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木匠

时间:2024-05-04

程雪华

李木匠的木工手艺是龙湾镇最好的。方圆百里,哪家造房建屋,结婚嫁女做家具,如果能请到李木匠,那可是脸上有光,很是荣耀。

人一有了本事,脾气也就怪,只要李木匠看不上眼的人,出再高的工钱,他都不会去。有人说,跟啥过不去,别跟钱过不去。李木匠就偏跟钱过不去。

早些年,张庄的张老爷嫁女,买好上等木料,要为女儿打造一套家具,派了伙计挑了礼物来请李木匠,李木匠那天刚好不在家。

晚上回来,看着满桌礼品,问老婆:“这是怎么回事?”

老婆说:“这是张老爷送的礼品,请你去他家做家具。”

李木匠一听就火了,指着老婆骂:“你缺心眼啊!谁家的东西都敢拿。张家是啥人,就因为儿子在外当团长,就欺男霸女,就胡作非为。东西怎么来的怎么退回去。就说我在外地干活,回不来。”

李木匠连夜挑着工具躲进住在深山里的师弟曹木匠家里,三个多月没回家。

李木匠见不得穷兄难弟们那清汤寡水的日子,挣的钱多半周济了他们。有时也会用边角料为他们做把小凳子、小椅子,或是小柜子。都是因材施工,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日子如风吹过,鬼子的战火烧遍大江南北,连偏僻的龙湾镇也未能幸免。

那年,镇上的黄会长要起新楼,首选的木匠师傅自然是李木匠,也差人来约请了。可李木匠压根不想接这活。那黄会长可是在鬼子的商会里任会长,仗着有鬼子撑腰,平日里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老百姓恨不得扒他的皮,喝他的血。

李木匠左思右想,又不能当面得罪,只能卧床称病,想蒙混过关。

这天,师弟曹木匠听说李木匠病了,上门探望。一见面,曹木匠就笑着对李木匠说:“师兄,我知道你为何而病,今天小弟专门来为你治病。”

李木匠一脸不悦,说:“啥时候了,你还有心情开玩笑,我都急死了。”

曹木匠说:“别急,别急,我给你带来了治病良方。”

李木匠惊喜地说:“快说,快说。”

曹木匠就贴着李木匠的耳边,如此这般一通耳语。李木匠边听边点头,一抬脚下了床,对老婆说:“炒菜温酒,我要跟兄弟喝两杯。”

李木匠按比例做了栋楼房模型,装好了,放在桌上,离一拃地用锤轻敲桌面,没反应。又拆,又装,又敲。反反复复,魔怔一般。当再次用锤轻敲时,模型一下子散开。李木匠高兴得跳了起来,终于成了。他重新装好模型。

黄会长家正式来请李木匠,李木匠一口答应了,带着那楼房模型来到黄会长家。

黄会长看着那模型,眼睛闪着光,绕着那模型转了三圈,高兴得合不上嘴。连声说,好、好、好……

择了吉日,鞭炮声中开工了。

李木匠带着一帮师兄师弟、徒子徒孙们,紧锣密鼓地忙碌着。

三个月后,一栋高大漂亮的楼房矗立在黄会长选的风水宝地上。整栋楼全是隼铆结构,没用一个铁钉,那飞檐,那斗拱无不精致美观,谁见了都啧啧称赞。

黄会长高兴地结了工钱,还额外打赏了李木匠。

乔迁新居那天,黄会长请了驻扎在镇上的鬼子小队长,镇上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了。摆了三十多桌,鞭炮从早上一直放到中午酒宴开始,呛鼻的火药味老远都能闻到。

鬼子小队长用生硬的中国话向黄会长祝贺后,酒席开始。上完凉菜上热菜,觥筹交错,客人一个个面红耳热,酒席进入高潮。有人在外面点响了震天响的炮仗,接连的炮仗声中,那新建的大楼“轰”的一声,倒塌了。因为事先已经通知了相关人员,所以,压的都是鬼子、汉奸。

大楼倒塌时,李木匠正带着全家人跟在曹木匠身后,向大山里的游击队赶去。

李木匠站在大山上,望着倒塌的新楼,心里掠过一丝惋惜,转头朝曹木匠会心地笑了笑。

游击队早有除去黃会长之意,一直在找机会。听说黄会长要建新楼,游击队员曹木匠就想到这主意,这才下山跟李木匠精心设计,在连接件中设了机关。知道那天炮仗不会少放,鞭炮和炮仗爆炸产生的震动,足以把机关震开,令整栋楼瞬间倒塌。

李木匠坚定地向大山走去。

点评:

是一个抗日战争的老题材,但因为其设计的新颖,而引起我们的瞩目。小说两个特点:一是情节很奇妙。木匠用了自己特殊的方法,给了日本鬼子以沉重的打击。这个事件,在以往的作品中还未看到。二是小说写了两个人物,一正一侧。明写李木匠,刚正不阿;侧写曹木匠,足智多谋。两个人物,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顾建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