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了解屈原吗?

时间:2024-05-04

米 兰

从今年起,国家将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了。此举表明政府顺应民意,才有了对民族习俗的尊重。而民众对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信仰,毫无疑义,民族文化习惯的延续将对文化传统继承和创新产生重大影响。我以为,从民间的端午节,我们还可以发掘出更有意义的资源。

提到端午节,人们习惯于吃粽子、挂葫芦。为什么吃粽子、挂葫芦?不少人便很茫然了。一部分人可能会回答:纪念屈原啊!那么,屈原是谁呢?答曰:大诗人啊!还有呢?他投江了!投的哪条江啊?汩罗江。为什么投江了?

我们了解屈原吗?

屈原的名字总是与《离骚》连在一起,屈原也以其傲然风骨扬名。

现代杂文作家施蛰存先生提出的命题,让我们对屈原及屈原精神有了一个更深沉更有历史意义的诠释——“屈原从来没有自居于一个诗人。也没有写万行长诗的企图。”那么,伟大的诗篇《离骚》的创作又如何解释呢?“命蹇才写文章的,并不是写文章以求命达的。”“屈原一生,始终在希望自己国家政治修明……纵然自己不能执政当权,一展其抱负,也希望在位者能砥砺奋发,不贪污、不腐化。”

施蛰存先生在其作品中,读出的第一个要义是,屈原不是作出不朽的诗篇而成为诗人之后才悲愤投江的;第二个要义是,屈原是“积极地与黑暗政治环境斗争的文人,当他知道终于不能获得胜利”时才自杀。亦即是说,屈原的一生始终是希冀“国家政治修明”,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可谓忧国忧民,悲愤而死。作者慨叹:“中国士大夫的见解和抱负,从汉以来就这样地只关心着自己一身之得失,则虽为名臣廉吏,亦尚且不足以接武前修,屈原的悲哀,到底有几人能了解呢?”

杂文《怎样纪念屈原》所关注的也是几千年来被人们忽略的价值观——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作品对人类的精神意义,生与死对一个人来说其伟大与渺小的分水岭。因此,作者特别强调的是,“屈原既不自认为诗人,我们为什么把他硬拉在一批逢人送引卷,或栖栖遑遑专找公爵伯爵护法主人的无聊文人队伍中去呢。”

作品的深刻意义正是:独树一帜、敢于颠覆历来传统的认知。我们常说,杂文作家的逆反思维往往语出惊人;优秀杂文总是能见人所未见、诠释人所未诠释之独到见解,而且这种逆反思维和诠释都是依据科学之观念,并非哗众取宠、怪诞不经。

或问:我们了解似乎耳熟能详的现代文学巨擘吗?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郭沫若、茅盾,怎样纪念赵树理、巴金,怎样纪念老舍、曹禺?这几位是被周扬当年誉为大师级的作家。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与“标准”,可能是开个座谈会或出版他们的代表作。然而,我认为,他们也是千差万别的,就以上六位先贤大师来说,郭沫若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已有多篇文章指出其伟大与渺小,精品与糟粕;老舍和曹禺于共和国诞生后其作品大不如前的内因与外因,好像曹禺还有文章自述其苦恼;而赵树理则以其科学的、独立的思考,不论是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论断还是就其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的作品,在现当代作家中,他都是一面大旗,一面书写农村与农民悲苦的大旗,一面代农民之言、请农民之命的大旗。我未研究过现当代文学与作家,但我知道目前对当代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很混乱,且分歧很大。我们如果能从杂文《怎样纪念屈原》得到些启迪,也许不仅对当代作家、作品有个相对的统一认知,同时对我们的民族信仰与民族习俗也不无益处。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曾主编《现代》杂志;小说创作封笔后曾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任教。主要著作有《上元灯》、《施蛰存文集》等。

2008年3月5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