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话说礼和礼品文化

时间:2024-05-04

蔡永祥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中国人历来崇尚礼尚往来,足以看出,“礼”字的出现,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呈现。

礼,到底是怎样出现的?据王国维考证,礼字,就是把两块玉器,盛在器皿中去做供奉。可以想象,远古时期,先祖们对于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对人的生老病死感到迷惑不安,便认定这个世界有鬼神。这种鬼神,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呼风唤雨,能颠倒乾坤。为了祈求鬼神宽容开恩,消灾去祸、降福于人间,先祖们就把最好的饮食供献出来,这就是祭祀,就有了礼。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限制,便有了等级区分。于是, 礼,便逐渐转化为一种身份制度,并最终演化为文明与野蛮的分野,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区别。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认为“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

由此可见,礼成为中国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成为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要门径。在童蒙教育阶段,人们就教以礼,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从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等,这一系列的人生礼仪,就是要求人们礼乐人生、内外双修。

更为重要的是,礼,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中,成为民族凝聚的媒介。中国幅员辽阔,五湖四海的方言可能会有隔阂,但年节习俗可以互议。国家成为大统,礼数的层面不断升华并彼此认同,文明与礼的无缝对接,成为华夏大地上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的深层内因。

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礼,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巨变充分证明,物质与精神,成为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华夏文化中的礼,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在完成着现代转型。

这是礼的渊源和发展,那么,礼和礼品是什么样的关系?

礼,是一个宽广的概念;礼品,只是作为礼的一种物质形式,是礼的重要呈现方式。从古至今,礼品,代表着爱戴、敬仰,是美好情感的精神载体,是友谊交流的纽带,是对人性的颂扬,是对诚信的注释。

《诗经》有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在默默遵守的传统。古往今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贸易货,哪能离得开礼品?礼品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礼品本身的物质价值。

追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物质条件,礼品各不相同。礼品跟随着时代的变化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所处的现代,礼品的种类可谓名目繁多,琳琅满目。可以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作为礼品,所谓“礼轻情意重”。但是,人人都知道,礼品是有普通、一般和贵重之分的,好的礼品值得收藏。那么,什么样的礼品,既好看也实用?什么样的礼品才是好的礼品?什么样的礼品才能体现时代价值,从而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

我认为,实用型的礼品是基础,是一个基本层次;高一个层次,就是礼品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应当具有新颖的、独特的效果,应当有深内涵、高格调、雅情趣,这就是礼品的文化属性。

譬如说,端午节快来了,这个中国人特别看重的节日,在世界上也有广泛的影响。端午节的起源,就是一门学问,它涵盖了古老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认为:天地有五行,五行之中,“端”字为首,“午”是正午;农历地支中,五月为“午”,“五”与“午”相通,端午亦为重午、重五。“端午”二字的誕生,就是为了“避五毒传五福”,所谓“五毒”是蛇、蝎、蜈蚣、蜘蛛、蟾蜍五种动物。“五福”讲的是福、禄、寿、喜、财。

然而,许多年来,人们误以为端午节,就是一个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殊不知,端午节避五毒之害,求五福之祥,才是这个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端午其实是一个为祥瑞而生的节日。这个内涵,如在礼品的设计、包装与宣传上,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将让端午节这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过得更丰富、更有文化内涵,这样的礼品,无须多说,当是礼品中的上品,定会得到人们的喜爱,进而争相拥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