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薄的讽刺与讽刺者的浅薄

时间:2024-05-04

房连水

赵本山到美国演出出了麻烦,前一段消息说官司正在程序之中,现在也不知如何了。除了演出秩序等问题,有些意见是针对演出内容的,华侨们反映,演出内容格调不高、低俗,尤其是对残疾人、精神病人及肥胖人的讽刺,让人反感。这事或许让咱们国内的同胞感到纳罕:赵的小品在咱们国内挺香饽饽的呀,连续几年春晚群众投票都名列前茅的呀,即使有那些拿残疾人、脑血栓病人出洋相的内容,也不是什么故意的恶意,国外侨胞有点小题大做了吧。面对这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一股脑地将人家的批评拒之门外既不明智也不理智,咱们只要平心静气地想想,就会服气人家的诟病不无道理:残疾人相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而言,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民族,是不会拿着弱势群体的生理缺陷当众开涮找乐子的;这些弱势人群的权益和自尊应该得到体能健全人的维护和尊重。倘你不以为然,不妨将心比心地来个换位思考,比如你是位瘸子是位脑血栓患者,别人在舞台上十足夸张地拿你那些难堪的病态后遗症当笑料,你会心里好受?由此看,说小品的这类讽刺属于层次不高并透着浅薄的讽刺当不为过吧。

那么除了小品,其他类别的讽刺艺术是否都层次高雅都脱离了浅薄呢?当然不是。就拿小品的近亲漫画说吧,其讽刺现状就令人抱憾。我每日看凤凰电况新闻或一些报道海外新闻的报纸,很喜好那些国外讽刺漫画栏目,它一是及时,紧扣重大事件脉搏;二是一针见血,直捣问题的七寸;三是不迁就权位,即使总统也照样点名讽刺。由于漫画的独特效果,所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常起到不凡的新闻功效。相较之下,我们的新闻漫画则大为逊色,题材平庸的多,做版面点缀的多,至于点名讽刺,更是一道大家心照不宣的雷池。如此看,我们的漫画讽刺不也存在浅薄?

艺术讽刺的浅薄,自然要追溯到讽刺者(演艺昔、剧作者)本身的浅薄。而讽刺者本身的浅薄,自然又滥觞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现上,由于过去极左影响及长久以来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文学艺术工作者自身无可奈何的浅薄。但我这里想着重谈谈由于主观的见识、胆识以及思想水平等原因,导致的在讽刺、批评作品中存在的格调不同、层次相异的两种浅薄——

一种是揣着糊涂装明白的浅薄。比如小品,过去的就不说了吧,现在既然人家把毛病指出来了,咱们若仍看不到其意见的积极、深刻之处,仍抱一种不以为然,甚至说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之类的话,不就表明咱们是在继续着一种假装明白而内里糊涂的浅薄么?再比如漫画,我看过一位可以称作漫画界泰斗级人物的一段话,他说,外国人问我,你们敢不敢批评你们领导?批评官僚主义?我说,我们批评官僚主义是批评它的后果,不一定要去画某个部长,也许哪个科长哪个仓库管理员失职后的危害比部长还大,你何必讲这个级别讲官的大小呢,所以我觉得对事不对人应当是讽刺漫画的一个原则。你看看,讽刺假恶丑的作品竟然可以连事情的主体——人,都要回避,不但觉得这很正常,还作为创作原则来鼓吹,这和既对事又对人的一针见血比起来,哪个更揭示生活的本质更反映社会的真实更符合艺术规律?或许囿于国情吧,我们的讽刺还不可指名道姓,但作为艺术家(还泰斗级)这样认识问题,这样鼓吹悖离生活真实的“原则”,也实在有点以浅薄作深刻以糊涂装明白了吧。

再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浅薄。现实环境使然,有话不能竹筒倒豆子,要拐弯抹角,要借古讽今才能说出来,这就需要适当地来点难得糊涂的变通,比如抨击时弊的讽刺批评吧,你心里明白,但你做不到和盘托出,不然作品只能藏于深山胎死腹中,所以有时要视文章内容适合批评对象来些迂回装些浅薄出来。但紧跟的是,很有些作者都在为最大程度地消除这种不得已的浅薄而努力着,他们冒着种种可能的麻烦或风险,甚至忍受着以前说实话却遭到的不公正的创痛,把个人的利益、得失置于脑后,始终不渝地使自己的讽刺批评忠于客观忠于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是践行坚持真理冲破思想樊篱的勇士,他们尽其所能地改善着我们周围某些假大空某些逃避真实的东西。他们的精神委实值得人赞赏和钦佩。

搞讽刺搞批评,要想少点揣着糊涂装明白的浅薄,就要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见识问题的思想穿透能力;要想少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浅薄,除了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总体的言论环境更宽松一点,各级在面对讽刺批评上更开明一点——毕竟,揣着糊涂装明白的浅薄属于少数个人主观的不幸.而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浅薄若长期存在,则是我们生活客观的不幸啊。

[原载2007年6月22日《金融时报·银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