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赖晨
所谓佣书,就是指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魏晋、南北朝时称“经生”,唐代称“钞书人”。在唐朝,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而在这之前,图书只能靠人工抄写复制。在汉代,随着社会对书籍需求量的增加,自然催生了专职的抄书职业——佣书。东汉时期,有一位穷书生竟然通过抄书改变了命运。
西汉时期,汉武帝开献书之策,置写书官。这种写书官,就是抄写复制书籍之人,同佣书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是拿固定的俸禄。
佣书人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一是要知书、识书;二是要工于书法,字写得规范、工整,有出售价值。一般都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一时难以从政,则以佣书为业,维持生活。
东汉以来的佣书活动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官府抄写书籍,每抄写好一部书可获取一定的佣金;另一种是自己选择有价值和有销路的书,加以抄写复制,直接在市场上出售或出租。佣书人与卖书人往往难以严格区分,不少卖书人也自抄自卖。为官府抄书,其实也等于变相抄书出售。
傭书人抄写卖得最多的是儿童识字书,即“觚”,它也叫作“觚椠”,即为古代儿童习字的木板。这种“觚”,市场销量比较大,儿童识字必备,又非一般百姓家自己可以制作或书写得好的。甘肃玉门市花海汉代烽燧遗址,曾出土了四件七面棱形“觚”,高37厘米。其中,有三件是抄写的《苍颉篇》,另一件是抄写的《制诏》。甘肃武威市等地也出土了汉代的“觚”。这些觚上的字体都写得很工整,笔划清晰,书法精湛,无一讹误。据专家研究,甘肃出土的“觚”很可能出自佣书人的手笔。
东汉的王溥是以佣书、售书致富的典型,当时的洛阳人称他是靠一支笔发家的。
王溥是汉安帝时期(107—125)的琅琊郡(今山东即墨市)人。王溥祖先曾经显赫过,他是西汉帝国名臣王吉之后。王吉是琅琊郡皋虞人(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他被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即汉废帝、海昏侯刘贺,他沉迷酒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怨声载道,王吉多次上书规劝,要刘贺敬重大臣、勤政爱民,但被置之不理。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淫乱被废黜。他为昌邑王时的臣僚大多受株连被处死或下狱,唯有王吉因屡次进谏,幸得免死。王吉是我国最早的晚婚提倡者,他上书汉宣帝刘询说晚婚有利于优生优育。王吉是著名的清官。他在长安时,邻家枣树枝叶伸入其院中,其妻随意摘了几粒枣子给他吃。事后,王吉获悉枣子是偷摘邻居家的,便要休妻。邻居听说后,执意要砍掉枣树,后经劝说,王吉才把妻子找回来。王吉辞官还乡时,毫无积蓄,只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回故乡后,衣食如同普通百姓。汉元帝刘奭即位后的初元元年(前48年),朝廷征召王吉入朝为官,不幸的是,他在赴长安途中病逝了。
王溥爱好书法,写一笔好字。因为家贫,没有过硬的靠山,不能进入官场从政,只好带着一些竹简,插着毛笔,流浪到洛阳街头摆摊,给人抄写书籍,以此赚点钱财,勉强维持生活。
不久,他有了一定积蓄后,便在洛阳城内开了一家书店。他的经营形式很灵活,抄好的书可以租赁给读者,也可以先交定金,根据读者指定的书抄写,抄写好后让读者按期来取。
王溥不但字美,而且人帅、嘴甜,所以很快红起来了。大概因为他是官宦后代的缘故,虽然是穷人的孩子,但他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身材高挑,眉清目秀,五官俊朗,气质儒雅,举止斯文。他很会说话,相当讨人喜欢,善于接人待物,也善于推介书籍,因此深受读者欢迎,每天找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王溥很快成为洛阳城的“网红”和街谈巷议的美谈。
男人送衣服、帽子给他,女人送珍珠、玉石给他,有时候,一天时间之内,他便可以满载一车的衣服、珠宝等财物回家。由于经营有道,他最终得以发财致富,家中的粮食堆满了仓库。
王溥虽然富裕了,但经常有黑白两道的恶人来敲诈他,他认为自己需要权力来保护自己家业,于是便花了一笔巨款——大约一亿钱,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中垒校尉。该官职相当于首都警卫部队的团长,级别为县团级(俸禄大约为两千石)。
难能可贵的是,王溥发家之后,没有为富不仁,而是富而有仁、重义轻财、乐善好施。他为贫穷的亲友们提供衣食,一辈子做好事。
要别人帮助你、对你好,首先就得为别人提供价值,而非一味地扮苦情、求怜悯。王溥家贫,但他为别人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写一笔好字,抄的书质量好,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人帅、嘴甜,让人心生欢喜,所以想不红都很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