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靖土楼好风光

时间:2024-05-04

珍夫

南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自然生态优美,旅游资源独特,农业资源丰富,民营经济活跃,侨台优势明显,革命历史悠久,尤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主要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蜚声海内外。带着钦仰之情,我来到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与“风水”建筑规划学说的完美结合。它由五座大型土楼民居组成,中间一座方楼,围绕四周的是三座圆楼和一座椭圆楼。这些土楼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布局奇特,成为最精美的组合群体。座座土楼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奇异秀丽,美不胜收。往下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群山之间。导游说,清晨的田螺坑云雾缭绕,五座土楼时隐时现,如梦似幻,令人倾倒。

田螺坑土楼群的建筑布局遵循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五座土楼坐落在海拔787米的湖岽山半坡上,按照中国《易经》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进行布局,中间方形土楼属“土”,四周圆形土楼分别为“金木水火”。五座土楼大门朝向均为坐艮向坤,峦头形势四灵俱备,天人合一,格局天成。这些土楼既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又体现了土楼聚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这种建筑形式,是黄氏祖先运用当地原生性材料——土、木、石和传统夯土技术创造出的建筑形式,代表一种建筑艺术成就和天才创造。

田螺坑土楼群2001年5月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传统村落。“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见,环球建苑出奇葩!”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这首诗把田螺坑土楼群时间和空间的美丽都容纳进来了,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列称赞“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说:“没有看到田螺坑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建造时间相差几百年,应该说没有刻意的规划,这种美妙组合完全是一种神奇的巧合,成为后人玩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引起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浓厚兴趣。当车沿山路盘旋,犹如走在田螺壳上,忽听导游喊“布达拉宫到啦”。我朝窗外望去,很像西藏“布达拉宫”的土楼群,每座土楼上方一排排齐整的窗户似精灵的眼睛注视,给人宁静、幽深、神秘之感。

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成了福建土楼的名片,有人编造“开基祖百三郎巧遇田螺姑娘”的民间传说,实无必要,而称田螺坑土楼群“四菜一汤”,的确俗不可耐。因为,田螺坑土楼群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和历史价值名扬天下,就已经足够了!

车至下版寮村,见到裕昌楼外墙遍体斑驳龟裂,如同满脸皱纹的老人,但墙体依然坚固,我很是惊骇。进到楼内,发现楼内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可是裕昌楼建成600多年,经历无数风雨和多次地震,有惊无险安如山,因此被称作“东歪西斜楼”,成了“福建土楼”的一大奇观。

裕昌楼初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兴建居住,故整座楼设计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大卦13开间,小卦9开间,每卦设一部楼梯,外墙设五个瞭望台。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体现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

裕昌楼后半楼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水井,深约1.5米,直径约0.6米,井水清洌,水源充盈,拿起水勺伸手即可打水。因為时间关系,我来不及探明裕昌楼的奥秘,便匆匆赶到“高山水乡”塔下村。

顺溪筑土楼;进山问樵夫!一进村口,马上感受到一派世外桃源风光!塔下村海拔大约700米,是福建著名的侨乡,2003年荣获“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2007年12月列为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2016年入选第四批全国传统村落。村落地形为“一水依两岸”的狭长地带,一条长约1公里的清澈小溪将山脚、溪边数十座形态各异的土楼民居串成一线。

走过华侨捐建的荣汀桥、雪英桥,欣赏一半土墙一半楼的“围裙楼”,不由被“石龙旗杆”吸引。24支石龙旗杆高近10米,腾云驾雾、势欲腾飞,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也是塔下张氏族人向往文明教化、尊重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塔下先后出了14位举人、进士,于是竖起14支“石龙旗杆”,其余10支是为百岁老人和对家乡有卓越贡献的社会贤达树立。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装饰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静穆、庄重的感受。杆上镌刻着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其中第5根是为纪念张金拔进士及第而立。张金拔曾任甘肃县令,年老还乡当过漳州芝山书院院长,创办文学会,还为奖励考上秀才的学生设立“儒担米”,即最原始的“奖学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远堂”是塔下张氏的家庙,建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少数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庙后一片半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的地毯,草地连着一片原始森林——当地人叫“风水林”。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可以看到水中游鱼和庙在水中的倒影,不仅能够调节空气湿度,活化环境,而且可以防火,成为灭火的水源。

德远堂主堂为二进悬山顶建筑,两侧带厢房,西南角入口建门楼,门楼前用嵌瓷手法,拼贴成“张氏宗祠”,门牌上也嵌瓷为二龙戏珠。主堂前为前院和照壁,木制大门彩绘门神,屋面覆板瓦,屋脊堆砌花鸟纹剪瓷脊饰,富丽堂皇。

大殿横梁上镌刻着朱熹的警世名言,由张金拔书写“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两边红柱上一副长联为“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勅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嵌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14个数字,含14个典故,树碑立传,光宗耀祖。

离开塔下村,转到了云水谣古镇,首先游览和贵楼。

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楼高5层,占地1547平方米,墙体高厚比例达到13:1,是夯土建筑的极限,成为“世遗”福建土楼最高的方形土楼!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楼名体现和贵楼的博大与深奥!和贵楼大门两扇门板用厚达10多厘米的耐火“胶冬木”制成,门厅正上方设3个灌水道,若遇盗匪用火攻门,可灌水灭火。整幢楼底层不开窗,二层只开一条不足20厘米的通风口,三层至五层窗洞均内大外小,防御功能极强。

楼内天井一座“三间一堂式”学堂,供楼内和族里小孩读书用,清道光年间工部屯田司主事简逢泰的“进士”牌匾格外醒目。学堂左右横梁分别悬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林赠送的“兴学敬教”“兴学利侨”牌匾。

游客在学堂一块卵石地上用力试跳,体验楼的晃动。我一问才知,和贵楼建在3000多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第一层因负荷过重而下沉倒塌,但楼主简次屏一心要建楼,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外墙砌1米多高的卵石墙脚,底层夯土墙厚1.34米,往上逐层收缩10厘米。楼夯筑到4层后停工一年,待楼基稳固再往上建第5层。这座“沼泽浮楼”历时3年建成,耗资15000两银子,竖柱架梁全用人工,体现了能工巧匠的艰辛、坚韧与聪明才智!

和贵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大约12米,水质截然不同。左边水井清亮如镜,水质甘甜,而右边水井混浊不清,不能饮用。这两口井被称为“阴阳井”,成和贵楼一大“奇”。

和贵楼的前院,也叫护厝,闽南谓“厝包楼”, 天井学堂则谓“楼包厝”,因此有“楼厝环抱”一说,谚语云“厝包楼,兒孙贤;楼包厝,儿孙富。”这又构成和贵楼另一大“奇”。

长教溪近10公里长的古道,曾是闽西南一带到漳州、省城、京城求取功名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商富家之路,如今,因为电影《云水谣》在这里拍摄,已被命名为“云水谣古道”,长教改名为“云水谣景区”,并辟为了海峡影视基地!

溪边13棵千年古榕,如伞如盖,曲折伸张,枝繁叶茂,与水中游动的白鸭构成绝美图画。遥想从古到今,多少人在此驻步停留,又有多少人归心似箭,来去匆匆,当然也肯定有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此演绎!这条古道就像时间的长廊,让我留恋和静思!

在古榕下泡了一会“功夫茶”,过“石头步蹬”,我领略了怀远楼的风采!

怀远楼建于1909年,是福建土楼中建筑精美、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的双圆环土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有地理环境优美、夯土和建筑技术高超、儒家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三大特点。

怀远楼充分利用大型鹅卵石与夯土墙两种材料的不同特征,采用成熟的“倾壁造”技术营建,增加空间与美感。楼内雕梁画栋、楹联诗词体现浓厚的儒家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与闽南民居的融合。

南靖土楼风光好,南靖土楼真正令我陶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