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丰润非遗文化故事三题

时间:2024-05-04

国海涛 王静梅

丰润古称土垠、浭阳,因“丰泽润美”而得名,拥有四千年历史,两千年建县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幽燕之门户,辽海之襟喉,神京之肘腋”之称。这里文化昌明、人才辈出,丰润的皮影、评剧在冀东文艺“三枝花”中独树一枝。下面给大家介绍丰润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

中国北方年画之乡的演绎故事

丰润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河北武强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陕西凤翔年画及山东潍县、高密年画,既存在竞争关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丰润年画始于明中期,盛于清乾隆至民国初期。据可查资料记载,当时丰润共有大小年画作坊五十余家,年产量近千万张。产品销往东北、华北、内蒙等多个省市。丰润也由此形成了北方最大的年画商贸市场。《丰润县志》中曾记有“户户妙手绘丹青”红火场面。后来,更有一些年画业主将丰润特色的年画经营到天津杨柳青。

清代是丰润年画的极盛时期,遍布丰润各个地区,南关、东丰台(元代至1949年1月隶属丰润县)、老庄子、丰南小集西郑庄(清代隶属丰润县)、左家坞、沙流河等地。那时,镇上集中一大批才艺超绝、擅长刻版与绘制的年画艺人,还有精通营销的精明画商。清代丰润年画走向鼎盛,他们擅长经营,再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的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与东三省交通受阻、日伪在山海关征收重税,致使丰润年画逐渐衰落。解放前后,由于战火及历次运动等原因,丰润年画一度停产。到了清末、民国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倒退,丰润年画业开始衰退,

几近消失。随着唐山陶瓷工业的发展,大量丰润从事年画技艺的画师们开始进入瓷厂,在瓷器上作画。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增加、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年画业也不例外。

丰润年画兴盛数百年与丰润书画发达有关。清未丰润县有四大画家,分别是丁荣庆、郑兰溪、叶呈樵,再一个就是誉满浭阳的绘素斋创始人曹铨。

绘素斋画坊打造了丰润县灿烂的文化和历史,让丰润县扬名全国。曹铨后来将此画艺传刘开方,刘开方继续经营绘素斋画坊。清末王克忍是绘素斋画坊的一名画师,他擅长绘画、刻版,所绘年画更加精美,色彩鲜艳,喜气吉祥。所用纸张,有油光纸、红纸等。王志贤为王克忍之子,他自小就在年画作坊里帮忙,所画的门神、财神、灶王等神像栩栩如生。王胜昌,是王志贤的儿子。自小跟随父亲学习绘版、刻版,每值旧历年时,丰润民间风俗,每黏贴年画于门户以避邪,或供奉之以祈福。王跃廷,是王胜昌儿子,自小就展露了绘画天分,很小的时候跟随父亲王胜昌绘制丰润年画,他更喜欢《状元及第》《掰瓜见子》《抱鱼娃娃》等一些寓意吉祥的年画。

王静梅自小得父亲王跃廷绘画真传,经常在作业本上涂涂画画,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赞。每次班里办板报总也少不了她,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这个时候,丰润年画已鲜有制作了,到了消亡的边缘。王静梅在学习之余,仍然不忘研习丰润年画绘制方法。她起稿的时候,把画稿挂在墙上,反复观察修改,满意后才勾墨定稿,除了画黑白稿外,还要出六张稿子:五张分色稿,分别填以墨、黄、红、蓝、绿五色,以供刻分色版之用,另外要填出一张色彩效果稿。除了起稿严谨,刻版更是一丝不苟,并将丰润年画文化与时代特色有机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力求革新。

挑动舌尖的“倪发肉饼”

遍布丰润城乡,肉饼店面门口的招牌很多都有一个“倪”字。可能有个“倪”字,肉饼就会好卖。寻根溯源,都提到一个人——“倪发”。可见“倪发肉饼”在丰润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最近倪发的亲孙子在丰润区人民医院西侧,开了一家“倪发肉饼”店。走进店中,迎面就是“燕赵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以及倪發在民国和改革开放后卖肉饼的照片。不仅如此,很多人都说这里的肉饼确实好吃,可见其“正宗”。

倪春生拿出来一本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的《河北近代经济史料》,介绍说:“这本书的作者闻名而来,对我爷爷作了专题采访,里边的内容非常详细。爷爷平时不爱说以前的事情,很多我也是从这本书里了解的。”

据书中记载,“倪发肉饼”的制作人倪发,是丰润县白官屯镇田富庄村人。年轻的倪发经人介绍先后去天津有名的义风局、新大陆、山东馆、德衡局、荣丰居等饭庄学艺。年轻的倪发聪颖好学,心灵手巧,忠厚诚实,深得掌柜和师傅们的喜欢,都愿意教他手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明学暗“偷”,倪发终于学到了麻酱烧饼、油酥烧饼、鸡丝饼、丝饼、片饼、盘香饼、芙蓉糕、喇嘛糕等许多天津风味食品的制作技术,特别是荣丰居掌柜宋长营和倪发很要好。宋是山东律县人,是个老中医,对中医、中药有研究。他一有空就教给倪发中医知识,倪发也经常看宋师傅的《本草纲目》等药书。久而久之,渐渐地掌握了不少中草药知识,这就为后来研究制作“倪发肉饼”打下了难得的基础。

1938年春天,倪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利用学来的手艺赶集出摊卖肉饼。为了把吊炉擦酥肉饼做得味美可口,提高市场上的竞争力,他决定在肉馅作料上下功夫。采用的猪肉都是五花肉和丘根肉,和馅时除加有酱油、香油、葱、姜、花椒、大料外,他还根据苦辣酸甜咸的药性原理,开始加了一些玉果、白芷、山奈、砂仁等草药,果然效果极佳,香味扑鼻。倪发一见此方成功,心中大喜。从这以后,他精心配料,反复试验,味道越发香美了,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倪发肉饼”,吃起来外酥里嫩,香而不腻。

建国初期,倪发加入了公私合营组织,先后在白官屯供销社饭店、食品站工作,1963年退职回家。1981年1月,倪发看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又办起了肉饼铺,由儿子、儿媳、孙女、孙子做帮手,重操旧业,多年不见的倪发吊炉擦酥肉饼又在市场上出现了。

倪发肉饼开业以后,生意十分兴隆,他们5天要赶沙流河、鸦鸿桥、七树庄、白官屯4个集,每个集要卖150多斤面的肉饼。为不断提高“倪发肉饼”的信誉,他特别注意肉饼的质量,不论顾客有多少,他都坚持道道工序不走样。他常说:“顾客再多,肉饼质量也不能差样,做买卖信誉是大事。”

“我爷爷1994年去世,我父亲倪建周,子承父业在田富庄经营肉饼、烧饼生意。”倪春生介绍说。2017年倪建周去世,他继续经营肉饼生意。

在倪春生和儿子倪百成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丰润县城开的“倪发肉饼”店,被评上了“燕赵老字号”。倪春生介绍说,“倪家后人不但要继承倪发祖传肉饼制作技艺,而且要秉承倪发忠厚宽和的为人。一定要把祖辈的老味道留下来!”

三代传承皮影世家

张西君,河北省丰润县小张各庄人。他从事皮影雕刻艺术20多年,曾有皮影届后起之秀的美誉,是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浭阳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张氏皮影雕刻非遗传承人。

在丰润,张家称得上皮影世家。“我从小就坐在爷爷的腿上看爷爷画图纸、刻皮影。”提起幼年时候看爷爷张承志雕刻皮影的场景,张西君的脸上绽出笑容,“那时候爷爷一雕刻皮影就如痴如醉,常常忘记了时间。”

张西君的爷爷张承志是唐山知名皮影艺人,中国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皮影木偶艺术学会会员,丰润县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曾任燕山工艺美术厂厂长。上世纪80年代,张承志组织制作的皮影作品曾经参加广交会,备受外商赞誉。

孩童时期的张西君,对皮影雕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常常在爷爷开办的燕山工艺美术厂里游走在各个工作间,看爷爷张承志构思草图,看父亲张介敏浆皮下料,看姑姑张慧敏雕刻皮影,看母亲梁红英着色装订。看到兴起之时,他也抓起画笔描画图样,一来二去,小小的张西君所画的关公、钟馗像,形象逼真,受到了大人们的赞赏。

2003年,年轻的张西君奔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科技文化馆,拜路家班第六代传人路海为师。刚刚拜师,路老就给张西君出了个“难题”——在没有图纸花样的情况下,创新设计一个作品。几经琢磨,张西君雕刻出了一个“帅身”,“没想到老师看了看,当着我的面就给扯了。”泪水在张西君眼中打转,“像个爷们儿就别掉眼泪,自己再好好琢磨去。”连续3天3夜,张西君吃不下、睡不香,连走路都在想着皮影。终于,路边的野花触发了他的灵感,当他把新作品放在老师面前时,老师终于点了点头。

拜师第一个月,张西君整整瘦了3公斤。一起学艺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小伙子行,不光用心,还有股子韧劲儿。”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张西君的雕刻技艺突飞猛进。2011年,张西君在“中国皮影艺术研究中心首届皮影艺术雕刻大赛”中,捧回了自己的第一个“金刀奖”。2019年“张氏皮影雕刻”被中国老字号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省文联联合授予 “燕赵老字号”。2019年12月,张西君将祖父张承志非遗物品捐贈给唐山市丰润区文化馆进行收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