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2006,文化不多,文化事件不少。不管你是回眸一瞥,还是仔细打捞,大抵都是瞧见“一地鸡毛”而已;这一年下来的“文化”,如果用“没文化”来表达,大约是最为准确的;我以为,这年头的“文化”,既不像“鸟巢”那样有个骨架,也不像“水立方”那样有张皮肤。
盘点2006年的文化,说头儿多少有一些:电影大导张艺谋“商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一放投资者就笑了,相声大师马季一走许多人就哭了;四十九岁的女作家铁凝一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就笑了,年过半百的男作家洪峰一走上街头开始乞讨就哭了;博客点击数一达到一千万美女徐静蕾就笑了,遭遇网友一万次恶搞诗人赵丽华就哭了;易中天一走上“百家讲坛”就笑了,众超女一听说今后改办“超男”就哭了……笑了哭,哭了笑,真实或者虚拟,2006中国文化就这样了。
这是一个文化被物质稀释的年代。你看看电视上那个被津津乐道的什么“舞林大会”就明白:三分钟的舞蹈“干货”,原来是可以被稀释成三十分钟的节目的。当然,我这是夸张一点的“举例说明”,希望那主创人员看了不要白白生气。一个没有文化的时代,最擅长的手段就是“稀释”,最害怕的方法就是“晒干”。
文化最终是要被时间给“晒干”的,留得下来的一定是真正的“干货”。十年二十年之后回首“当代文化史”、评点2006中国文化,恐怕只有电影《疯狂的石头》和《三峡好人》还值得一说。在文化乏善可陈的今天,“娱乐圈”都已经被我们拿来充当“文化圈”了;而从“文化人”的角度看,著名学者钱理群都不客气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最没文化”,其实他说的“这一代”,也包括了比他年轻的一代又一代啊!
是的,如今的我们,真的“没文化”;如今的时代,真的“缺文化”。钱理群所说的“文化断裂”时期,我觉得完全应该广义地来理解——今天,我们不是同样处于“文化断裂”时代吗?就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都在忧虑“文化断裂”,只不过他说的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断裂。而美术家韩美林则说得更简明、更到位:“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钱理群、许嘉璐、韩美林都是有文化良心的人,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说了有关当今文化的真话。一句真话的重量,抵得上整个世界。
透过真话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体制有种种死穴,我们的文化基因有种种缺陷;可是,那些爱管文化的“文化官”,却满以为“文化风景这边独好”。我不禁想起马季先生说过的相声:吹牛的人,上嘴唇着天,下嘴唇接地……事实上,今天能够被称为“文化大师”的,还有谁呢?
张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誉为“满城尽爆黄金乳”,被称为“一堆馒头引发的冤案”,被评为“《雷雨》加大型团体操”,上映之后尽管“收割票房一大片”,可没人敢说《满城尽带黄金甲》“有文化”。想想也是,人家自己都说自己是个“商业片”,你何必去追问那里头有没有一点儿“文化片”的影子?是谁说的呢,“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这话真的没错!票房经济是够雄壮的了,但那终究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高楼大厦”。
有文化还是没文化,“有文化的文化”还是“没有文化的文化”,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比较就能“立竿见影”。说个“过去时”的小事情吧: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很著名,人家原来的片名是《Nemo》,就是片中主人公小丑鱼尼莫(Nemo)的名字。我的美国朋友一家四口来杭州旅游时曾住我家,那五岁小女儿忽然看到了我的《海底总动员》碟片封面,兴高采烈地大喊:“Nemo!Nemo!”美国人乐见“尼莫”,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弄成《海底总动员》?与其说这是“文化差异”,不如说这是“文化功底差异”。我们的总体文化功底、文化水平实在不足、不高,所以译名非“总动员”而不能过关,什么玩具总动员、超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机器总动员之类;这就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个片名一样,必须噱头起来,而没文化的人们,一见噱头、一听炒作,就会喜滋滋、乐呵呵、屁颠颠地掏出七十元去影院观赏“大片”。
【原载2007年1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芥子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