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续集电影的“逻辑成因”与“经验复刻”——以《前任攻略》系列为例

时间:2024-05-04

任晟姝 林疆豫

从《前任攻略》(2014)到《前任2:备胎反击战》(2015)、《前任3:再见前任》(2017)、《前任4:英年早婚》(2023),“前任系列”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最具代表性的爱情类型系列电影,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历练,仍旧热度不减。从2017年系列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以19.41 亿票房“一鸣惊人”勇夺内地影史“元旦档”爱情类型影片票房冠军(1),到2023年国庆档开启前,《前任4:英年早婚》居“观影期待榜”第一,《前任攻略》系列电影在延续以往类型风格与叙事逻辑的同时,始终深度结合社会婚恋“舆情”变化,聚焦现实生活情感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实现内容上“可破圈”的创作迭代以及令观众“可共情”的“观影粘性”。与此同时,近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路径也不断变迁,尤其是“短视频”时代的巨大浪潮,对电影营销宣发思路产生颠覆性影响,“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早在2017年《前任3:再见前任》宣发就曾经引领创造了借助短视频营销助力影片“认知破圈”“受众下沉”的奇迹,而六年之后,面对全新的电影产业环境,《前任攻略》系列也依旧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在众多类型影片之中,寻找爱情类型电影的全新“出路”;另一方面,打破《前任攻略》系列“刻板印象”,寻找更适合当下主力观影群体的宣发策略,从而延续品牌吸引力。本文将主要从“逻辑成因”与“经验复刻”两个角度,分析续集电影《前任攻略》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独特的爱情类型电影“IP”,可以不断延续热度的内在成因。

一、逻辑成因:资本、剧作与观众心理接受机制的“互洽”

2017年,整体投资体量在8000 万左右的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最终“一本万利”,斩获超过19 亿的票房成绩[1],一跃成为中国爱情类型电影的票房“天花板”,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中无法略过的经典案例,其中的营销思路、宣发策略已经被“津津乐道”。而纵观 《前任攻略》系列作品,其中每一部的制作和宣发都是极为自觉主动地迎合、适应电影商业运作规律的产物,面对中国电影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现象级作品背后的逻辑成因尤为值得细细把握与理论研究。《前任攻略》系列影片具备现象级电影的一系列核心要素,一方面,喜剧类型与爱情题材的影片在电影市场的热度一直相对稳定,因而,该系列电影整体迎合受众观影习惯,并适时选择电影档期,分别于春节档、元旦档、国庆档三个重要档期上映,利用低成本优势,增加重要档期电影宣发预算;另一方面,电影将社会热点与现实爱情困境巧妙糅合于影片之中,很大程度上唤起主力观众,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共鸣,“收割”了一大批具有强烈观影消费意愿的年轻观众。

(一)资本逻辑:低成本高收益

不同于《流浪地球》《长津湖》《封神》等主打大场面、奇观化、高投资的“重工业”电影,《前任攻略》无疑算是类型电影市场中的“轻体量”电影,也是小成本、高收益的典型代表。可见,中国电影产业正在朝主流商业电影开发模式转型,而《前任攻略》轻体量的系列商业电影创作理念,更适应当下资本运作逻辑,走出一条独属中国电影产业的特色营销之路。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的持续变化,电影制作和宣发成本不断增加,电影类型和品牌竞争日益加剧,电影公司和制片相关环节都更加注重市场定位和宣传营销的“精准度”和“粘性力”。《前任攻略》系列以“系列化”“品牌化”作为核心价值,系列化的电影操作与品牌化的IP 打造为电影不断注入全新 “话术”,重视对于现象级IP 口碑的维护把控、乘胜出击,培育起一批稳定受众,维持观众观影黏性,助力后续作品在多维度上“推陈出新”,在充满争议的媒介景观中追求市场效益与内容供给结构之间的平衡,找到以市场为中心的创作出路。

该系列电影可以成长为本土爱情类型电影的相对成熟品牌,其背后的资本逻辑成因也具备“内部动因”和“外部诱因”两层因素。影片内部动因在于,一方面,爱情题材电影大多数成本较低,电影拍摄多取于现实场景,而非制作“鸿篇巨制”大场面,对于特效要求也普遍不高,因而,制片方可以从场面和特效等环节有效控制制作成本;另一方面,电影遵循商业利益最大化和消费剩余最小化的制作原则,根据影片体量相应投入制作成本,总而言之,系列电影可以有效实现对于制作成本的把控,助力后续作品在已有基础上不断迭代,获取最大程度的商业收益。影片外部诱因一方面在于,《前任攻略》系列电影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列内容,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持续深耕并不断拓展内涵的系列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养成系”价值,故事中的人物和观众彼此“陪伴成长”,且可以不断将观看习惯潜移默化地嵌入到电影消费人群之中,助推影片自主传播与后续电影的下沉扩散;另一方面在于,“爱情+喜剧”的电影类型融合,观影门槛较低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治愈观众外部压力。情感话题也更易于接近受众内心、触发“共情”,影片中对当下青年感情世界里的真实生活经历进行了抽取与提炼,都市生活的个体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孤独的困境,对婚恋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引起社会共鸣,用共同话题切中青年观影市场的热点与痛点,可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与此同时,影片很大程度上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画像”,关注三四线城市受众,留存该系列习惯性观影人群。

电影中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是相互制约又相互反哺的。影片用颇具现实质感的情感关系巧妙建构与受众之间的链接,试图带领受众寻找积极、正面的两性良性关系。剧情设计最大程度与目标受众群体的艺术审美相迎合,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票房收入,完成从电影剧本酝酿到产出物料再到流量变现的产业链全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资本逻辑下的逐利性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样令人担忧,电影中的消费符号也是一种带有噱头和典型“消费主义”意味的符号,颇具格调的餐厅、高档豪华的办公环境以及鳞次栉比的城市景观,兜售着“悬浮”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该系列电影虽然在各大平台评价“开分”普遍不高,出现高票房、低口碑的“倒挂”现象,也警示系列电影片方需在迭代更新的同时,要提高剧作水准,在意系列影片的具体口碑,摒弃浮躁心态,避免一味为了流量、蹭热点而过度“段子化”,创作始终要回归电影本体,符合基本逻辑规律,方能使系列电影常拍常新,经久不衰。

(二)剧作逻辑:基本范式延续

艺术创作与社会议题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互动要素,电影创作更是作为现实社会焦点表达的集中窗口,实时反映着诸多社会话题的讨论和进阶。观众的观影习惯在近几年的电影消费中不断被“引导”,对于剧作的要求与价值内涵不断增高。历经近十年,《前任攻略》系列电影在坚持中不断改变、另辟蹊径,由青春爱情题材转向至主力观众更为“焦虑”和关注的婚恋话题,不同于相对同质化产出的青春校园题材爱情类型电影,婚恋题材更加迎合当下电影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女性群体。每部电影都围绕“热点性”与观众的“易变性”架构故事,用敏锐的“话题”嗅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从《前任攻略》系列电影名称中的“备胎”“早婚”等社会话题热点、电影中“至尊宝”“情感坦白局”“结婚冷静期”等搞怪喜剧套路,再到对前序电影桥段的出圈话题延续使用,赚足观众关注度,进而铺设电影市场营销路径,赚取更多商业关注度。

爱情类型剧作中既有温馨浪漫的感人情节,又有遗憾无奈的现实因素,与以往巧合化堆砌的俗套爱情故事不同,《前任攻略》系列电影从受众接受角度出发,紧贴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围绕爱情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现实问题,通过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还原都市爱情内核,进行实际问题的呈现与探讨。从恋爱到婚姻,影片具有强烈现实指向,剖析都市男女情感根源问题。从《前任3:再见前任》中的“酒吧狂欢”“泳池派对”等吸睛场面再到《前任4:英年早婚》的“钓鱼谈心”,剧中人物也同时在影像时空内 “自我成长”。在角色塑造方面,将个体人物思想的成长内化于电影情节之中,达到个体与整体的双向契合。男女主人公皆自带话题性和超级IP 特质,主角韩庚所饰演的孟云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焦点人物,郑恺所饰演的余飞则是一位搞怪爱玩的青年形象。两种形象不再是以往电影中的“悬浮”形象,在剧作中各司其职,投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念,观影者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人物,电影对爱情题材进行全新演绎和升华,更加落地与真实。女性形象则以群像方式进行呈现,涵盖不同性格、职业以及年龄,充分表现女性的主体性以及多样性,不同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冲撞与磨合中推进剧情向前发展。许多观众都能从电影中寻找到共鸣点,在观影中重新思考“自我”与“他人”的情感关系。

(三)心理逻辑:观影惯性驱动

电影院的社交属性让电影故事与观众彼此建立起共同需要的“情感”关系,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与情感慰藉,电影消费行为也同时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目前,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观众的“大档期”观影习惯已经基本养成,而政策的扶持也推动了重点档期内优质电影供给量的大幅增长,同时给予了观影者更多的选择权利,但受众在众多可选择影片中选择观看影片的意愿仍然是可以通过宣发与营销改变或变化的。与此同时,电影宣发对关键市场驱动因素的把握能力与时俱进,通过对目标受众进行人物画像,《前任攻略》系列电影作为爱情喜剧类型电影,对于下沉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影片宣发着重关注三四线城市女性观影群体,在流量范围内精准投送剪辑片段,通过流量引流至影院,驱动受众观影,满足他们假期观影的“娱乐消费”需求。

“关键创意”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助燃剂”,对于系列电影更是如此。创意围绕着电影创作的始终,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的电影篇幅中“留白”,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前沿热点,以通俗方式革新电影呈现方式,在热点话题中创新表达方式,生产出更为多样化、更具新鲜感的内容,为观影者提供更新的讨论空间。受众的需求都是动态的,而电影创作又天生带有周期性,如何跟上社会热点,把握观影群体观影心理逻辑,始终与观众同行则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随着制作方对于影片口碑的积淀以及对于IP 的维护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作为国产爱情系列电影较为成功的IP,制片方竭力满足观众连贯性的观影诉求。《前任攻略》系列每部既有“老朋友”常驻,又有“新角色”加入,电影主创团队始终采用同班人马,四部电影皆由田羽生导演执导,由韩庚、郑恺主演,确保了影片主创的一致性与影片艺术风格的一贯性。但与此同时,每部续集电影都有全新角色加入,为续集电影持续制造足够的差异感与新奇感。四部电影始终维系与观众的“共同记忆”,从表面上看,每部电影都能单独成篇,但事实上,每部都有叙事上的创新。前三部电影快速量产,持续在电影市场停驻,实现IP 价值最大化。第四部与第三部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插入关键情节、重要场景等碎片化回忆,引导观众自然回忆以往电影桥段,激发观众对续集电影的“认同感”。四部电影存在既是整体又脱离整体的辩证关系,既是上一部的拓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观众对前序剧作的记忆,每部电影能够上下联动,与之前的系列电影产生“互文”关系,又有单独可观的内容,对于未看过该系列电影的受众不设门槛,避免单独观看造成理解上的差异。

二、经验复刻:类型机制与市场生态的“共谋”

电影作为工业化、可复制的消费产品,其行业发展进度是电影市场与电影消费者之间耦合互动产生的结果。在电影市场消费语境下,电影市场经济属性不断强化,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电影宣发开始向争夺“注意力”资源方向进军,以便快速积累庞大的受众注意力,争夺“大档期”的电影市场财富流向。与此同时,技术发展所带来信息的丰富性,导致了观众注意力的“紧俏”,在一个“弹窗”即可瞬间吸引用户停留与浏览页面的背景下,获取用户的注意力、持续“吸睛”并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电影宣发市场的主要目标。不同于好莱坞英雄大片的多方位产业链的IP 衍生模式,《前任攻略》系列电影制片方独树一帜,在电影音乐上着重发力,通过《体面》《说散就散》《前任》等歌曲重复翻唱与观众进行互动,在上映前期及上映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宣发的重要阵地,大量投放短视频物料,从口碑传播到流量传播,赢得足够的“注意力”。《前任攻略》系列电影运用“类型化”思维,将“信息流”作为纽带,捕捉消费者稍纵即逝的注意力,获得不俗票房,为今后系列电影的创作与宣发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经验之路。

(一)类型经验:“喜剧+爱情”双线联动

面对无可回避的现实压力,人们对娱乐解压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大,现代社会需要轻松、幽默、无压力的“快消费娱乐”来缓解压力。随着受众接受渠道愈加广泛,选片机制不断更新,资方开始探寻更多元化的创作题材,可供创作的现实参照性母本被深度挖掘。喜剧电影叙事更加注重于观众的观影体验,具备与多种题材混搭的可能性,而观影门槛较低的爱情喜剧类型电影作为电影市场的“畅销品”,成为各大档期的热门选择。《前任攻略》系列四部影片均采用“喜剧+爱情”双线联动,具备清晰的商业布局和定位,电影穿插喜剧情节于爱情叙事之中,熟练运用喜剧表达手法借助类型电影的创作策略包装其情感价值内核。影片中大多数桥段可以勾起受众不同的情感回忆与联想,利用每个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情感经历,寻找情绪爆发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给予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启示”。

都市爱情电影与校园爱情电影不同,《前任攻略》系列聚焦于人物走出校园之后曲折坎坷情感的经历,掺杂更多社会与现实因素。复盘四部电影的爱情故事,不难发现,影片中反映的爱情问题大多围绕着现代爱情生活的困境,贩卖“奇观化”情感经历与“速食”爱情的表现与讨论,用大量充满真实感的无厘头喜剧段子进行拼贴,影片中的“金句”与“段子”也成为网络讨论热点。四部电影都是具有可“出圈”的讨论性议题以及无接受门槛的题材,聚焦现实生活的焦虑与“乌托邦”似的爱情生活的向往,虽然满足浅层消费与快餐式文化的消费需求,但是也不断暴露出缺乏真实情感精神内核的弊端,即仅能在短时间内击中受众内心,满足观影者情绪需求与情感需求的浅层诉求,与观众达成一定程度的“情感催眠”,缺乏长线的情感运营引力和机制。

(二)市场经验:“注意力吸金”能力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热点流量与资本投入高度绑定。注意力经济的出现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注意力经济的兴起,特别是螺旋式上升的注意力短缺,多样的弹出式信息通过各种设备与其他入侵性技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2]153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电影制作方需更加注重观影人群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对于自身电影市场的精准定位和创意营销来吸引潜在观影者的注意力。同时,受众也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被不必要的信息和干扰所占据,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在注意力争夺的过程中,热点话题已经成为“流量密码”。从短视频的“被动旁观者”到影院观影的“主动参与者”,对故事的痴迷以及对情节发展的好奇驱使受众走进电影院观看全片。

从众的背后是庞大的消费市场,以注意力为导向的电影宣发模式更能适应当下受众追寻热点的心理,媒体平台为观众提供了多种途径了解与交流电影,有效提前预热影片并维持影片热度,为观众提供实时交流、分享感悟的再创作平台,最大限度调动个体情绪,实时引流观影。同时,电影首映场及点映场汇聚主创团队及明星大咖,利用迷影推动电影的宣发。导演田羽生在采访中提到,影片制作期间,团队就已经提前预设出后期的营销热点。制片方用低成本剪辑视频的推广与营销手段,将注意力及时转化为流量与数据,形成电影消费者需求与电影市场的良性互动,将热点话题“离婚冷静期”所对应的“结婚冷静期”以及受年轻人喜欢的“塔罗牌”“复古相机”“夜生活”等融入其中,利用独特的记忆点加强传播发酵能力,由观影主题的青年人到全民热论,实现观影人群“裂变式”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前任3:再见前任》上映之际正值短视频营销刚刚兴起阶段,通过《说散就散》《体面》两首“分手”神曲的泪点营销,巧用颇具网感的自媒体套路进行音乐宣发造势,并在宣发期间利用各大视频及网络互动平台充斥相关物料,形成即时或延时的互动关系,始终维持高热度。音乐所拥有的力量不只存在于旋律之中,也存在于歌词之中,影片插曲歌词“因为成长,我们忽而间说散就散”“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结尾”被多次“二创”传播,一度登上热门话题榜,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为电影宣发增效,票房远超预期。总之,注意力经济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的观影习惯与审美接受也在不断革新。注意力经济的出现催生了新的电影观影体验,如VR 电影、互动电影等多种电影形式,也有汽车影院、酒吧影院、咖啡馆影院等多种观影空间。这些新型电影形式与空间更加注重观众的注意力和参与感,突破想象限制,用奇观化与创意性的方式“吸睛”,也正是日后注意力经济影响下电影市场发展的重点所在。

随着商业进程多维度重塑电影市场,电影生产的工业化与快餐化的特征不断强化,“现象级”电影的质量以及艺术性已经不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电影市场的资本重组让电影本体格局呈现出了全新的艺术形态。虽然《前任攻略》系列影片票房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是以娱乐大众为特征的消费文化不断占领文化消费中心,“唯流量论”所造成的“娱乐病态”值得深思。一味追求商业效益,疏于内容创新,“流量”终究也会消失。评论界大多对该系列影片持有批判态度,观众也对影片褒贬不一,但其对于电影产业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容否定。在后续创作中,要时刻关注电影产业发展动态,避免娱乐化电影过度简化的剧情,给受众造成的“思维惰性”,加强电影中深层次的意义输入,对抗浅表化认知,对不同题材与内容开疆拓土。

三、结语

整体而言,《前任4:英年早婚》的票房尽管未能延续奇迹,但因其和社会主流婚恋话题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同步律动,作为续集电影还是兑现了应有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中,票房表现尤为突出。然而作为续集电影系列,《前任攻略》系列也必须要面对“自救”问题,系列电影已经走过了十年,观众在成长,电影中IP 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对观众的吸睛能力也应该相应成长,才能保持其足够生命力,积累中国本土续集电影值得不断“复刻”的类型创作“经验”。

注释:

(1)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https://piaofang.maoyan.com/i/imovie/344929/box?barTheme=401D1D。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