拉干移民官斯玛特曾记录,“阿拉干人被来自西边吉大港的移民挤出了他们的家园,被迫向东迁徙”。从这个角度看,有部分“罗兴亚人”确实可能在若开邦生活了几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为了阻止日军通过阿拉干进犯印度,组建了一支名为“孟加拉V支队”的武装部队,全部由孟加拉穆斯林组成。当英军败退印度后,这支武装却留在了阿拉干,他们驱赶走本地的佛教徒,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二战结束后,一些留在阿拉干的孟加拉穆斯林还组建了“穆斯林解放组织”(后改名为“穆斯林圣战党”)。缅甸独立后,阿拉干地区被划定为专区(1974年升格为若开邦),“穆斯林圣战党”在欲组建穆斯林邦无望的情况下,多次发动针对缅政府的圣战,袭击若开邦北部的佛教村庄并控制了若开北部的大片地区,随后更多的孟加拉人涌入若开邦。缅甸政府军也对圣战党武装进行了多次围剿。1971年巴基斯坦分裂,独立出来的孟加拉国一直陷于人口高增长与经济社会低增速的困境,更多的孟加拉国贫民向东进入缅甸若开邦寻找谋生机会,今天的“罗兴亚人”中有部分新来的孟加拉国非法移民也是事实。
国际社会普遍将“罗兴亚人”称为“难民”,但据联合国公约之定义,“难民”是“某国公民”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身留其本国之外者”,也就是说难民首先是有国籍者。而“罗兴亚人”则不同,缅甸不承认亦不赋予其公民身份,孟加拉国也否认他们是本国公民,所以对“羅兴亚人”境遇最合适的定义也许只能是“流离失所者”。自1962年缅军领导人奈温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后,缅历届执政者一直想把“罗兴亚人”驱逐出境,但孟加拉国拒绝接受。1962年,奈温军人政府宣布废除针对“罗兴亚人”设立的马由边境特别行政区,迫使大批“罗兴亚人”逃离,引发1964年“罗兴亚人”大规模武装反抗。1978年,缅甸政府在缅孟边境的布帝洞和孟都实施名为“龙王计划”的打击非法移民行动,导致约20万“罗兴亚人”逃入孟加拉国。1989年,缅甸军政府在“罗兴亚人”聚居区兴建佛教徒定居点,引发新一轮“罗兴亚人”外逃高潮。1991年底至1992年初,缅甸军队因为追剿“罗兴亚人”反政府武装而与孟加拉国军队在边境发生冲突并对峙,导致约26 万“罗兴亚人”逃入孟加拉国。后经国际社会的调解,缅甸政府允许部分“罗兴亚人”重新返回缅甸居住,但是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这些人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居住和耕作。缅甸政治转型后,2012年若开邦爆发了佛教徒与“罗兴亚人”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并且蔓延至全国10多个重要城镇。2016年9?10月和2017年8月,若开邦毗邻孟加拉国的布帝洞、孟都和拉德当等镇区接连爆发恐怖袭击,缅甸军警断然进行反击,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
“罗兴亚人”问题背后是深重的历史、民族、宗教、社会问题,多种因素的纠葛、碰撞导致棘手的现状。缅甸历届政府都未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简单的驱逐行动导致矛盾不断激化,局势持续恶化。缅甸政治转型后,重回国际大家庭“怀抱”,社会管制放松,“罗兴亚人”问题被国内外广泛讨论,也成为各政治力量争权谋利的筹码,缅甸政府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阶层的重重压力,更加难以抉择处理。当前,西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在“罗兴亚人”问题上向缅甸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但无论是军人出身的前总统吴登盛,还是被西方誉为“民主女神”的民盟政府当家人昂山素季态度都是明确和坚决的——不承认“罗兴亚人”是缅甸公民。
一位若开族人士在与笔者谈及“罗兴亚人”问题时,情绪激动地表示,“罗兴亚人”的繁育能力让他们感到恐慌,长此下去,若开邦将会变成“罗兴亚邦”。这位若开人士的描述或许有些夸张,但“罗兴亚人”人口快速增长、与若开人争夺生产生活资源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刚刚结束一次缅甸调研之行,见到了缅甸前总统吴登盛的首席顾问吴哥哥莱先生,聊及此事时他表示,目前 “罗兴亚人”聚居的若开邦几个镇区中,“罗兴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96%,若开族和缅族仅占4%,而且这些少得可怜的当地人大部分是警察、安全人员、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因为身份和职责所系不得不留在当地,其他的若开族人因为不愿意与“罗兴亚人”相处,能离开的都离开了。当几乎全世界都在同情“罗兴亚人”时,是否也应该关注一下若开邦世居民族的境况。
(作者为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