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木林森
吴德铭,1938年7月17日(正是聂耳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教授,资深老作家,文艺评论家。迄今已有70年的创作历程(十三岁——八十三岁),发表出版了上千万字的作品。现将其主要代表性作品简介如下。
一、少年习作常发表,立志长大当作家
在北京育英中学(现为二十五中)读初中时,即开始在《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如:《把鲜花献给毛主席》,为九岁小女孩王光如记录、撰写了她上天安门城楼向检阅群众游行队伍的毛主席献花的全过程,其中传达了毛主席对这个要当教师的小学生的谆谆教导:“教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要好好学习才行。”此文在1954年5月12日的《北京日报》发表后,由印度尼西亚《生活报》等报刊转载,并选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时刻准备着》一书。
2021年国庆节前,云南昆明的一个摄影家协会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编印了画册《百人百图庆百年》,将当年《把鲜花献给毛主席》的配图,即表现伟大领袖与献花之少先队员代表亲切握手、交谈的老照片列为第一幅照片,并注明是作者15岁时的文章配图,由新华社记者摄影。
《我见到了金日成元帅》一文,1953年11月18日发表于《北京日报》,也被印度尼西亚《生活报》等转载。
为荷笔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吴德铭发表了许多有关文章,如:《金日成将军来信啦!》、《迎接新年,写信慰问志愿军》、《志愿军同志来信对我的教育和鼓励》、《和军属刘大妈一起过春节》、《我从朝鲜回来》等。
1952年在《新观察》杂志发表《夏令营日记》,该文在朝鲜的志愿军部队中被传阅后,许多指战员兴奋地说:“看到祖国的少年儿童过着幸福、欢乐的生活,我们更加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进一步鼓舞了我们的战斗士气。”
在《北京日报》上发表的散文《我们在红螺山上》,描写了首都中学生在郊外旅游、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国内外播出。
在《北京日报》刊登的长诗《蔡老汉进城》,抒写了农民投入城市经济生活、博受热情接待的新生事物。
基于作品在首都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使身为《北京日报》通讯员的小作者的写作兴趣日益高升,萌发了长大当作家的雄心,以致在高中毕业时竟断然谢绝了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东语系(季羡林教授时任系主任)的机遇,要求把本人档案从北大组织部门退回学校。
二、同革命先烈的子女一起构思、创作电视连续剧剧本《闻一多》
1984年国庆节期间,吴德铭在北京的韦英(闻立雕,闻一多之子)家中,与韦英、杜春华夫妇以及华顺(华罗庚长女)、毛承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聚首叙旧,回忆当年在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亲身经历的“一二·一”运动的壮烈斗争,缅怀卓越的诗人、学者、战士闻一多教授。回昆明后,吳德铭写了一篇散文《遥远而温馨的怀念》,发表在《云南日报》上,并着手编创一部电视连续剧《闻一多》。
翌年(1985年)12月,身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副局长的韦英到昆明参加纪念“一二·一”运动四十周年活动,就趁此良机与吴德铭一起研讨、构思《闻一多》剧本的创作问题,每天晚上,他们都是在云南艺术学院里的吴府,一直商谈到深夜。
基于韦英、闻立鹏、闻铭等亲属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新鲜、生动、具体的外人不知的素材,对闻一多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言行举止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韦英等对父亲的世界观的改变和革命化进程具有许多突破性的认识,因此,使吴德铭编创的《闻一多》具有全新的超出以往类似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是作为顾问的韦英本人最满意的“闻一多”形象。时任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的赵廷光领导等也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表示鼎力支持。云南电视台很快就得到国家广电部的批复,将其定为全国的重点摄制项目。
在创作过程中,费孝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光未然(即张光年,著名诗人、作家)、马识途(四川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作家协会主席)、冯素陶(山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肖荻(《羊城晚报》总编辑)、王松声(北京市文联负责人)等领导和专家,都非常重视和赞成以影视艺术表现和颂扬闻一多等一代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他们都对吴德铭的剧本作了认真阅读和指导。李公朴女儿张国男(在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工作)也对吴德铭提供了许多素材和意见。吴德铭在搜集资料、采访、调研的基础上,写了一些文章在《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边疆文学》等报刊和中国作家网等媒体上发表,如:《在西南联大旧址寻访闻一多先生遗踪》、《一二·一运动中的闻一多》、《血字寄深情》、《勇于自我批评的闻一多》、《常怀美髯公》、《四十年前的“秘闻”》、《忠魂长与九州同——追思闻立鹤同志》、《闻一多在云南鲜为人知的往事》、《闻一多与竹之品格》等。
《闻一多》剧本在1986年第6期《云南戏剧》上公开发表。
1988年11月,中国第四届闻一多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大会收到海内外100多位代表(包括外国学者)的学术论文和资料,出席会议的吴德铭将100多本刊载《闻一多》剧本的《云南戏剧》杂志分发给各位代表,备受中外专家的热烈欢迎。
三、长篇报告文学《未完成的交响乐》,响彻中外
1988年4月13日,吴德铭在参加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建州三十年庆典活动后,突然见到楚雄二中的一群学生在街头摆摊设点,义卖汽水等物品,为双肾功能衰竭、生命垂危的女同学蔡彬募集数万元的手术费,吴德铭很受感动,连夜赶写了长篇通讯《一支抢救病危少女的进行曲》,在《春城晚报》头版头条刊出后,昆明的大学生们立即自发地开展了募捐活动。7月12日《人民日报》以《请你伸出温暖的手》为标题转载那篇通讯,《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作了宣传报道,《光明日报》等大报也发表了相关文章。由此,在全国掀起了献爱心的高潮。曾在团中央担任领导工作的刘延东副总理在云南视察时,对此义举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吴德铭首写的那篇通讯被选作1988年昆明市高中招生统考作文题材料,并被评为全国优秀中考试题。在近一年的抢救活动中,作者参与了全程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最终,这位省级“三好生”成功地做了肾移植手术。1989年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德铭撰写的报告此一义举的《未完成的交响乐》,作者把20000册书的几千元稿酬全部捐献给患者作医疗费。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新闻出版局、昆明市委联合召开《未完成的交响乐》首发式和座谈会,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霭谊、昆明市委副书记陈思雄等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陈思雄和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李丛中教授等在报上发表了赞评文章。
1989年12月,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德育研讨会,身为研究会理事的吴德铭在会上重点演讲了这场义举的动人事迹,受到与会的德育专家、教授的好评。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云南省委为此书写了序言,题为《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其中写道:“作品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援救蔡彬的壮丽情景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写和赞扬了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美好心靈和纯真感情,勾画了当今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对‘蔡彬现象’的认识和态度,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不失为一部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生动教材。为此,团省委向广大共青团员、青少年以及一切从事和关心青少年工作的同志推荐这部作品。”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新风尚的赞歌》的评论文章,高度称许该书“以犀利的笔锋,针砭时弊,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失衡,干群关系出现的某些矛盾等。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并存对峙的善与恶、美与丑,大声疾呼:这部充满爱的旋律的交响乐是未完成的。该作品内容时代感强,不时闪现激越的诗情,在结构上也有特点。它借鉴交响乐曲的创作格式,将纷繁的人物事件和多色彩的‘音乐形象’,按照一定的思想层次和艺术逻辑组合起来。除了‘序曲’和‘并非终曲的尾声’外,全书共分四个‘乐章’。” “这部作品的生活素材的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而自身就始终参加了这场救援活动,宛如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因此字里行间流动着真切的感受和深挚的情思。”
时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晓雪,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部爱与美的交响乐——读报告文学<未完成的交响乐>》。其中写道:“作品在满腔激情地高唱社会主义风尚赞歌的同时,也以深沉的思考和犀利的笔锋针砭时弊,勾画了当今社会发人深思的各种世态人情,揭示了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人们种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伦理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并敏锐地提出了一些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如党内某些不正之风和某些干部的腐败现象……”
许多人见报后,纷纷要求索购此书,如开国上将、铁道兵司令员吕正操给出版社写信要读此书。在国外也有良好影响,1989年夏,朝鲜妇女代表团到昆明访问,吴德铭将一封给金日成主席的致敬信和一摞《未完成的交响乐》送交该代表团团长,两个月后朝鲜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给吴德铭寄来一封公函,其中写道:“我们以非常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看了吴老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未完成的交响乐》……我们认为,老师写的这本书出色地反映了向往共产主义和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当代青年的高尚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洪堡大学(马克思母校)亚洲院中国系主任爱娃·米勒教授收到她订购的《未完成的交响乐》,将其中的一册代替作者赠送给柏林“朱德元帅学校”,该校校长伊·霍夫曼给作者亲笔写信说:“您亲自为我们在书上题词,使我们感到十分愉快与骄傲。我们将您的书摆放在革命传统展览室的荣誉席位上,这个展览室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对德中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热爱。”
四、长篇纪实文学《长青的丰碑》,为拯救“地球村”呐喊,为护林英雄歌赞
1990年3月31日,云南省开远市的一位林业站长周再学,在与盗伐偷运国家林木的暴徒英勇搏斗中壮烈牺牲,被省政府认定为革命烈士,在全国林业、环保和政法、公安系统掀起了向这位森林卫士学习的热潮,吴德铭经过深入实地的采访,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青的丰碑——一个“小人物”的生命轨迹》,博得广大读者好评。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汤世杰在《文艺报》发表了《拯救的原义——简评长篇纪实文学<长青的丰碑>》,其中写道:“作家用20万字的篇幅,为我们叙写了主人公周再学朴实无华的一生,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深深地探进周再学的内心,描摹他灵魂中痛苦的悸动和细小却明亮的生命火花。作家的真正用意、作家的敏锐和深邃恰恰在于,从偶然发现了必然,从平凡的生活中提取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味的道理:人类面临着危险,世界需要拯救。”“拯救地球,拯救高尚、善良、正义与良知,都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于是,作家的倾扬周再学,无异于带泪而呼:人们呵,危险在前,该是我们凝聚起‘拯救之力’的时候了!或许这才是作家大声疾呼的原义吧?一个作家能这样做固然需要智慧,恐怕更需要的还是勇气。”老红军作家,原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苏策在《云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写道:“书中虽然只画出了周再学烈士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但‘这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全部光辉。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随着无数李再学、王再学等森林卫士与全省人民一起护林、造林,周再学的森林梦,我的那个森林花园梦一定能够实现’。”
五、我国第一部环保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栋梁》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
吴德铭编创的与《长青的丰碑》同一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栋梁》,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该剧文学顾问及独白朗诵者是著名电影艺术大师孙道临,导演为上影厂资深导演吴培民,饰演一号男主角周再学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赵尔康,饰演一号女主角高惠仙的是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的名演员郁锦花,饰演二号男主角杨志林的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名演员王国京,饰演二号女主角杨大嫂的是上影厂的名演员吴云芳,上影厂名演员倪以临、郭浩、戴兆安、曹秋根,上海译制片厂名演员程晓桦和许宏等都担任了重要角色。本片责任编辑是上影厂的著名编剧孙雄飞。主题歌曲作者是上影乐团的作曲家杨绍榈,演唱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杨学进。
在北京召开的《栋梁》试映研讨会上,从林业部长到众多高校、央视和文艺界的专家学者,都对《栋梁》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予高度评价,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说:“这是一部表现重大主题和题材的很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北京市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说:“这部剧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从平凡中揭示一种伟大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除了周再学本人的事迹教育着我们以外,环境的保护、森林的建设也给我们很大的教育。”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负责人汪国辉说:“这部纪实性电视剧,目前放映有特殊的意义。它写的是林业战线的人和事,但给人的更多更深的启示。特别是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能够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本职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生,多么难得可贵。而且作者是怀着激情写的,很多地方我们感动得掉泪。”《文艺报》负责人、著名文艺评论家钟艺兵说:“这部电视剧是很感人,歌颂和抨击相并存。理直气壮地抨击,使人受到鼓舞。周再学牺牲后,那个受贿的缪大姐还活跃于追悼会上,这一笔写的很精彩,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说:“我受教育的一点是,对保护自然资源、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二是烈士对我的感染,普通人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不是由人的职务和地位来决定的。”沈茂成副部长说:“这部剧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确确实实地反映了林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代表林业部向作者、向剧组表示感谢!”
在昆明举行的《栋梁》首映式上,孙道临说:“今天看到《栋梁》的完成片,心情是很激动的,去年春天,吴德铭同志来家里找我,说要创作一部反映环境保护题材的作品,我看了剧本大纲,觉得非常感人,很有意义,很值得搞出一个像样的激动人心的好作品。剧本完成后,我感到写得很成功。虽然我对剧情已经熟悉了,但看了片子还是很受感动。实践证明,当初,我和吴德铭同志一起研究剧本創作时,他的许多构思立意是深刻的,艺术见解是正确的,例如,他认为主人公的英雄形象不仅表现在护林斗争中,还应该挖掘他的内在的高尚品质,包括矢志不渝的雷锋精神等等。这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电视剧,它毫不矫饰地充分地把真人真事展现在荧屏上,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周总理曾经对上海电影工作者提出:要拍摄艺术性的纪录片,那是针对艺术创作所出现的任意虚构、胡编乱造、虚伪地矫饰生活、粉饰生活的现象提出来的,是希望我们创作者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应清醒地真实地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我们应当发展纪实性影视艺术这朵花,也就是从生活直接发掘那些真实、美好的东西,用艺术手段很好地表现它,在这个首映式上,我们感谢林业部和云南省各级领导对《栋梁》的重视和支持,感谢吴德铭同志创作这样一个优秀作品,我要向他学习。”
1992年3月11日即植树节前夜,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的黄金时段开播了《栋梁》。第二天,林业部长在全国林业工作大会上作报告中,赞扬了这部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提出了建立和加强森林公安机构、解决武装护林等问题;各地代表也结合《栋梁》热烈议论。嗣后,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重播了《栋梁》。继之,从北京电视台到海南电视台等全国多家省级电视台都竞相播映,云南省各地州市又都单独播出。林业系统组织广大职工收看、讨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林业报》、《新华日报》、《云南日报》、《文艺报》、《中国电视》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了宣传、评论文章及剧照。
2021年10月,联合国在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央和云南媒体结合这个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盛会的精神,对三十年前吴德铭同志创作的《长青的丰碑》和《栋梁》再次作了宣传报道,作家本人对这一书一剧的创作经历进行了回顾,怀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欣慰心情,抒写了题为《国人争当环保兵,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文章,在中央和地方报刊上发表。
六、电视剧《爱心无价》登上央视荧屏的来龙去脉
1988年3月,吴德铭写了一篇题为《三勇士奋不顾身力擒暴徒,派出所拒不受理放虎归山》的通讯,发表于《春城晚报》头版头条位置,文章一出,舆论哗然,因为它公开而尖锐地点名批评了个别公安人员的不良作风和不作为的失职行为。第二天,中央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就在全省政法工作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报纸及时鲜明地报道这一事件的做法,强调提高司法人员素质,加强司法队伍建设问题。他说:“群众及时制止了暴徒行凶,但是把暴徒送到派出所,民警还要分你的管辖范围我的管辖范围,那么群众又管辖哪个范围呢?大家都不管,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就要上升。”这件事在全省公安机关和广大干警中引起强烈反响,“昆明市公安局和西山公安分局极为重视,西山分局认真贯彻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接受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决定在全区干警中进行一次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同时在全局范围内开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变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状态。”(以上引文均摘自《春城晚报》)事后,黄土坡派出所有关干警不仅做了认真检查,还在几天内将放走的暴徒捉拿归案。后来,勇擒暴徒的何兴发同志被评选为昆明市见义勇为模范。对此,吴德铭深受触动,感慨不已,萌发了表现、歌颂公安战线主流和代表公安干警本质特征的正面典型的热诚心愿。因此,当他看到昆明市盘龙区的普通户籍民警刘华友的先进事迹材料后,立即产生了创作欲望和激情,经过一番采访和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作者从大量零散琐碎、平凡无奇的情节和细节中,逐渐确认了一个电视剧的主题定位,他在编剧手记中写道:“爱心,是人性的最本质的核心,也是美好、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爱心,是良知的根基,是道德力量的源泉。爱心,是最灿烂的生命之花,也是最丰硕的创造之果。爱心,能化干戈为玉帛,可化腐朽为神奇。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胸襟宽阔、道德高尚、情操优美的人,也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克己奉公的楷模,其人生价值也必然是高贵的。‘黄金有价玉无价,爱心最是无价宝。’我们将刘华友的一切嘉德懿行聚焦于爱心,就能把各种散珠碎玉般的事迹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艺术结构。”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国家一级导演金音导演的《爱心无价》,尽管投资只有20万元,拍摄制作周期只有两三个月,然而,全体演职人员倾注了满腔的真情和一片爱心,特别是主人公的饰演者、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多布杰(藏族)十分敬业,将这位全国公安战线的一级英模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艺术形象塑造得相当淳朴、厚实、富有深度、可亲可敬,使这部电视剧很快就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首播,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艺术效果。当然,《爱心无价》的速成其功,与本剧总监制、时任中共盘龙区委书记的田云翔(之后提升为中共昆明市政法委书记、昆明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等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帮助密不可分。
为了扩大《爱心无价》的正能量和社会影响,田云翔同志不仅促成昆明电视台在黄金时段重播了该剧,并发文组织全区和公安系统的干部、群众观看、学习,还亲自主持了专家学者和宣传、文化、新闻界人士参加的电视剧《爱心无价》座谈会,该会的题旨即会场的大幅红布标所昭示的:“学习刘华友,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李乔、晓雪、苏策等著名作家发言,高度赞扬了这部电视剧,《云南日报》突出而详尽地报道了座谈会和社会各界对《爱心无价》的热烈反响。《云南日报》、《昆明日报》、《春城晚报》、《云南公安报》《人民公安报》等发表了晓雪、苏策、缪开和、陈彤彦、张继云、李国庆等作家撰写的评论。北京的《人民公安报》在《一曲高唱基层民警的赞歌》一文中写道:“这是一部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一部高格调的电视剧,社会教育意义极强,也富有艺术感染力,其着力刻画的主人公刘华友,为我们基层公安民警树立了一面旗帜。该剧能使人在观赏的愉悦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七、为省部级领导的楷模歌功颂德
刘树生,回族,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干部。1950年7月,在政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任主任科员时,参加毛主席派遣的中央民族访问团远赴云南,一年后服从党的安排,留在边疆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主席。刘树生离休后,不要一平米的房产,不要一分钱的额外报酬,不顾体弱多病依然在多个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体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奋斗终生、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有鉴于高级干部中贪官污吏太多,吴德铭想借刘树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作为武器和照妖镜,投入反腐倡廉的斗争,为维护和弘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些贡献,于是,他首先创作了报告文学《奉献何道桑榆晚——刘树生同志离休后的生活》,这篇作品在2007年4月揭晓的“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中获优秀作品最高奖——“特别金奖”,作者获“新时代优秀作家”的称号,刘树生同志获作品主人公最高奖——“新时代杰出贡献人物”的称号。征评获奖作品集锦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2014年3月13日刘树生同志因病逝世后,***总书记和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胡锦涛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来电函,表示深切哀悼,并分别敬献了花圈,许多领导同志、刘树生的战友、同事、好友等都建议和鼓励吴德铭系统记叙刘树生的优秀德操和光辉事迹。
***同志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曾要求文艺的作者:“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吴德铭背负着广大群众干部的意愿和重托,“挪用”自己的养老金,走南闯北,四处奔波、上下求索、八方调查,写了一部8万字的纪实文学《省部级领导的楷模——刘树生》,在《盘龙江文化》(年刊)发表时,配了100多张珍贵的照片,包括胡耀邦、温家宝、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与刘树生一起在云南农村考察的工作照片,胡锦涛、***先后到家中看望刘树生的照片。新华社云南分社社长徐玉长约请吴德铭将上述作品缩写成万把字的长篇通讯。2014年4月新华社发表了《省部级领导的楷模——刘树生》,《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央和地方媒体都全文转载了该文和6张彩照。该通讯的社会反响十分热烈,许多读者在网络上纷纷点赞和发表为刘树生歌功颂德的诗文。
2015年9月的一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昆明与吴德铭有一次晤谈,她读了《盘龙江文化》(2015年)和新华网先后发表的《省部级领导的楷模—刘树生》,表示极大的热情和重视,认为刘树生的事迹非常可贵和感人,值得大力颂扬和宣传,她说:“我一定认真学习,高度关注,尽力对这位英雄模范的宣传做些推动工作。”
继而,吴德铭又在国内报刊发表了不少赞扬刘树生的文章。如:《风清气正、廉洁奉公的榜样》(《云南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三期)、《护花壮苗育栋梁——刘树生倾心民族教育的故事》(《民族文学》2017年4月)、《<阿诗玛><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两首歌曲的创作故事》(《人民政协报》2019年7月4日)、《在献爱心主题教育活动中立德树人》(本文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由教育部编入《桑榆霞满天》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队的创新实践》一文,《云南日报》于2021年12月5日用大半版篇幅将其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文章发表。
2016年10月初,人民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黄书元同志(资深出版家、全国政协委员)接见吴德铭,代表出版社向他约稿,请他撰写一部关于刘树生的长篇纪实文学,同时根据当时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明确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详见该书稿后记)。
2016年10月14日人民出版社在《关于重点推出<理想之树永生>一书的策划证明》中明确表述:“由资深老作家吴德铭教授撰著的长篇纪实文学《理想之树永生——省部級领导的楷模刘树生》,经研究决定,将作为我社重点书籍公开出版。出版后,我们将举行有关的新闻发布、座谈研讨等活动。为此,希望云南、河北等省市有关领导部门对本书的出版和宣传给予切实有力的指导、配合和协助。”
作者(甲方)与人民出版社(乙方)于2017年1月22日正式签订了图书出版合同。甲方已按合同规定的内容要求在约定的时间(2017年6月30日)前交稿,乙方通过严格的三审,于2019年夏秋之交将书稿向有关上级部门送审,等待安排付梓。
实际上,《理想之树永生》的大量内容已经陆续公开发表(包括前文列举的各家报刊),并且博受各界好评,有些教授还发表了评论文章,如: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运贵在《我们身边的楷模》一文中写道:“这部作品以丰富的事例、生动的细节、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还原了刘树生为人民事业兢兢业业、躬耕践行,毕其一生、死而后已的光辉业绩;以真诚的感情,展现了他为人民事无巨细、劳苦奉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各族人民无限怀念、无比敬仰的高大形象。”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杨振昆教授在《一个共产党员的底气和胸怀》一文中写道:“***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领导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真希望把这样一位践行共产党员的理想、责任和品德的真诚的革命战士,树立为省部级领导的楷模,树立为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效仿的榜样。”
八、闻名全国的知识产权大案的忠实记录:《法海沉浮记——“南疆英豪”奋战“外来妹”》
《南疆英豪》是吴德铭耗费数年创作的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内容是表现和颂扬十九世纪末,以民族英雄项崇周为首的苗、瑶、壮、汉等民族抵抗并战胜法国侵略军的壮伟史迹。
1994年2月,吴德铭因已万事筹备、正待开拍的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南疆英豪》被谢丽虹(中央电视台编剧、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主任、《中国电视》编辑部主任)侵权并改名为《吾土·吾神·吾人》,向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立案后,由于存在司法腐败、执法不公问题,尽管原告证据充分确凿,众多证人(包括许多当事人和《南疆英豪》顾问——省委副书记赵廷光、省军区司令员姚双龙将军、省政协副主席项朝宗、西藏军区副政委吴传玖将军等)都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书面证词,以孙小虹为院长的昆明中院仍然违背法律和事实,一审判决原告败诉。吴德铭依法上诉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将案件发回中院重审,昆明中院依然坚持错误的原判,为了文过饰非、歪曲法理、掩盖真相,抵御社会广大群众和专家对其颠倒是非的枉法行径的斥责,中院竟在昆明电视台做了一个所谓的“法庭直播”节目,将原告方的意见和镜头删减,再由审判员代表法院分析评论“案情”,为他们袒护被告明显侵权的判决进行诡辩,不料中院以势欺人、仗权压法的谬误做法,反而激起社会舆情更强烈的反弹,许多与原告素不相识的人纷纷给法院、报社和原告写信和文章,批驳“法庭直播案例”的枉法错判行为。
原告始终对孙小虹挂帅的中院在整个审判过程中的错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中院立案不久,谢丽虹即对管辖权提出异议,无理要求改由北京市法院受理此案,昆明市中院居然同意她的无理要求,吴德铭直接到办公室向孙小虹院长提出抗议,又去找省高级法院院长邱创教(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反映中院的违法行为,得到邱院长的支持。此外,原告还对立案后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表示质疑,如中央电视台个别人私下与孙小虹接触,为他录制了两个专题访问节目,宣扬他领导的昆明中院的“先进事迹”,并在此非常特殊时期面向全国播映。
最严重的一个违法事件是,在吴德铭上诉高院,高院受理后尚未二审的时候,谢丽虹利用她的政治背景、后台以及拥有的权利地位和关系,迫不及待地欺骗和怂恿中央电视台某些人,要把《吾土·吾神·吾人》在中央台强行抢播,为此,在全国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节目报)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发布了大量的剧情介绍、创作人员阵容和剧照,特别宣扬她本人是唯一编剧,从发现搜集题材到创新立意都是她一个人的功绩云云,这种欺骗全国读者的虚假新闻一时瞒天过海,沸沸扬扬,不可一世。对此,云南省高级法院和云南律师事务所都分别向中央电视台发出正式公函,说明此案正在审理中,原告已继续上诉,建议央视暂缓播出《吾》剧。但是这一切依法提出的合理意见,都被央视某些人置若罔闻,直到1996年7月19日中午,央视在预告当晚节目时,还在发布将按时首播《吾》剧的消息。于是,吴德铭决定孤注一掷,最后一搏,到邮局发了一封加急电报。全部电文如下:
北京
江泽民总书记:
中央电视台不顾云南高级法院意见,今晚违法播映诉讼中的侵权电视剧《吾土·吾神·吾人》,请你为民做主制止。
原告云南艺术学院吴德铭
令人惊喜的是,当晚7时新闻联播前,央视一套在预告节目时,原定的11时许播出的《吾土·吾神·吾人》(第一、二集)竟被临时取消了,换而代之的是原来节目里没有的六集电视剧《饭碗》,这一消息,惊动了全国电视机前关注这场著作权官司的广大群众,于是,吴德铭从当晚到第二天都接到无数询问前因后果的电话。
同年8月9日,始终关心、支持这场诉讼的《云南日报》,发表了该报文化生活部负责人熊玲写的文章《<吾>剧缘何暂停播映》,把吴德铭给江泽民总书记发的电文一字不落地刊登在省委机关报上。吴德铭发动的这场涉及中央电视台的知识产权大案,在国内外引起的关注度是很高的,许多领导、专家、学者都对原告表示明确的支持,甚至给予指点帮助,其中有:孙道临、侯宝林、吴祖光、冯牧、晓雪、苏策、彭荆风、闻立雕(闻一多之子)、聂叙伦(聂耳胞兄)等等。
1999年10月19日,“吾案”二审在省高级法院开庭,原告提出要求刚被提升到省高院当院长的孙小虹回避此案的申请,并将申请书印发给中共云南省委每个常委。
庭审开始,首先由原告紧紧抓住被告剽窃、抄袭原告剧本的独创性内容,包括题材、主题和许多人物、情节、细节、语言等进行系统剖析,并出示了云南省版权局对《南》、《吾》两个剧本的鉴定书印证原告的观点。经过一天的调查、质证、辩论等法律程序,审判长宣布休庭,等合议研讨后再作终审判决。
2000年2月15日,云南省高院经过向最高人民法院汇报请示后,正式下达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云高民终字71号《民事判決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谢丽虹侵犯了吴德铭对《南疆英豪》电视剧本享有的改编权,故应立即停止侵权,向吴德铭赔礼道歉,并一次性赔偿经济损失5000元。谢丽虹在使用《吾土·吾神·吾人》电视剧本时,应当注明根据吴德铭电视剧《南疆英豪》改编。”新华社和《人民法院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上百家报刊都对本案的终审判决和审判历程作了详细报道,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成千上万的人为中国的这一知识产权大案胜利结束表示称赞。
这里,只从吴德铭撰著的五十余万字的纪实文学《法海沉浮记——“南疆英豪”奋战“外来妹”》中摘取一篇日记的内容权作佐证:
2000年5月16日 星期二
闻悉聂叙伦先生生病住院了,我就到昆医附一院干部病房去探望他,聂家一家人对我的官司都很关注,特别是当我在艰难的逆境时,经常给我热忱的慰问和鼓励,因而,我向聂老问候一番后,双方就自然把话题扯到“吾案”上来。
“聂老,我的官司总算打赢了,谢谢你们全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聂叙伦虽然已是九十三岁的耄耋老人,却依然精神矍烁、耳聪目明,他伸出精廋而温软的手与我紧紧相握,慈蔼的脸上绽露出极其欣慰的笑容:“好!好极了!祝贺你,祝贺你!应该打赢,应该打赢的……”
我把特意带来的终审判决书和刊载“吾案”的大块文章的报纸给他看,目光炯炯的聂老朗朗有声地读起一篇文章的标题来:“‘南疆英豪’挫败‘外来妹’……”读完禁不住开心地笑出声来,接着,他又一字一句地读了正文:“历时六载,几经反复的侵犯著作权案,终于在新千年伊始,以吴德铭胜诉落下帷幕。……”聂老感慨系之地连连点头:“真不容易,真不容易……”
终审后,新华社云南分社社长践行诺言,亲自写了新闻稿,向国内外发布了省高院的审判结果,举国皆知,众目睽睽,被告却迟迟拒不执行法律判决条款。2004年6月11日,吴德铭直接面晤省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他责成内务司法委行文,委托北京市法院执行,然而拖了两年多执行无果。2006年《中国艺术报》副刊部主任冉茂金嘱示吴德铭写了一篇《我的十年艰难维权路》,发表在同年12月15日的那张由全国文联主办的大报上,吴德铭把报纸寄送给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并在信中写道:“请您在日理万机之余,垂询、过问、赐予关怀,促其解决,并候回复。”吴德铭同时将《我的十年维权路》寄给几位中央领导同志。
在这期间,吴德铭与在昆明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见了面,请他把要求谢丽虹遵法执行判决的意见书转给中央电视台党委,撒贝宁欣然表示支持,说回北京后立即照办。
2007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吴德铭写给肖扬院长的“申诉信”作了批示,3月27日,昆明中院通知吴德铭去办理执行判决“第三项内容”的手续,即领取一笔所谓“发还款”(包括被告赔偿经济损失费暨案件受理费)。
2007年4月30日《中国艺术报》又发表了吴德铭写的《电视剧<吾土·吾神·吾人>著作权案判决执行情况》,该文最后写道:“应该依据法律程序及时恢复播出《吾》剧——曾被广泛热炒的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优秀作品,给全国观众一个期望良久的交代与答复,这样做,才是依法办事,才称得上负责任的行政作为。必须强调,不仅身为原著和第一编剧的本人为该剧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众多艺术家、演职人员(包括7个国家的外籍演员)都为之投入了无数创造性的劳动,还耗费了几百万元的人民的血汗钱,这一切都不容许付诸东流、化为乌有。如果继续束之高阁、弃置不顾,是十分错误的。”
2014年吴德铭发表的《<作家文摘>激励我打赢著作权官司》,在《作家文摘》举办的“往事”征文中获奖。
需要补充的一个情况是:1999年10月,时任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孙小虹,因违法走私进口汽车,购买和乘坐超标准小汽车等腐败问题,受到撤销党内一切职务处分。这对于扫除“公正审判《吾》案”的障碍,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据查,1999年3月,孙小虹在担任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期间,孙小果案二审过程中,省高院未能坚持审判独立原则,把孙小果的重大刑事案由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死刑缓刑二年执行,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其包庇保护死刑罪犯的行为违反了党纪国法,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云南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省委批准,决定给予孙小虹党内警告处分。
九、《海外万里行》:一部受到外交官们赞赏的游记
2008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吴德铭的散文集《海外万里行》。该书包括《闯荡欧罗巴》、《遨游俄罗斯》、《南洋采珠记》三大部分。其中多篇文章在《世界文化》、《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老年报》等报刊发表,有些获全国散文大奖。本书在外交、文化、旅游等部门和高校引起关注和好评。外交部的一些同志传阅了此书,认为很有文化、艺术、史料价值,有的外交官赴欧工作时还携带此书。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张庭延在评论文章里写道:“我的一位朋友几次去过巴黎,但远没有吴德铭对巴黎的细微了解,最后他竟将包括《孤胆独闯大巴黎》在内的《海外万里行》借去准备再去巴黎时参考。吴德铭的许多散文频频获奖不是偶然的。”
著名老作家、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汪德荣在书评《霞客游踪谱新篇》里写道:“前些年我们曾经热情地称赞老作家冯牧是新时代的‘徐霞客’,当我看到《海外万里行》中他记叙了出访欧洲等地的见闻和感悟时,使我不禁惊呼:又一个霞客式的作家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像古代的徐霞客和馮牧一样的鼓足了勇气,去克服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完全不通语言的情况下,竟然大胆地独闯巴黎,走遍了大街小巷,参观了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而且他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以一个求知者、审美者的眼光和听觉,满腔热忱、情趣盎然地去观察一切,体验一切,这一切对于年近古稀的老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这一切不都是一个徐霞客式的旅行者的吴德铭同志给我们的印象吗?不都是他那高度的求知欲的生动表现吗?我们读到这些能不为之深深地感动吗?”
此外,报刊上还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如:《人文精神的最佳典藏》(蓝芒)、《万里最好是独行》(张长)、《“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李国庆)、《一个学者苦苦而有趣的旅行》(毕自荣)、《执着前行的长者》(杨祝飞)、《闪烁议论文光辉的吴德铭游记》(项兆斌)等。
十、《吴德铭散文选》暨吴德铭散文作品研讨会
2011年,90万字的《吴德铭散文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辑《凡人与名人》,除了普通劳动者中的英雄模范外写了中外许多伟人和著名大家,其中有:毛泽东、金日成、彭真、文天祥、郑和、项崇周、吴祖光、新凤霞、李志舆、孙中山、闻一多、李公朴、孙道临、侯宝林、姜昆、关肃霜、伍蠡甫、戈宝权、鲁迅、许杰、徐中玉、冯牧、李乔、汪曾祺、王肯、范钧宏、方于、冼星海、林之音、郑小瑛、郑石生、巴桑、聂叙伦、聂耳、田汉、徐悲鸿、廖新学、袁晓岑、张海迪、韩玉亭、李燕杰、刘吉、曲啸、景克宁、彭清一、范曾、康朗英、张文秋、齐越、钱伟长、齐白石、刘炽、奥斯特洛夫斯基、伏契尼、萧三、叶君健、张筠英、瞿弦和等(以上名单以文章排列先后为序)
第二辑《读写与思考》
包括散文、杂文、小品文、 政论文、文艺理论、评论、序跋、创作经验等。名家创作评论的对象有:孙道临、冯牧、吴传玖、李尔重、贺绿汀、潘柏君、赵廷光、张长、毕自荣、孙晓荔、杨丽萍、张建中、杨放、傅启中、孔令生、夏鼎等。
第三辑《旅游与文化》
本辑的“作者题记”写道:“旅游与文化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情侣,他们的联姻结缘,是中华民族沿袭久远的优良传统。陆游的名句‘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素来被文人学士奉为圭臬。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犹如乘坐没有方向盘的空载车辆(即使是名牌)胡乱奔驰,徒费时间、体力、钱财而得不偿失。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卢梭说过:‘旅游是思想的源泉。’当然,旅游还是获取广博、鲜活知识的渠道,陶冶性情、熔铸品格的世界大学……整个人生旅途,都应与文化结伴而行。文化,是决定人生质量和价值的重要因素。”
第三辑涉笔的中外名人和文化大家有:王蒙、阿曼尼莎汗、林则徐、卢梭、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雨果、左拉、大仲马、居里夫妇、拉格朗日、古斯诺夫·艾菲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舒拉、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绥拉菲莫维奇、马雅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乌兰诺娃、尼库林、伊隆科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莫洛托夫、米高扬、布尔加宁、葛罗米柯、波德戈尔内、赫鲁晓夫、叶利钦、斯尼尔诺夫、图波列夫、夏里亚宾、利伐诺夫、科年柯夫、索比诺夫、列夫·托尔斯泰、梵高等。
2011年7月11日,云南省文联召开了吴德铭散文作品研讨会。十几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或以题词作诗等形式表示祝贺,如:刘树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丹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赵廷光(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王天玺(中共中央“求是”杂志总编辑)、张宝三(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梁公卿(副省长)、吴传玖(将军作家、西藏军区副政委)等。
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张庭延(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王文娟(著名越剧艺术家)、梁晓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李燕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德育专家)、侯耀华(著名喜剧艺术家)、袁熙坤(著名美术家、联合国环境艺术大师)等和中国散文学会、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云南老教授协会等发来贺电函。王文娟写道:“吴德铭教授在多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涉猎广泛,文章真切感人,平中见奇,体现了真诚的人生态度和独到的思考感悟。”梁晓声写道:“欣赏到了你的好文章,似乎见到了你本人,你既写大量感性散文、随笔,又写了大量文艺评论、理论文章,可谓硕果累累,令我十分仰慕。”吴祖光、新风霞子女吴钢、吴欢、吴霜写道:“吴德铭教授是我们父母的老朋友,他在我们父母生前和身后都写过好几篇关于他们的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读性,也体现了老一代文化人的深厚友情和传统美德。”
在研讨会上发言和宣读论文的有:赵廷光(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吴传玖(将军作家)、郑明(省文联主席)、晓雪(中国作协理事)、苏策(老红军作家)、汪德荣(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张维明(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段斌(省文联副主席)、黄尧(省作协主席)、李从宗(云南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运贵(云南师大副校长)、李志远(云南师大教授)、吴卫民(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张永权(省作协副主席、《边疆文学》主编)、蔡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花泽飞(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蓝芒(华侨老作家)等30多人提交了书评、论文。
为配合此会,《云南政协报》在三天前(即2011年7月8日)就先发表了女作家孙小荔的美文《吴德铭:心无旁骛的时代歌者》并在文章右上方刊登了一张彩色照片,文字说明是:“1991年,吴德铭(左)与艺术大师孙道临(右)在上海孙府的阳台上,背景是宋庆龄故居。”如华泽飞在论文《大家学养,艺贵贯通》里写道:“吴德铭作为我敬重的老师、老乡和老友,其为人为文都是让我敬仰的。他作为集教授、作家、文艺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型人才,在学界并不多见,他几十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耕不辍,其精神尤为可贵。”
这次作家作品研讨会,被全国媒体广泛关注和宣传报道,当天新华社即率先发表了500多字的电讯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新民网、凤凰网、云南网等几十家报刊和网站都发表了众多的通讯、消息和图片。而且读者如潮,如人民网在几天内点击量就达到100多万人次。中国艺术报、云南日报、云南信息报、云南政协报和中国作家网等及时刊用了研讨会的部分论文,《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和《盘龙江文化》等杂志出版了《吴德铭散文作品研讨会》专辑。
2009年8月,吴德铭获全国散文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暨论坛最佳散文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址——京西宾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王忍之给吴德铭亲自颁发奖杯。
十一、《香格里拉之恋》获全国小说笔会长篇小说一等奖
21世纪初,吴德铭和孙道临决定再次合作,创作、拍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香格里拉之恋》,该剧演绎中美日三代人的传奇婚戀和超凡脱俗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故事,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相处、合作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和崭新主题。孙道临为此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智慧,然而遗憾的是他身患重疾,未能完成他视为晚年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孙老逝世后,吴德铭与儿子吴春海(云南四海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到北京与著名影视艺术家唐国强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完成已被中央领导部门审批的《香格里拉之恋》的拍摄任务。
2011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主办的小说笔会,面向全世界华人作家征稿、评选、吴德铭将30集剧本《香格里拉之恋》改写成长篇小说(约27万字)参加应征。结果,在海内外参评的800多部长篇小说中,荣获屈指可数的一等奖。
著名作家、《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为《香格里拉之恋》撰写的授奖词是:
“遥远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人类的一颗至纯至粹的钻石。
这颗美丽的钻石的每一个平面,都是一个闪亮的舞台。在这舞台上,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上演亲情的高贵,爱情的诗意,友情的温暖,跃然纸上。人性的幽深细腻、现实的波澜壮阔、历史的风起云涌,跃然纸上。遍地风情、异域风光、民族气派跃然纸上……
这就是长篇小说《香格里拉之恋》展现给我们的无边风情。
这样的风情既是历史的结晶,更是现实的结晶。”
2013年2月3日《中国艺术报》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张运贵教授的评论文章——《一曲人性美与人类爱的赞歌——吴德铭教授新作<香格里拉之恋>评析》,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小说的鲜明特色:一、意蕴丰富新颖;二、形式独特创新;三、语言个性鲜明;四、细节生动传神。
著名评论家、编辑家、《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在《文艺报》的书评《历史记忆与当代视野》里写道:“作品志存高远,境界阔大,中、日、美三国的人物和场景、科学技术、政治、法律知识的研究和涉猎,使得作品具有一种当代国际性的大视野。……作品既是在勾勒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图景,也是在揭示历史对当今现实的内在影响。作品在告示读者:历史不会湮没,历史永远活着;历史在启迪着人类,历史在塑造着和平。”
上海大学教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金丹元在论文里写道:“《香格里拉之恋》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叙述,演绎中、美、日三代人的传奇定情与婚恋,将民族情感与人类之爱相揉和,突显了仁爱、善良、真诚、平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普世价值观,唱响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这一符合国际人际关系发展大趋势的世界性主旋律,立意深远,格调高尚,其间所描写的男女爱情和几代人血脉相连的亲情都感人肺腑,可供咀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折射人性的光辉》载《云南文艺评论》)
《小说选刊》2012年增刊发表了《香格里拉之恋》的故事梗概,由中国小说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收录了《香格里拉之恋》缩写本。
2012年6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将《香格里拉之恋》全书标明获奖作品公开出版。
2013年由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主编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编入吴德铭的辞条。
十二、《文林艺园徜徉录》出版
2010年5月《文林艺园徜徉录——吴德铭文艺论文选》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打开扉页,是著名作家王蒙致吴德铭教授的题词手迹:“开拓和扩展新的精神空间。”该书共收入37万字的文艺理论、作家作品评论,本人创作经验之谈以及专家学者对吴德铭作品的研究和评论文章。这部论著涉猎的文艺体裁和品种颇广泛,计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滇剧、彝剧、戏剧理论、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和曲艺等。作者写了题为《百艺相通虚实相生》的自序。
张运贵教授在《云南日报》和《文艺报》发表了书评,其中写道:“吴德铭教授既从事文艺评论,又从事文艺创作,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实的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和影视剧创作成果。他不仅明了创作的甘苦和理论的重要,更知晓‘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深知‘创作、理论同时并举、相辅而行,是最难能可贵的,他敢于知难而行,勇于躬身践行,在自己的创作与评论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他与一般作家或评论家的相异之处,也是他这部文艺论文选的最大亮点和突出特点。”
十三、主持创办全国艺术院校第一个作家班,主编《让人生更美好》一书
1984年春,云南省文化厅委托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举办一个戏剧编剧干部专修科,经过考试,录取了30名学员,除了宁夏、贵州的3名,都是本省各地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的在职干部。由于这是西南地区高校首次创办的编剧专业,负责人吴德铭赴北京、上海和东北地区,向文化部教育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吉林艺术学院、黑龙江艺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学习、请教,并得到许多大家的指导、支持,如:吴祖光、新凤霞、侯宝林、范钧宏、曲六乙、薛若邻、王肯、陈恭敏、余秋雨等。
除了校内和省内的专家担任各种教学外,还聘请了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祝肇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汪岁寒、上海戏剧学院吴光耀等教授来校讲学。省内著名作家晓雪、张长、彭荆风、严亭亭、金重、黎方等讲授各种文体的专题课。如此强大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网络,除向学生着重传授编剧理论、方法、技巧外,还引导、鼓励大家熟悉各种文艺体裁。并对学生在报刊上发表的剧本、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文章进行评选、奖励。《光明日报》、《云南日报》都报道了这些学以致用的教学创新活动。1987年本班毕业时,吴德铭主编了一部学生剧作选《剧苑新葩》作为《云南戏剧》丛书出版,本书共收入十一个优秀剧本,包括话剧、电视剧、京剧、滇剧、花灯剧、彝剧、白剧、纳西剧等剧种。这些剧目先后搬上舞台,拍成电视片,在电台广播,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并获得奖励。
1989年,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日报、春城晚报联合举办了一个综合性写作班,由吴德铭主持,向一百多位社会各界的文学爱好者传授文学、新闻等写作知识,一年来学员们共发表1000多件作品。
在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的本科教学中,吴德铭与同事们一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编剧、导演、表演人才和文化艺术宣传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他們有的人担任了各级领导干部,有些著书立说成就颇丰,获得各类奖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
在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中,吴德铭越来越明确地认定:综合性艺术大学应当遵循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方向道路,把文学专业置于重要地位,加强全校的文学素养,培养各类文学创作人才,因此,提出了创办作家班的倡议,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教委、省文联领导的积极支持,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王天玺、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赵延光、省作协主席晓雪担任作家班顾问和兼职教授。当国家教委于1996年1月下达批准文件后,《云南日报》等媒体都立即进行义务宣传,各地报考者络绎不绝。经过专业考试和全国成人高考的严格遴选,共有五十余名省内外考生被录取。
作家班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完备、专业理论水平高超、创作经验丰足的教师队伍,除了本省校内外的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教授、作家外,还不时邀请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学者前来讲课、座谈。如:中国作协顾问汪曾祺、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中国作家》常务副主编章仲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辽宁省作协主席邓刚、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以及美籍华人作家刘墉、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吴新钿、香港著名女作家陈娟、金东方等。
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对云南创办的作家班特别关怀、厚爱、热情支持,向吴德铭多次介绍他在延安鲁艺学习的情况和经验,如他强调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鲁艺作报告时提出:“鲁艺是个很好的学校,可以使你们获得许多知识,但鲁艺还是个很小的地方,你们生活着的这个教堂,还是个小圈子,因此,只是个小鲁艺,你们也应当到大鲁艺中去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受人民欢迎的作家、艺术家。”因此,作家班每年都要组织学员参观、访问、深入基层,与各民族群众广泛接触,向英雄模范学习,动员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深挖自己的“生活之井”,用笔反映自己熟悉的人物和事物,写出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好作品。
三年里,作家班在全国发表了大量的各种题材内容和文艺形式的作品,吴德铭将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影视剧本)共64万字编成《让人生更美好——云南艺术学院作家班作品选》,于2000年3月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值得说明的是,本书里同时收录的全国许多名家为学员作品精心撰写的点评文章,更使这部体现了作家班教学成果之一的作品选锦上添花,增强了知识性、鉴赏性、可读性。
著名作家梁晓声为《让人生更美好》所写的序言《一片冰心在玉壶》,直面现实,褒贬分明,激扬正气,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他写道:“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诗、小说、散文都已先后沦至低谷。……在这么一种大局之下,云南艺术学院的作家班却一如既往地为云南省热爱文学创作的人们服务着,而吴德铭教授的服务之心,有增无减。这很令我感动。这是一些热爱文学创作的人们的幸运,也当然是文学本身的幸运。
云南艺术学院作家班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靠了有吴德铭教授这样为文学的未来不遗余力的人士,靠了理解他这份热忱的院领导和省领导的支持,默默地培育和播撒着文学的种子。”
“我是相信通过文学写作之实践,能使男人和女人变得或多或少有些书卷气的。因为谁如果热爱文学的创作,他或她则必是先对文学发生了阅读的兴趣。而阅读的习惯,乃人类最古老最良好的习惯之一。书卷气是由此日常习惯形成的,由阅读由习写而渐有了书卷气,也等于是有了人类最特殊的气质之一种。”
“故我认为——云南艺术学院作家班的学员们,那些将热爱文学创作和热爱生活与提高了自己综合素质自觉连在一起的普普通通的人们,他们对于阅读和习写的理解,是值得我们这个民族因而反省的……”
这篇序言在不少大报和刊物转载,引起广泛共鸣和强烈的反响。
这本书的扉页精印了王天玺、赵廷光、王蒙、蒋子龙和汪曾祺写给作家班师生的珍贵墨宝。
此外,吴德铭教授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组织作家班师生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精神,创作一批颂唱回归大业的诗歌、散文,大家积极响应,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诗文朗诵会。不少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在电视台朗诵,有的还获得文学奖,吴德铭亲自主编了一部诗文集《珠回璧归颂》。
附带说明一点:《让人生更美好》和《珠回璧归颂》等学生作品集的出版经费6万余元,均取之于吴德铭主持开办作家班(兼任该班行政和教学总负责人)应得的个人报酬,因此对他本人来说,几年来的辛苦创业在经济上收入甚微,可谓“义务办学”。但他乐此不疲,为作家班的成效在精神上深感欣慰而心满意足。
十四、吴德铭教授退而未休的主要业绩
1998年吴德铭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后,依然工作繁忙,筆耕不辍。除了坚持方兴未艾的作家班的领导和教学任务外,还不时应邀到一些大学和社会团体去讲学、作报告,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艺术活动。
在职期间,吴德铭参与创办了《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并任副主编(院长兼主编),退休后,被昆明市年刊《盘龙江文化》聘为顾问和名誉主编,出版了二十二期1000多万字的作品。
2006年,北京飞鸣伟业影视文化中心面向全国征集题为“我这大半辈子”的回忆录,吴德铭的1万多字的长篇散文《我的游泳生涯》入选,刊登于同年由华夏名家出版社出版的《<我这大半辈子>人生传世宝典》一书,吴德铭被聘为该书特约编委。
2009年吴德铭主编《云南艺术学院简史》(70多万字),主编《金秋硕实——云南艺术学院离退休人员文选》(56万字),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又被聘为《高原文艺》顾问。该刊物系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昆明创办的杂志。
吴德铭退休后作品获奖简况:
1、《吴德铭散文选》2012年在中国散文学会等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中获优秀图书奖。
2、《香格里拉之恋》2011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主办的全国小说笔会评选中,获优秀长篇小说一等奖。
3、散文《我的母亲——最美的人》2006年在《新世纪文学丛书》全国征文中获一等奖。
4、报告文学《奉献何道桑榆晚——刘树生同志离休后的生活》,2007年在“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中获优秀作品最高奖——特别金奖,作者本人同时被评为“新时代优秀作家”。
5、散文《向先贤顶礼的圣殿》2009年在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与“论坛最佳散文奖”。
6、《著名音乐家林之音的艺术生涯》2010年在全国教育改革优秀论文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作者被授予“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称号。
7、诗歌《夏威夷畅泳记》获“东方美”全国诗歌书画大赛金奖。
8、诗歌《“中国制造”颂》2015年在“祖国好”全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中获金奖。
9、散文《<作家文摘>激励我打赢著作权官司》2014年在《作家文摘》“往事征文”中获三等奖。
10、先进事迹材料报告《在献爱心主题教育活动中立德树人》,2014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由教育部关工委编入《桑榆霞满天——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选集》。
11、论文《潘柏君与他的<生命绝唱>》2015年获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热点阅读”征文奖。
12、散文《一摞从台湾带回的旧信》获《云南老年报》2015年度好稿奖。
13、散文《凡高与钻石》在《中国作家》征文中获二等奖。
14、《革命无暮年》(列宁语,系演讲题目),在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举行的“为党旗增辉”的演讲比赛中获优秀奖第一名。
鉴于吴德铭教授的突出业绩,被学界称为是将高教、科研、创作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学者型作家。为此,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曾授予全国百名“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并将其事迹编入《文艺报》艺术人生编辑部编辑的《艺术人生》画刊(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5年香港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华夏纪实》发表报告文学《最美不过夕阳红——记老有所为“人民艺术家”吴德铭教授》。
2014年吴德铭被云南省老教授协会评选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7年吴德铭教授被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并颁发了奖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