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灰色的“教师富翁”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4-05-04

肖 风

(《新闻周报》2006年9月19日报道)9月12日《时代商报》对沈阳重点中学教师的灰色收入作调查,发现六成老师开上私家车。报道中的谷娟(化名)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套商品房、一辆宝来车,超过百万的身家,在沈阳算得上是标准的中产了。

这个“教师富翁”的调查引来争议,一些教师身份的人说老师根本没有这么高的收入。不管怎样,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和社会上的贫富悬殊一样,教师队伍也开始分化,一些老师生活豪华,而多数教师清贫度日,西部、边远地区的老师更是在温饱线上挣扎。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一份调查可作佐证,近三分之一教师认为,收入两极分化是他们最大的苦恼,不仅名校与普通学校,校内的名师与普通教师也两极分化。

那些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能不能率先过上中产生活?这是个伪问题,市场经济下的教育同样适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效率原则,只要合法致富,名利双收无可非议。遗憾的是,报道告诉我们,那些“教师富翁”相当部分收入都是灰色的,即通过义务教育法与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课余时间补课获得。

沈阳“教师富翁”之所以受质疑,不在于他们获得多少钱,而在于获得的方式不合法。报道中说,一些老师为了保证补课生源,课堂上讲课故意有所保留,以“逼”学生补课,有的甚至整不参加补课的学生——这些作为,在性质上与职能部门利用手中的公权谋利没什么不同,同样在搞权力寻租——这已不仅是师德问题,而是严重的教育违法。

“教师富翁”并非沈阳独有,而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他们为什么可以灰色地富裕起来?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以及我国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与城市的重点中学,使得重点中学里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奇货可居的“绩优股”,这是其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的缺位,使得那些老师频频越过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以补课为手段不断掏学生的腰包,报道中有句话很耐人寻味,“只要不让媒体曝光,校长与教育部门是不会管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富翁”是主管部门纵容出来的。

我们现在抨击教育乱象,一般都将矛头指向主管部门与学校,而忽略:“教师富翁”意味着一些教师也从教育乱象中获利,同样属既得利益者,对教育整改必然有意无意抵触,甚至设置障碍。了解这点,就会明白,清除教育乱象,不能全指望教育系统的自我革新,而应该有强大的外力,对教育与教师做出全新的定位与法律规范。

近期围绕教师节是否改期的争论高涨,我觉得没有抓住要害。二十二年前,教师整体社会地位低、收入微薄,需要政府层面的呵护与关照,所以设立教师节,以此号召社会尊师重教。

二十多年过去了,教育大环境与教师内部发生了质与量的巨大变迁,教师节的内涵也应该重新定位了——对那些崛起成为新的高收入阶层的“教师富翁”群体,已没有必要再呵护,取而代之的应是科学监控,通过审计、税收等杠杠堵住他们违法致富的空间,剔除灰色的“教师富翁”,引导有能力的教师在法律范围内赚钱,让合法的“教师富翁”不断涌现,以增加教师行业的吸引力;对西部、边远地区的教师群体,则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待遇,使他们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

总之,有针对性给教育领域注入法治意识与兼顾公平意识——这是教育的两大软肋——既鼓励能者多得,又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地步,这是教育领域成功整治乱象、激浊扬清的一个前提。

【“杂文专版撷英”栏目作品选自2006年9月12日、19日《中国商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