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 倩
内容提要:在文娱产业迅速发展的当下,音乐文化类节目作为引导大众文化审美的重要途径,在“文化自信”的构建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所具备的商业性,该类节目也同样存在着不稳定性。本文结合中国当下音乐产业中传统文化的运用现状,以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分析音乐类节目在“文化自信”中的运用潜能。
随着中国国力的攀升,公民的物质生活、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发展的目光开始聚焦于国民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发展,让每一个公民拥有“文化自信”也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热点词。文化自信的源头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为当代中国增加了知识、制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软实力,更是通过其背后蕴含的“精神追求”构筑起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体系,是民族凝聚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潮中,必须留意三个关键点:第一,传统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发掘和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符合时代背景的文化要素的筛选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基于国力、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止步于“保留”,而应该发掘国家的“文化创造力”;第三,文化自信的建立不只是在国内普及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背景下,融会贯通的发展意识以及多元化视角都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特殊的历史性使其与当代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很大的脱节,因此,单纯依靠教育工作来普及传统文化、构筑文化自信是一种抽象的、难以实现的行为。美国大众传播学者詹姆斯·罗尔曾指出,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亚文化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文化形式,其作为大众文化在社会的精神文明构建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进入了流行音乐产业,从周杰伦和方文山的“中国风”到网络古风音乐人,再到古装剧集OST,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音乐形式。近年来,由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就是传统文化音乐节目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其不仅关注于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还力争通过推出以“诗词”为核心的曲目,以及与流行、民谣、说唱等音乐元素多元化融合的方式,来探索音乐类节目在我国文化自信建设中的潜能。
1.流行歌手、独立音乐人与艺术创作人并存
自2003 年,周杰伦发布首支国风单曲《东风破》以来,“中国风”这个音乐类别概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这类音乐作品通常是利用某些文化典故作为音乐创作动机,并利用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思路(和声撰写、电子音乐元素等)与诗歌化的歌词结合创作。同时,该类作品还擅长利用中国传统乐器和调式进行创作,让音乐具有较为明显的“东方风格”。周杰伦对中国风的运用也激发了不少网络歌手和小众音乐人开始开发“古风歌曲”①古风音乐是21 世纪初诞生于我国的一类新音乐风格,其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以古典韵味的旋律、歌词以及民族化的配器为呈现形式,展现出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美学特性。这一片流行音乐盲区,但由于古风及中国风歌曲艺术风格上的特殊性,其粉丝受众仍然是一个“小众群体”。因此,如何塑造更能为广大受众接受和喜爱的传统文化音乐作品,也成为当下音乐人通过“音乐产品”提升社会文化自信的创作重点。
古风歌曲在广泛传播上的困境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其音乐作品风格的相似性较高且具有极高的“传统风格”,故而不少一直接触欧美流行音乐以及K-pop 音乐的群体往往不能适应其音乐风格,这一点在长期受多元音乐文化熏陶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明显。二是中国风音乐的创作人较多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音乐作品传播的,而当下国内音乐市场,尤其是数字音乐市场的版权保护漏洞较大,同时,较小的粉丝群体和音乐平台也使其作品很难被传播开来,这使得很多独立音乐人难以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创作收益。久而久之,其音乐创作水平和积极性都有所下降。《经典咏流传》在节目的作品征集上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做到了从流行歌手、艺术歌曲演唱家到唱作人的全方面覆盖,其中包括流行歌手谭维维的《墨梅》、王力宏的《三字经》、王铮亮的《一生一阙歌》等,音乐制作人陈伟伦及其作品《书愤》《铁马秋风》等,流量偶像王俊凯的《明日歌》、任嘉伦的《琵琶行》等,以及民谣歌手及乐队赵照的《声律启蒙》、黑撒乐队的《醉长安》等。不同风格的唱作人依据诗词经典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唱,大大丰富了流行音乐中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更切合当下音乐受众的多元化。同时,节目作为平台,更为国风音乐创作人提供了宣传自己的平台。
2.诗词及歌曲意境解析与音乐作品演出
除却国内音乐产业背景的影响和中国风音乐本身的艺术特色带给受众的音乐理解困难外,中国风歌曲歌词创作中大量运用的诗词典故以及文言词汇也是一个令受众“头疼”的问题。歌词作为音乐演唱作品的基础之一,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阐述歌曲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主题。歌词的优劣、理解的难易度很大程度地影响受众对于歌曲的理解和兴趣。《经典咏流传》作为以“推广传统诗词作品”为核心的节目,在歌词中大篇幅地使用诗词及典故是无可避免的。而作为一档音乐节目,其并未止步于“音乐”,而是从嘉宾和节目环节设计两方面入手,在歌曲演唱前后帮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内涵,掌握诗词知识。②高凯、王秀峰:《中国诗词文化的音乐化传播创新策略——以〈经典咏流传〉为例》,《传媒》2018 年第10 期。从嘉宾角度来看,节目中配置负责意境和文化解析的康震教授、负责音乐风格解析的廖昌永和王黎光,以及连接流行音乐市场和传统文化的庾澄庆和曾宝仪。而从节目环节来看,节目包括唱作人的文化体验、创作故事、诗词背景介绍、音乐表演及嘉宾点评五个部分。节目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其不仅为大众普及了传统诗词知识,增加了歌曲的流行度,也提升了音乐节目的文化性。
1.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尝试是开拓诗词文化运用的基础
为适应当下大众对音乐的多元化审美需求,同时呼应“文化自信”中的“融会贯通”要求,节目在保持诗词作为歌词创作的根本的同时,通过对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尝试让节目和音乐曲目以“华夏之骨,覆以流行之皮”,既不忘文化根本,又适应了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使其以更积极的心态去接受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也是新时代开拓诗词文化运用的基础。①吴德胜、梁爽:《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机制和价值取向——以〈经典咏流传〉为例》,《青年记者》2018 年第23 期。
节目中多样化的音乐风格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流行歌手、流量偶像的流行音乐风格,其代表有王俊凯《明日歌》、吉克隽逸《观沧海》、张雪迎《清平调》等。这一类型的歌曲一般在旋律上“东方风情”较少,而偏向于朗朗上口的旋律呈现。同时,该类型作品的演唱者具有较大的粉丝号召力,相对简单的旋律也让粉丝更容易掌握歌曲。第二,艺术歌曲与专业乐团、唱作人的合作,其代表有曹轩宾《别君叹》、天童巨星少儿艺术团及北京育鸿少儿合唱团《新学堂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登鹳雀楼》、杨洪基和王晰《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该类型歌曲主要集中于美声、童声合唱等,且在配器上多以交响乐团和西洋乐器为主,辅以传统乐器,例如《别君叹》就是钢琴伴唱配以古琴。这类歌曲偏于“学院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鉴赏性。第三,民谣曲调与诗词的结合,其代表有赵照《声律启蒙》、梁俊《苔》等。民谣②民谣音乐指的是流传在各地区民间的,具备鲜明的国家或民族文化和艺术色彩的音乐形式,中国民谣音乐具有情意绵长、曲调缠绵、贴近生活的艺术特征,可以大致分为校园民谣和独立民谣两类。作为当下国内青年群体,尤其是有一定文化审美意识的青年人的音乐偏好,已经得到广大音乐平台、音乐节的推崇,并创下了可观的收益。因此,将诗词与民谣结合,既符合其文化特征,也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第四,电子音乐的运用,其代表有王泓翔和徐梦圆《回文诗》、任嘉伦《琵琶行》。电子音乐作为当下欧美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也是数字技术发展的艺术体现,对于这一风格的探索运用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融合的体现。
2.诗词与当代歌曲的融合是拉近大众审美与传统文化的途径
虽然节目已经通过嘉宾的诗词意境解析来帮助受众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但曲目毕竟是一个独立的音乐作品,只将古诗词作为歌词进行创作,对于大众来说还是设置起了一个较高的鉴赏门槛。因此,在《刺勒歌》《定风波》等作品中,词作者用简明易懂的当代流行乐歌词创作技巧,将古诗词用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语句陈述出来,在这一基础上再配合古诗词的选段,其往往更符合大众对歌曲和歌词的审美印象,并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理解,拉近了大众与传统文化间的距离。
3.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是民族文化表达的必要手段
歌词中古诗词的运用、音乐创作中民族调式的运用、配器上对传统乐器的运用,以及唱腔上对民族特色技巧的选择,使流行歌曲本身的“中国风味”浑然一体,成为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必要手段。例如《遥念词》就将京剧念白、戏曲打击乐、二胡、钢琴和交响乐队相互结合,赋予了歌曲层次感。同时,戏曲打击乐与悠长细腻的交响音色,也将原诗《立春日感怀》中诗人为平定战事久居边关、报国之情与思乡之情共存心中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类似的还有《大风歌》对埙、大鼓和琵琶的运用,《短歌行》对笙和编钟的运用,《墨梅》和《和项王歌》对京剧唱腔运用。此外,节目组在对于民族元素和唱腔的运用上也较为出色,例如果敢Duplessy 疯马乐队版的《登鹳雀楼》、腾格尔的《刺勒歌》与蒙古族音乐运用、藏腔唱法呈现的《登楼歌》等。民族元素和唱腔的运用也让大众在了解诗词文化的同时接触到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4.不拘泥于民族调式的运用是诗词文化灵活运用的发展新方向
以往的“中国风”歌曲以及网络古风歌曲的创作,都难免落入民族调式的窠臼,而过度地拘泥于民族调式往往使歌曲的创作和风格存在一定的局限。而《经典咏流传》因在音乐唱作人邀请以及作品风格选择上的多样性,其在作品创作上并没有拘泥于民族调式,而是通过音乐元素和调性的融合使诗词文化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更具灵活性,例如,中西音乐元素等融合而成的《唱游》《牛背上的小孩·回乡偶书》,电音作品《回文诗》《琵琶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登鹳雀楼》,儿童歌曲作品《咏鹅》等。这些作品的创作尝试无疑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国风音乐走上国际音乐舞台。
1.古今呼应——基于影视剧的配乐
进入21 世纪,随着大众文娱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的影视作品题材也愈发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局面。从时装剧、古装剧到科幻题材,影视创作在不断创新题材的同时,也从音效、画面、配乐等多个维度提升创作水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呈现故事内核和人物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越发受到配乐者和观众的重视,好的电影配乐为受众营造出更具有沉浸感的观影体验。此外,音乐作品蕴含的历史性、文化性还有助于创作者为大众直接呈现出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尤其对于古装影视剧题材来说,其呈现的故事往往与大众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此时,将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运用在配乐曲目中,则能较快带领受众进入影片所在的时空中。近年来的一些古装影视剧如《甄嬛传》《琅琊榜》《大明宫词》《绣春刀》《画皮》等作品,其共同点是在剧集配乐中大篇幅地利用传统元素,呈现出较高的制作质感。这些作品的配乐大多会使用传统乐器或是传统调式,歌词上基本运用的是原诗词片段。例如《甄嬛传》插曲《菩萨蛮》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曲词来自晚唐诗词家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其描述的是女子晨起梳妆的慵懒神态,体现的是女子闺怨之情,在创作主题上与剧集相符合。因此,歌词完全保留了原词,而在伴奏方面,作品运用了传统的B 羽调式,配合西方和声编配思路,并通过结合交响乐、竖琴、木鱼等中西方特色性乐器,让曲目兼具古典中国韵味和国际化风格。《画皮2》中的《采薇》则取材于《诗经》的《小雅·采薇》,作品在音乐编写中完全沿用了民族调式,配器上只使用了琵琶这种乐器,凸显出了“小唯”这一角色作为妖的神秘感。而网络小说改编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知否知否》则更为贴近当代大众对“国风音乐”的印象。曲词出自李清照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音乐方面运用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思路,并配以竹笛、箜篌和打击类民族乐器,在配器上与《菩萨蛮》有所相似。流行化的方式拉近了传统诗词与大众的审美距离,成为当下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音乐创作思路。
2.离形得似——诗词意境的改写与现代作曲思路的运用
自上世纪琼瑶剧掀起热潮后,不少流行音乐创作者开始尝试将诗词与现代流行乐创作相结合,其往往会保留诗词意象或是部分诗词选段,并利用白话将诗词情感表述出来。而这类作品在音乐编写上较少带有传统音乐特色,更偏重歌曲在大众中的传唱度,是将影视剧音乐较早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范例。例如歌曲《在水一方》,其词作创意就来源于《诗经·蒹葭》,而口语化的歌词也使歌词能够与流行音乐伴奏相互匹配。李健在《歌手2017》中演唱的版本就是运用了长笛和钢琴作为伴奏,这样“离形得似”的传统文化音乐作品能够与擅长情感渲染的西洋器乐无缝衔接,体现出了更为悠远的画面感。与之相似,王力宏的流行音乐作品《在梅边》也是将《霸王别姬》的艺术内涵转化为R&B、RAP 和流行乐相结合的形式,并融合了昆曲元素,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精神,对青少年群体来说也是更容易理解且较具吸引力的作品。①杨霞:《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研究》,《四川戏剧》2016 年第1 期。
3.流于民间——以网络为平台的业余音乐人创作
除却专业音乐人在影视配乐、流行音乐创作中运用传统文化,当下以5Sing、B 站、网易云音乐等为代表的网络音乐平台中也有着不少专攻“国风”的音乐人,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例如“Winky 诗”的《山鬼》就取材于屈原作品,并以传统调式结合电子音色和传统配器进行编写。这类音乐作品由于其制作团队的小众化或是个人化,往往在音乐创作中缺乏专业、系统的流程,在作品质量上的差距也较大。②孙炜博:《文化批判视野下的网络古风音乐探析》,《文艺争鸣》2017 年第8 期。不过,这类音乐人及作品的广泛出现也体现出了当下国内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专业团队以及对知名歌手和音乐人的号召力
在国家大力号召“文化自信”构建的当下,电视作为能接触到最广大人群的公众媒体平台,在文化弘扬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央视近年来在文化节目的开发和制作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电视人才资源。专业的编导团队、精美的舞台设计以及富有创意的文化节目理念都在吸引着音乐人或歌手参与到央视的文化节目录制中。在《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制作过程中,从诗词作品选择、歌手选择、演出编曲以及文化解析各个环节来看,节目组都具有较高的水准,而这样的高水准背后也一定有着专业的节目制作团队进行支持,这就初步保证了节目的舞台演出效果。而优质的节目团队也会吸引热衷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弘扬的音乐人参与到其中来,例如谭维维、曹轩宾、张杰、王泓翔等嘉宾就多次参与了《经典咏流传》的录制,在创作和演唱中将传统文化与秦腔、艺术歌曲、流行歌曲、京剧等元素相互融合。同时,这一批音乐人以及流量艺人的参与也为节目组带来了潜在的受众,尤其是热衷追星的青少年群体,这也是进一步扩大国风音乐这一小众音乐流派公众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2.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基础与对受众审美的把握
到目前为止,央视推出的传统文化节目已为数不少,例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这些节目从历史、文学等不同的角度将传统文化带入了大众生活。作为一档将“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的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理念是“让流传走向流行”。当下的时代已经不同于以往,面对时代的改变与文化语境以及价值观的变化,要让经典“火起来”就必须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③吴德胜、梁爽:《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机制和价值取向——以〈经典咏流传〉为例》,《青年记者》2018 年第23 期。制片人田梅曾表示,《经典咏流传》是将经典转化为年轻人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在其他文化传承类节目的实践基础之上,央视针对青年人的文化消费和审美特点策划了该节目。首先,当下受众对于音乐的审美热点主要集中在民谣和流行两类上,同时,对于传统音乐来说,他们更能接受中西融合的音乐形式。针对此,节目在歌曲编曲上也尽量地遵循这一审美趋势。其次,鉴于现今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年轻受众大多偏向使用网络流媒体,例如视频平台或数字音乐APP,节目组还将音乐作品投放至QQ 音乐上,并达到了上千万的播放量。这使得文化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节目中,受众还可以利用音乐平台在闲暇时间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1.流行音乐创作风格的多元化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娱乐产业中的一环,体现的是民众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的文化特征,故而每一个地区的流行音乐产业所具备的风格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其会体现在编曲风格、词作、唱腔等各个环节。例如,欧美作为流行音乐产业的起源地和集大成者,音乐表现为集合流行、乡村、摇滚、蓝调、电子等的多元化创作风格,在制作上较为重视音乐人的个性表达;而韩国作为亚洲偶像和影视产业的先行者,其流行音乐创作大多是偶像团体曲目(舞曲)和影视原声两类,在编曲风格上具有着多层次、重听感的特点;日本以动画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在音乐创作上以“轻音乐”①轻音乐是诞生于20 世纪30 年代的音乐风格,其与古典音乐繁复庄严的音乐织体相反,以小巧轻盈的音乐创作思维给予受众直白明了的音乐情感体验,兼具情感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特征。见长,且在歌曲中善用“和风”的民族元素,具有极浓厚的本国特色。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产业起步较晚,受众接触最多的是来自境外的音乐作品,又加之音乐版权的保护等问题,国内的流行音乐创作水平一直不容乐观。近年来因应古装影视作品的兴起以及网络平台上追捧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数量攀升,诗词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无疑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曲调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民族调式、戏曲元素加上歌词对于诗词作品的意境诠释,使得受众在“听歌”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往艰涩难懂的传统器乐或诗词经典,通过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让受众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更能丰富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帮助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形成“民族特色”,从而在文娱生活中帮助受众建立文化自信。
2.传统诗词提升了流行乐的艺术性
中国诗词文化是经过悠久历史沉淀的艺术瑰宝,其在最初就与“歌唱”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诗经》、汉乐府为民歌集,而“词”这一形式则是通过词牌名对应曲调进行演唱的。因此,在将流行音乐与之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民族调式或是结合流行音乐创作思路去审视民族文化,更要用传统音韵来提升流行乐的“艺术性”,让音韵呈现的音乐性为流行乐创作提供歌词与旋律走向上的新思路。对于诗词音韵的运用往往可以更自然地将民族调式与流行音乐元素贴合起来。诗词音韵的平仄、押韵和长短句,也可以与说唱、民谣等节奏性较强的流行音乐形式进行结合。《经典咏流传》中赵照的民谣作品《声韵启蒙》、梁俊的《苔》、说唱作品《琵琶行》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是对其背后蕴含的民族价值观和精神传统的体悟与继承,这也是在当代语境下将文化自信深化为社会文化提升、社会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诗词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作者对时代、家国和风骨的歌颂。因此,诗词音乐作品要做的就是筛选出符合当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元素,并通过音乐及歌词将其表现出来。优秀的诗词音乐作品不仅是可供娱乐的文化产品,更是包含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带给大众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文化引领者”。诗词音乐节目作为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其往往可以通过更具象、更亲民的形式向大众普及诗词音乐背后的文化精神,例如《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苔》的精神主题是即使生来弱小也不妨展现自我的色彩,而节目组针对这一作品邀请了创作者支教教师——梁俊和山区小学的学生作为表演嘉宾,以“故事”引导受众思考。这样的节目形式让“精神”更具象、更易于体会。
1.“反文化性”
“反文化现象”(Counterculture)①反文化现象是20 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等基于美国大众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提出的,其主要具有三种形态:第一是受商业发展影响而使得文化产品的文化性减弱,商品性增加;第二是“反主流文化”及青少年群体反叛社会的艺术形态;第三是“娱乐至死”,即大众文化以娱乐休闲为主题目标,丧失文化功能的现象。是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以及部分英美学者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导向性、商品性的批判提出的。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是具有“文化象征”的产品,与艺术产品不同,其更关注受众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于当代工业带来的生产技术便捷性的。因此,文化产业的产品非常容易因为批量生产以及对受众需求的考量而具有严重的同质性,这一同质性会造成文化产品文化价值的流失,也会固化受众的审美思维。这就是文化产业无法避免的“反文化性”。音乐节目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环,其输出的音乐作品也是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一类,尤其是流行音乐这类服务于大众的文化产品,其往往兼具“文化性”和“反文化性”。虽然《经典咏流传》在节目设计、作品呈现上都做得较全面,但其还是会无法避免地受到商业、作品号召力的影响。考虑到节目的流行性与娱乐性,节目组往往会邀请流量歌手、偶像歌手以借助其对粉丝的号召力来提升节目和作品的影响力。而这类歌手囿于音乐创作和表演水平的限制,其呈现的诗词音乐作品往往娱乐性高于艺术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节目音乐文化性下降,出现反文化现象。
2.保持民族文化思想的真实性是节目发展所必需的
反文化性是当下中国文娱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反文化性对于文化作品来说最大的危害就是对文化真实性的破坏。要避免这一问题,中国的音乐文化节目就不能过多地被市场和受众审美偏好影响,而应该将“保持和展现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真实性”作为节目设计的必要前提。反文化性在音乐文化节目中的出现多是由于节目组为了提升节目以及音乐作品的影响力,邀请流量明星例如演员、偶像等在节目中作为嘉宾或是演唱者而产生的。音乐文化节目的制作宗旨是提升音乐文化在大众文娱生活中的影响力,因此,其对于参演嘉宾的文化底蕴素养、舞台呈现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②牛玉冰:《新时期电视音乐节目的功能与价值》,《新闻战线》2015 年第8 期。而为了能让流量明星参演的作品达到演出标准,不少节目都会依据其自身能力基础以及其粉丝群体的喜好对歌曲甚至是其背后的文化象征进行一定的“改造”,这样做很有可能会误导受众,使其掌握错误的文化信息。因此,为了保证节目传达的文化思想的真实性,节目组需要转换节目的设计思路,思考通过节目形式的改变来提升大众的兴趣。例如,可以引进热门影视作品中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音乐作品,将明星的吸引力转化为影视文化现象的吸引力。此外,音乐文化节目还应该借鉴《经典咏流传》中邀请嘉宾讲故事或深挖音乐背景的节目创意,用更具有代入感的方式帮助受众理解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精神,以此来构建文化自信。
当下,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产业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频率正在与日俱增。从影视作品配乐、网络原创歌曲到“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传统文化正在以歌词、调式、配器等多种方式出现在大众的文娱生活中,并逐渐在中国音乐产业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国风潮”。音乐类节目本身凭借制作团队专业、舞台及演出设计精良、受众面广的优势,对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音乐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这些音乐制作人和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小众音乐作品进入大众音乐娱乐平台。在这样的运用热潮下,音乐类节目作为面向大众的文化宣传平台,更应当扮演好自身在受众文化审美引导中的角色。为更好地克服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间的断层问题,音乐类节目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研究受众的审美偏好,以多元化的眼光看待当代流行乐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创作;第二,通过节目平台对歌曲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结合实例帮助受众体会传统文化背景及其在当代生活中体现出的精神内涵,做到“文化创新”;第三,仔细权衡音乐文化发展与商业运作间的比重,确保音乐精神内涵的准确性,避免对受众的文化误导。基于以上三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我国电视音乐类节目才能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民族性音乐文化体系的建立,从而发挥其在文化自信中的潜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