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深入”还是“转向”?——从陈与义生平解读其佛禅作品

时间:2024-05-04

沈 童

内容提要:陈与义是南北宋之际的杰出诗人,在他的六百余首作品中,有近六分之一涉及佛禅元素。陈与义佛学造诣深厚,佛禅对其思想有重要影响;他有许多娴熟运用佛语释典、叙述游寺居寺、结交僧侣文人、记录坐禅体验的作品。陈与义佛禅作品的艺术价值随着其佛教信仰的深化而提高,晚年达到“浑成”的境界。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有《简斋集》行世,南北宋之际杰出诗人。陈与义诗作成就很高。从宋到清,他几乎得到了一致的肯定,这在评价往往两极分化的宋代诗人中殊为难得。如刘克庄所说:“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常在诸家之上。”①[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王秀梅点校,中华书局,1983 年,第27 页。同时,陈与义也是一位承上启下、具有过渡意义的重要诗人。其时,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文坛名宿先后辞世,中兴四大诗人未起,陈与义在此时打破了南北宋之交文坛的沉寂,继承江西诗派以学问见长的特点,又以情味见长而突破江西,开南宋诗之先河。在他的六百余首作品中,有近六分之一涉及佛禅元素。佛禅思想对陈与义的思想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影响的深入,陈与义学佛从“有学”到“无学”,晚年佛禅诗达到“浑成”之境。然而陈与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什么这样一位重要的诗人在文学史中总处于似有若无的地位?特别是他晚年的那些诗作,与唐宋其他诗人相比,应该如何评价?或许可以从陈与义佛禅诗研究这一角度找到部分答案。

一 佛禅思想对陈与义的影响

陈与义终其一生,都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且逐渐加深。他在青年时期就有感于国事日非、报国无门而有归隐之想,在汝州丁母忧期间又与天宁寺僧人和崇佛文人交往,往来唱和多用佛典。中年时期经历北宋灭亡的重大历史变故,南奔逃亡,佛禅思想加深。晚年仕途逐渐通达,但复杂的政治形势、激烈的党争让他甚少表露观点,两次以病辞官都寓居在青镇僧舍,与僧人夜坐谈禅,读经念佛,已俨然一僧。

陈与义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24 岁前,读书求学;第二,24 岁至37 岁,入仕、丁忧;第三,37 岁至42 岁,避乱南奔;第四,42 岁至49 岁,南宋高官。

(一)读书求学

因为传世资料较少,在读书求学阶段尚看不出佛禅思想对陈与义的具体影响,但七年的太学求学经历应该让他对政局的混乱、社会的衰败有所感触,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产生了深深的隐忧。陈与义少年时期生活在洛阳,十七岁进入京师太学,七年后及第入仕。他入仕前的事迹史料记载很少,亦无诗作传世,从有限的记载中可看出他少年时就颇有文才:“少在洛下,已称诗俊。”①[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白敦仁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1006 页。陈与义在太学求学之时,正是北宋末年蔡京辅政的黑暗时期,权臣倾轧,结党营私。且当时刚经过严酷的党锢文禁,被控制言论的不仅是官员,还包括官员的预备役队伍——太学生,讥讽朝政者轻者被黜落,取消学员资格,重者被治罪。陈与义身处京师太学,应该对这种阴暗的政治氛围非常了解,这对他入仕后的人生态度、政治观点有所影响。年轻诗人充满隐忧的心灵为佛禅思想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入仕、丁忧

陈与义从政和三年(1113)入仕到靖康元年(1126 年)南奔的十三年中,或身居卑职,或闲居守孝,仕途并不顺利,又经过了升官与贬官的心理落差,成了党争的牺牲品。佛禅思想成为他抚慰自己的良方,所谓:“诸公自致青云上,病客长斋绣佛前。”(《题小室》)②[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14 页。他在入仕之初就有强烈的归隐思想,在与觉心等僧人和葛胜仲等崇佛文人的交往中熟练引用佛典,阐发佛理。陈与义作于此时的佛禅作品最多,有六十余首。

陈与义入仕授开德府教授,这是个职位卑下的冷官,他用“四年冷官桑濮地”③[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32 页。来描述寥落的心情。《简斋集》中最早的一首诗《次韵谢文骥主簿见寄兼示刘宣叔》就有浓烈的归隐思想:

断蓬随天风,飘荡去何许。寒草不自振,生死依墙堵。两途俱寂寞,众手剧云雨。坐令习主簿,下与鸡鹜伍。遥知竹林交,未肯一时数。翩翩三语掾,智与谩相补。髯刘吾所畏,道屈空去鲁。子才亦落落,倾盖极许予。四夔照河滨,一笑宽逆旅。堂堂吾景方,去作泉下土。未知我露电,能复几寒暑。思莼久未决,食荠转觉苦。我不逮诸子,要先诸子去。不种杨恽田,但灌吕安圃。未知谁善酿,可作孔文举。十年亦晚矣,请便事斯语。④[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9 页。

诗作抒发归隐情怀,原诗题下注有“来诗有十年之约”。诗中以肃杀之景写自身处境,感叹朝臣当权、才高位卑、人生短暂无常,表达归隐的决心,十年后太晚,想立刻归隐。其中“未知我露电,能复几寒暑”用《金刚经》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⑤[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25 页。他同时期的许多题画诗也表现了归隐思想,如《江南春》:“江南虽好不如归,老荠绕墙人得肥。”⑥[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49 页。归隐是佛老思想为中国文人提供的一条独善其身的退路,是他们历经仕途不如意时的共同心态。但与一般文人不同的是,陈与义自进入仕途起,就有浓烈的归隐思想。这可能源于他对当时政治气氛的清醒认识及由此采取的人生态度。儒家的入世思想在陈与义身上一直表现得不如其他文人强烈,佛禅思想的影响随处可见。

陈与义自宣和二年(1120)因丁母忧居汝,在此期间和葛胜仲等崇佛之人来往酬唱、与天宁寺觉心长老结为师友,耳濡目染,更增加了他对佛学的兴趣,并且对以后的生活及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从《闻葛工部写华严经成随喜赋诗》《觉心画山水赋》等中可看出诗人对佛书、佛典的熟悉,征引之繁富,对佛理阐发之幽微,这是陈与义长期潜心于佛学才能达到的结果。

(三)避乱南奔

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北宋灭亡。陈与义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万里逃亡生活,于绍兴元年(1131)到达高宗会稽行在。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一系列雄浑悲壮的避乱诗,记录自己逃亡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有家国之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①[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022 页。充分肯定了其避乱诗的成就。

陈与义此时的作品包含佛禅思想的有十几首,从数量和比重上看都不多。但不能因此说此时陈与义的思想转变了,佛禅在其思想中不再重要,这恰恰反映出佛教对陈与义的影响由浅而深,在其作品中由显而隐的深化过程。况且儒佛思想并非对立,中国佛教至宋代发展到成熟时期,唐代形成的以禅宗为主要代表的佛教各宗派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并呈现出与儒、道两教高度融合的趋势。陈与义的入世思想、家国之忧与佛禅思想并不矛盾。在此期间陈与义给自己居邓州的书斋取名“简斋”,并以此为号,自称“居士”。如《题简斋》:

我窗三尺余,可以阅晦明。北省虽巨丽,无此风竹声。不着散花女,而况使鬼兄。世间多歧路,居士绳床平。未知阮遥集,几屐了平生。领军一屋鞋,千载笑绝缨。槐阴自入户,知我喜新晴。觅句方未了,简斋真虚名。②[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425 页。

这首诗是陈与义自述其志,其中虽有“居士绳床平”这样的佛教用语,可已不见汝州唱和时的佛典堆砌,而是把禅意融入诗中,表现闲适之趣。这类意趣在此时他的山水诗中较为常见,如《十七日夜咏月》等。

(四)南宋高官

到达会稽后,陈与义的仕途逐渐平稳显达,官至参知政事。此时陈与义的创作进入衰退期,八年仅存五十多首作品,且在朝期间极少有作品传世,留存的作品基本都作于离朝期间。这可能跟他专心国事和因政治形势复杂、党争激烈而不敢妄言有关。

陈与义两次以病辞官,都寓居青镇僧舍,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主要是在这期间。此时他身居禅寺,与禅师多有交往,修禅习佛成为他重要的精神寄托。这时的作品已臻于浑成之境,不见佛语释典而处处皆有禅意。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观雪》《西轩》等,就词句而言似很难与佛教联系起来,但却有禅意,因为他对于文字与禅的认识已经深入了一层:并非谈禅的文字才是禅,无禅的文字也可以是禅,或者说,更应该是禅。有无禅意的关键不在于文字,而在于作者、读者是否有一颗禅心。

二 陈与义佛禅作品内容分析

据笔者统计,陈与义的佛禅作品大致有108 首:诗99 首,赋3 篇,词5 首,文1 篇。入仕、丁忧阶段最多,有66 首;避乱南奔时期18 首;南宋高官时期24 首。按诗作内容可分为:佛语释典类,包括佛教用语、佛教典故、佛教义理;游览或寓居寺庙类;交游类,包括与僧人、与崇佛文人。

(一)佛语释典类

陈与义对佛教经典颇为熟悉,他曾说过:“嗟予晚闻道,学看传灯录。”①[宋]陈与义:《次韵谢天宁老见贻》,《陈与义集校笺》,第233 页。“只应未上归田奏,贪诵《楞伽》四卷经。”②[宋]陈与义:《玉堂儤直》,《陈与义集校笺》,第824 页。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佛教用语,征引佛典,阐发佛理。

1.佛教用语

如“三生”,有“结三生之习气”③[宋]陈与义:《觉心画山水赋》,《陈与义集校笺》,第1 页。“含三生之宿酲”④[宋]陈与义:《玉延赋》,《陈与义集校笺》,第6 页。“三生蠹书鱼,万卷今可束”⑤[宋]陈与义:《次韵谢天宁老见贻》,《陈与义集校笺》,第233 页。“再烧结愿香,稍洗三生勤”⑥[宋]陈与义:《早起》,《陈与义集校笺》,第397 页。“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⑦[宋]陈与义:《印老索钝庵诗》,《陈与义集校笺》,第427 页。“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⑧[宋]陈与义:《游道林岳麓》,《陈与义集校笺》,第637 页。……“三生”是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佛家有三生成佛之说,即谓众生因见闻、解行、证入而于三生之中即能圆成佛道。《观普贤经》:“专心修习,三生得见。”⑨[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3 页。

又如“三昧”,有“并入晴窗三昧手,不须辛苦读骚经”⑩[宋]陈与义:《墨戏二首》其一,《陈与义集校笺》,第891 页。“宰官说法聊应会,余事文章亦三昧”⑪[宋]陈与义:《承知府待制诞生之辰辄广善思菩萨故事成古诗一首仰惟经世之外深入佛海而某欲托辞以寄款款适获此事发寤于心似非偶然者独荒陋不足以侈此殊》,《陈与义集校笺》,第946 页。“沦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只园中”⑫[宋]陈与义:《陈叔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陈与义集校笺》,第185 页。……“三昧”来源于梵语音译,意译为“正定”,即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2.佛教典故

陈与义有三首诗佛典运用非常密集。可见简斋对佛书很熟悉,乃长期潜心佛学的结果。

一是《闻葛工部写华严经成随喜赋诗》⑬[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53 页。。“葛工部”,胡注误为葛胜仲,经白敦仁先生考证,乃是胜仲之兄和仲。此诗言佛性如海、佛法无边,并且盛誉葛工部写《华严经》之功德。诗中涉及《景德传灯录》《法华经》《华严经》《高僧传》《圆觉经》《法苑珠林》《长阿含起世经》《观普贤经》《维摩经》《楞严经》等佛籍中的有关典故。二是《陈书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⑭[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85 页。,其中佛教典故出自《观佛三昧经》《观无量寿经》《金光明经》《七佛咒经》《本行经》《宝积经》《弥陀经》《造象经》等。三是:

岁星欲吐芒不开,昴星避次光低佪。麒麟鸑鷟纷夹侍,善怀菩萨当重来。仙公风流今几岁,再托高门瑞当世。买香趁浴惊众聋,要识此僧今我是。金粟后身何足言,释迦亲送非虚传。稽首西来大菩萨,住世小劫须千年。宰官说法聊应会,余事文章亦三昧。世间底物堪寿公,本自金刚无可坏。⑮[宋]陈与义:《承知府待制诞生之辰辄广善思菩萨故事成古诗一首仰惟经世之外深入佛海而某欲托辞以寄款款适获此事发寤于心似非偶然者独荒陋不足以侈此殊》,《陈与义集校笺》,第946 页。此诗是为葛胜仲祝寿的诗,原注载葛洪出生时有僧人称他是善思菩萨降生。陈与义以善思菩萨喻葛胜仲,岁星、昴星虽然都很明亮,可因为善思的降生,显得黯淡无光。末二句祝寿:人间有什么可用来为他祝寿呢?他自己本来就是金刚不坏之身。全诗通过佛典,把葛胜仲仕途的通达、佛性的彻悟、文章的精美、身体的强健都表现出来。其中佛典出自《灵宝法轮经》《法华经普门品》《传灯录》《指月录》《法苑殊林》等。

3.佛教义理

比如“觉”:“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①[宋]陈与义:《玉楼春·青镇僧舍作》,《陈与义集校笺》,第849 页。“觉”字面意思为“觉得”,但是结合陈与义的人生遭遇,或许将其解释为“觉悟”更为恰当。本词作于陈与义晚年寓居青镇僧舍时,他在这种闲适自然的日子里,悟到了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是他一生中得以实现生命意义的状态。陈与义在诗文创作中大量使用“觉”,一方面是受杜诗的影响,但是当“觉”意为“觉悟”时,就应该把它视作一种佛教义理。在佛教中,佛是梵语的音译,意为“觉悟”,佛即为觉悟了的人,禅宗有所谓“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众生”。

(二)游览或寓居寺庙类

陈与义经常游历佛寺禅院,留下了不少的咏叹之作。他多次游览八关寺,有《游八关寺后池上》《再游八关》《初夏游八关寺》《八关僧房遇雨》四首诗,游慧林寺有《游慧林寺以三峡炎蒸定有无为韵得定字是日欲逃暑阁下而守阁童子持不可》,游道林寺、岳麓寺有《游道林岳麓》,游长沙寺有《长沙寺桂花重开》,游龙门石窟周边寺院有《龙门》:“金银佛寺浮佳气,花木禅房接上方。”②[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243 页

他不仅游览寺院,而且经常在寺院借宿,如宿灵峰寺、宿资圣院阁等,到了晚年则有较长一段时期寓居青镇僧舍,并留有诗、词、文描写这一时期的生活。诗有《观雪》:“无住庵前境界新,琼楼玉宇总无尘。”③[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804 页。《西轩》:“平生江海志,岁暮僧庐中。”④[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823 页。《病骨》:“今朝僧阁上,超遥久风立。”⑤[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827 页。《得长春两株植之窗前》:“乡邑已无路,僧庐今是家。”⑥[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831 页。词有《清平乐·木犀》:“无住庵中新事,一枝唤起幽禅。”⑦[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850 页。《南柯子·塔院僧阁》:“背插浮屠千尺、冷烟中。”⑧[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854 页。文有《研铭》:“无住庵,老居士。紫玉池,娱晚岁。不出庵,书诵偈。”⑨[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953 页。

(三)交游类

陈与义与僧人和崇佛文人交游唱和,这些作品中或有佛禅事典,或有禅悟式的理趣。

陈与义作品中记与禅师交往的诗篇共有十四首。他交往的禅师包括汝州天宁寺主僧觉心、天宁寺僧印老、善相僧超然、大圆洪智(智老)。陈与义丁忧汝州期间,与觉心来往酬唱甚密。觉心善画,陈与义有《心老久许作画未果以诗督之》《觉心画山水赋》《以石龟子施觉心长老》《次韵天宁觉老见贻》《次韵谢天宁老见贻》《次韵谢心老以缘事至鲁山》《留别心老》等,后来简斋被贬监陈留酒税,赴陈留前作《将赴陈留寄心老》,可见二人情谊之深。

简斋修习佛典,与禅师谈禅论道。“嗟予晚闻道,学看传灯录”⑩[宋]陈与义:《次韵谢天宁老见贻》,《陈与义集校笺》,第233 页。,他与觉心“晚说汝州禅,饱啖天宁虀”①[宋]陈与义:《留别心老》,《陈与义集校笺》,第252 页。,与印老“戏谈邓州禅”②[宋]陈与义:《印老索印庵诗》,《陈与义集校笺》,第427 页。。陈与义还有实际参禅经历,并非仅仅从书本上学,这不是一般跟从时代风尚喜好佛禅的文人能做到的,带给他更深的体会。“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③[宋]陈与义:《与智老天经夜坐》,《陈与义集校笺》,第803 页。到了晚年,佛禅成了陈与义的安心之法,甚至某种程度上代替了诗歌:“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④[宋]陈与义:《九日示大圆洪智》,《陈与义集校笺》,第798 页。

陈与义居汝期间,与葛胜仲兄弟过从甚密。葛氏二人皆崇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葛胜仲“崇宁三年居父丧,尽阅释氏大藏经,故所著作,往往阐明佛理”⑤[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58 页。。简斋与他们的酬答诗作多用佛典,除上文中提到的三首诗外,《外集》中还有多篇。

三 陈与义佛禅作品的艺术价值

纵观陈与义的一生,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是逐渐深入的,对他作品的影响也是如此。具体表现为早年引用佛语释典,较为浅层;之后禅意化于诗中,由显而隐,由浅而深,即诗即禅。

陈与义早年的佛禅作品主要是与僧人和崇佛文人的唱和,诗中频繁引用佛典。如《闻葛工部写华严经成随喜赋诗》一首诗中就用了“如来性海”“画沙累土”“居尘念不起”“法中龙象人师子”等佛典。又如《陈叔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整首诗几乎全用佛典。这些诗歌机械地搬用佛典禅语,多显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缺少诗意,它们有思想价值,但艺术价值不高。此时陈与义学佛时日尚短,诗作中对佛理的运用尚流于表面和显露,也可能是唱和之作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人自我的表达。

沈德潜曾说:“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纪昀也表示过同样的看法:“诗宜参禅味,不宜做禅语。”⑥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年,第223 页。随着佛禅思想对陈与义的影响逐渐深入,它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也由显而隐,由浅而深。陈与义把禅对世界人生的理解无形地化入诗中,直接以其趣味、精神、意境入诗,而在表面上却根本不写禅语、不用佛典。这体现在他的创作态度和诗作中。

陈与义既主张“寻诗觅句”的渐修,又主张“感悟兴发”的灵感自来。他会在学问和生活中刻意寻找灵感而成诗,如“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⑦[宋]陈与义:《寻诗两绝句》,《陈与义集校笺》,第577 页。“觅句方未了,简斋真虚名”⑧[宋]陈与义:《题简斋》,《陈与义集校笺》,第425 页。“年华不负客,一一入吾诗”⑨[宋]陈与义:《年华》,《陈与义集校笺》,第89 页。“山中尔许树,独自费人诗”⑩[宋]陈与义:《梅花两绝句》,《陈与义集校笺》,第321 页。……当然,陈与义不同于陈师道的“闭门觅句”,他更多是到自然中寻找诗材。陈与义也有灵感自来而成诗的句子,如“物象自堪供客眼,未须觅句户长扃”⑪[宋]陈与义:《寺居》,《陈与义集校笺》,第895 页。“新诗满眼不能裁,乌度云移落酒杯”⑫[宋]陈与义:《对酒》,《陈与义集校笺》,第354 页。“落日留霞知我醉,长风吹月送诗来”①[宋]陈与义:《后三日再赋》,《陈与义集校笺》,第340 页。“城中那有此,触处皆新诗”②[宋]陈与义:《赴陈留二首》其一,《陈与义集校笺》,第344 页。……

这种由渐修的积累而到自然妙悟的过程,写诗和参禅都需要经过,有相通的感受。钱锺书先生曾说:

《大学》曰:“虑而后能得”;《荀子·劝学》篇曰:“真积力久则入。”皆以思力洞澈阻障、破除艰难之谓;论其工夫即是学,言其境地即是修悟。元刘秉忠《藏春集》读遗山诗四首之一云:“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正指锲焉不舍、豁尔顿通之乐。东野、桴亭比之钻石出火,藏春喻为烘日融冰,亥姆霍譬以油云闪电,皆极体物揣称之妙。诗人觅句,如释子参禅;及其有时自来,遂快而忘尽日不得之苦,知其至之忽,而不知其来之渐。藏春之诗,实取杜征南《左传序》“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二语,敷说成章。若夫俯拾即是之妙悟,如《梁书·萧子显传》载《自序》所谓:“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李文饶外集《文章论》附《箴》所谓:“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惝恍而来,不思而至。”与《大学》、《荀子》所言,虽劳逸不同,迟速相悬,而为悟一也。③钱锺书:《谈艺录》,第101 页。

陈与义的诗“亦江西之派而小异”(严羽《沧浪诗话》)④[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052 页。,与这样的创作主张不无关系。刘辰翁对简斋诗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诗无论拙恶,忌矜持”,诗贵“真”。晚唐诗和南宋江湖诗派学问不足;黄庭坚、陈师道则缺少情味;“惟陈简斋以后山体用后山,望之苍然,而光景明丽,肌骨匀称。古称陶公用兵得法外意,以简斋视陈、黄节制,亮无不及;则后山视简斋刻削,尚似矜持未尽去也。此诗之至也”⑤[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第1008 页。。陈与义诗以情味见长,非在卖弄学问,但学问自包含其中,这是其源自江西而突破江西的关键,开南宋诗之先河。这种有情味的、不矜持的诗风的形成,与陈与义注重锻炼也注重灵感妙悟的创作主张有一定关系。

陈与义中后期的许多诗作,就词句而言似很难与佛教联系起来,禅与诗完全地打成一片,作者以一颗禅心来作诗,禅意融入诗中,一片浑成。其实,这恰恰是佛禅思想更深层影响的表现。如下面几首诗: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⑥[宋]陈与义:《中牟道中》其一,《陈与义集校笺》,第254 页。

此诗作于宣和四年(1122)陈与义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入京就职途中,此时他心情愉悦。天将雨未雨,一般的行人想必很紧张,仓皇赶路,诗人想到的却是天上的云彩伴着自己同行,没有丝毫紧张狼狈之态,反而有悠闲从容之感。与苏轼遇雨之后“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随缘自适、无往不乐的闲适从容,颇具佛门风范。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劝。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⑦[宋]陈与义:《放慵》,《陈与义集校笺》,第271 页。

本诗以细腻的笔调描写景物,衬托诗人舒适悠闲的生活,“暖日”“浓春”“醉”等字更显出诗人精神的慵懒。与其苦苦从俗,不如“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显得从容自在,尤其诗人的“焚香”,更显出精神上的沉静。不盲从流俗,保持内心的独立沉静,也是禅修的一种体现。

忆看梅雪缟中庭,转眼桃梢无数青。万事一身双鬓发,竹床欹卧数窗棂。①[宋]陈与义:《春日二首》其二,《陈与义集校笺》,第276 页。

诗人在春日回忆起冬季里的梅雪,如今春又到来,桃树又返青了。季节的更迭,最易引发人的感慨,诗人历经世事,鬓间已有白发。庭园的颜色可因春回而由雪之白变成树之青,人的鬓发却再难返黑。在鲜明的对比下,诗人不仅没有感伤、惆怅,反而能不改其闲适的心境,仍斜卧竹床细数窗棂,内心之宁静无波显然可见。禅宗注重探究心性,使陈与义心灵平静,能从不同的遭际中体味出日常生活的隽永滋味,表现出闲适从容、与世无争、遣情世外的心态。

爱河漂一世,既溺不能止。不如淡生活,吟诗北窗里。肺肝亦何罪,困此毛锥子。不如友曲生,是子差可喜。三杯取径醉,万绪散莫起。奈何刘伶妇,苦语见料理。不如一觉睡,浩然忘彼己。三十六策中,此策信高矣。政使江变酒,誓不涉其涘。尚须学王通,艺黍供祭祀。②[宋]陈与义:《诸公和渊明止酒诗因同赋》,《陈与义集校笺》,第218 页。

陈与义说与其沉溺于人世的欲望,不如淡然吟诗,进而说吟诗不如喝酒、喝酒不如睡觉,达到“忘彼己”的境界。沉溺于爱河,是佛教对世人沉于欲海而不愿脱离的说法,其他诸如吟诗、喝酒、睡眠,都是某种程度的解脱之法。在陈与义看来,吟诗本身就是参禅,而非吟诗外再要参禅。

陈与义的佛学造诣深厚,他在《述怀呈十七家叔》中写道:“儿时学道逃悲欢,只今未免忧饥寒。”③[宋]陈与义:《述怀呈十七家叔》,《陈与义集校笺》,第223 页。其实这不是学道无得,恰恰是真正有得。人们修佛习禅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摆脱痛苦、饥寒,可是真正了悟佛法的人会认为无所谓痛苦、饥寒,世间一切各有其独特滋味,都是功德,都是修行,只要你能安住,不妄自分别,一切本来美好。这才是禅门真髓。

目前学界对陈与义的佛禅诗存在许多误读,普遍认为陈与义早年学佛,经靖康之变后,放弃佛教信仰,转为以儒家入世为主。这样的判断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要原因在于单纯从作品外表和数量看待陈与义作品,着重解读他前期明显运用佛语佛典的作品,而忽略了其中后期就词句而言似很难与佛教联系起来的诗作。从佛学角度说,学佛是一个由“有学”到“无学”的过程,并非谈禅的文字才是禅,无禅的文字也可以是禅,或者说,更应该是禅。这样才真正是活而能圆,即诗即禅。陈与义这些浑成的诗作才是真正得禅学真谛,是“深入”而非“转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