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魏延的“反骨”

时间:2024-05-04

蒋 平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无论对古代史还是现代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魏延里应外合,刘备大军一举占领长沙。中军帐里,孔明却指着功臣魏延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虽经刘备力保,魏延免于一死,但“脑后有反骨”的黑锅,自此便牢牢地背在他肩上。

无论在医学上,还是星相学里,都没有“反骨”之说。孔明以“反骨”之名欲杀魏延,自然难以服众,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嫌。若是就事论事,倒是孔明的主子刘备,无论从投袁绍、刘表、曹操,都是投一个背叛一个。就是这样一个三心二意之人,孔明居然还为酬“三顾之恩”,屈身投其麾下,实在有点像打自己的嘴巴。

此后的魏延,身随汉室,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二出祁山时,魏延还出了一个极好的主意:直出子午谷,杀魏兵一个措手不及。但孔明因为对魏延其人的介意,迟迟不予采纳,千载良机就这样一闪而过。事后,连老对手司马懿也承认:“诸葛亮平素谨慎仔细,必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地理;若吾用兵,先出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另外,从两个故事来看,魏延不仅没有反心,反而是一片忠心。其一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操兵出斜谷界口,魏延在严词拒绝曹操诱降后,拈弓搭箭,射中对手。这一箭更让他千古扬名——他成为蜀汉中惟一伤过曹操的人!其二是孔明六出祁山,司马懿料定孔明有病,遣军打探虚实。孔明命魏延引兵出战,杀退夏侯霸。即使是这样危急的时刻,魏延也没有想到去反叛。最后终因不得志,一个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的将军不是倒在战场的硝烟弥漫中,而是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伙伴马岱刀下。

魏延一生的悲剧,与他自己的性情息息相关。刘备和五虎大将悉数亡故之后,他成了资格和功勋最老的人,难免会桀骜不逊、傲才凌物。尤其在诸葛亮死后,由资历和威望都不如他的杨仪带兵,他更加不服。当马岱提他的人头去报功时,阴险狭隘的杨仪竟然“起而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否?遂夷延三族。”他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这样的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对魏延之死做了很入骨的分析:第一:你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杀,把杀人的任务交给了杨仪和马岱?是不是诸葛亮也觉得杀魏延心虚,下不了手啊?第二,如果魏延真的想叛变,他至于还跟杨仪较劲吗?说句明白话。魏延也就是觉得自己多少年来跟着诸葛亮出生入死,功劳苦劳都有了,可什么待遇也没有。他如果心中怨恨诸葛亮,倒也是在情理之中。第三,魏延就算是反对诸葛亮,可也不是叛国啊,这顶多算上下级闹矛盾。魏延对撤兵的事说得很清楚: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把国事废了。该伐魏还得继续伐。这里边没有一点叛逃的意思。顶多是魏延不同意诸葛亮的遗嘱罢了,也犯不上给杀了啊?可是,上级看不上你了,你还能怎么样呢?这是砧板跟鱼肉的关系。

魏延之死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用人观颇为相似:在很多机构,惟一把手是举,当权者看不上眼的,就一棒子打死,不管你才华八斗还是学富五车。在漫长的对峙过程中,某些当权者为了证明其没看走眼,处处对身边带“反骨”的手下刁难卡压,甚至阻碍其立功和进步。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批有才华的庶民,在条件成熟之时,肯定会用他们的才华和自信,与命运和上司叫板,沿着自己的理想之路坚定前行。按发展学的观点,这是一种革新和扬弃,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作乱和反叛。

“反骨”不会与生俱来,谁也不愿意身上长“反骨”,但“反骨”是可以逼出来的。“反骨”与“忠骨”之间,相差的只是一种识人之眼、容人之心、爱才之道,这就是魏延之死留给世人的启示。

【原载2007年12月4日《大公报·大公园》】

题图 / 佚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