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曹 林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明确赞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当从政府做起”,许多公众也来信发出这种呼吁。(6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这其实是一个不需要通过民意调查印证的事实,而是一个符合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常识,因为在市场化语境中,个人消费的是自己的东西,受到“成本最小化”这个最基本、最硬的市场约束,不会浪费到哪里去;而政府是用纳税人的钱办事,不是自己的钱,当然有天然的、制度性的浪费取向——正因为如此,西方政治发达的国家根本不会把个人浪费当回事,市场有着最硬的约束,却设计了一套精密的制度防止政府的浪费。
我们的公共财政制度本就应有着“政府比个人浪费更严重”的前提预设,以制度对政府浪费严加防范,而这个基本常识如今还要通过“民意调查”印证,这表明我们的制度安排缺乏基本的常识认知。
更让人感到不可接受的是许多百姓通过媒体呼吁“建立节约型社会应从政府做起”,呼吁政府应改变浪费现象——这种道德上的吁求和近乎请求的姿态折射出民众权利的贫困:要求政府节约使用纳税人的税款,这本是纳税人非常正当的权利,因为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公民为了公共事业而让度出的一部分财产,公民应理直气壮地通过投票、否决、问责等手段通过代议机关或直接强势地对政府提出要求,要求政府必须不能浪费自己的纳税;公民所以纳税,不是把钱让给公务员让其凌驾到自己头上去花天酒地地享受,而是委托其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既然是委托,公民当然有足够的权利要求政府高效率地把财政用于公益。
在许多西方国家,你会看到公民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强势和具有进攻性:政府某方面浪费了,就会在议会的下一次预算审批中遇到很大的麻烦;某个公务员浪费纳税人的钱了,就会遭遇舆论喋喋不休的追问和纠缠。很多时候是政府请求公众更多地理解政府花钱,而不是公众去“请求”政府不要浪费——这其中显示的,就是公民在财政监督上强势的权利。仅仅通过媒体调查被动地表达出“政府不要浪费”、“建设节约政府”的呼吁,这种软乎乎的呼吁和号召对政府浪费能起什么作用呢?
“节约政府”永远是呼吁不出来的,政治发展史早就表明:只有强势的民权约束,只有纳税人到位的财政约束,才能打造出真正的节约政府。毕竟,只有纳税人才会对自己的每一分纳税有着切身的利益感觉,他们有权主导的节约才是真正的节约。
[原载2007年6月13日《检察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