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鄢烈山
一个讲天气酷热的段子说:有个老汉摔到地上本来想讹人的,却立即站起来了。问他咋这么利索,答称马路上太烫了!
而在讨论“诈摔”这类新闻事件时,有一种说法叫“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意思是这些老人本来就坏。
这种说法显然有年龄歧视,带着年轻人的道德优越感。对此,我一直不服气,曾多次在文章中反驳。比如,你看地铁里,不守秩序乱挤的大多是年轻人吧?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如此,何分年龄老少?
不过,最近经历了几件事,使我的观点有所改变。
我参团到英国旅游,那个团有三十多人,一路上在旅行车里高谈阔论、旁若无人的,就是几个年纪大些的人;团里中年人、青年人占多数,但他们每天总是静悄悄的,当然也不都是睡着了。
前两天去广州黄石东路一家开张不久的素食店,自助餐,每客二十元,主食和蔬菜水果品种很多。广告上“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半价”那一句给涂掉了,为什么?因为不少老人边吃边把粽子、水果之类往怀里揣的袋子里装,防不胜防,劝阻又伤情面。
这么看来,老人确实有他们这个年纪的人特殊的共性问题。自助餐也要“偷食”,那是经历了饥荒年代的人,留下的饥荒后遗症。
至于高声讲话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也是他们所经历的时代给他们留下的后遗症——简称“时代病”。这种“时代病”是那么地顽固,与小偷小摸尚有耻感、只是个别行为不同,而是具有集体行动性,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觉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端午节前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和图片,说的是武汉市汉阳区有一个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接到居民投诉,说小区门口广场上的集体舞噪声扰民(主要是高考临近,有考生家长希望不要影响孩子学习),便出面要求舞群暂歇或者另外选址,却遭到对方的拒绝,无奈之下只好在广场上拉起了百余米长的铁丝网;但仅仅过了两天,舞迷们就剪断并挪走了铁丝网,再次“占领”了广场。
“广场舞”迷们为什么这么强悍?
这些人年纪在五十岁以上,虽然生活在城镇里,但她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整个中国仍是农业社会,或者说有强烈的农业社会生活气息。
农业时代、乡村社会,“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联络基本靠吼”,粗声大嗓门那是很自然的。
到了“文革”年代,到处是高音喇叭,家家有广播,动不动就有大分贝的乐声、歌声响起,或有“最新指示”或通知要反复播送,管你是睡着了,还是生病了要静养。
根本就不考虑他人的情境、需要和感受,不重视个人的权利,而对个人私生活进行窥伺乃至进行道德与礼教干预,在乡土社会被认为是正常的;从政治管理角度,集体主义一直被认为高于个人主义,“高音喇叭”所代表的政治权威高高在上,完全可以无视任何“小我”的利益。这种“集体”的旁若无人的傲慢,会不自觉地植于人心,成为行为模式。
分清公域与私域,尊重个体的权利,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城市有噪声管理法规,规定什么时候施工队不能打桩,商店不能用高分贝喇叭在门前促销,汽车不准在城区鸣喇叭等等。
可是,跳广场舞的人们,为什么一定要用高分贝的音乐声制造噪音扰人呢?除了不分公域与私域,还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倚仗吧?
事实上,城市管理的执法者,在这种情况下,接到“扰民”投诉,一般也是劝阻一下罢了,极少会像美国的警察那样把在公园里扭秧歌不听劝阻的华裔妇女铐走。
由大妈们的“广场舞”说到“时代病”(社会后遗症),可以归结为,中国尚在由农业(乡土)社会、“政治(或礼教)挂帅”而无视个体权利的社会、“法不责众”的人情社会,向公域私域分明、尊重个体与他人权利、法治严明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
我很乐意看到广场上、公园里有人跳集体舞,却也实在讨厌她们搞得我到公园里找不到一块清静的地方发呆。
最后,我还是要说,“广场舞”之类表现了某些老年人的“时代病”,而年轻一代也有他们的“时代病”,不过是具体“病症”不同罢了。报道说5月25日晚上,广西北海市一名青年男子与家人发生争吵后,迁怒广场上跳舞者太吵影响了他的情绪,一怒之下将三名跳舞者用刀砍伤。这种不计后果的暴戾是什么病?
【原载2014年6月8日《南方都市报·随笔》本刊有删节】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