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闽南古厝福文化的多重内涵与多维传承——以晋江市为例

时间:2024-05-04

骆锦恋 张卫军 王雅露

***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里指出:“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34古厝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古厝福文化的探究和传承,有利于推动传统建筑保护、地域文化认同、城市形象塑造、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等。闽南古厝福文化作为独特而丰富的福文化形态,承载闽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脉络。晋江“皇宫起”样式的大厝、蚝壳厝、石构厝、番仔楼等历史悠久,保护规划成熟,可作为闽南古厝的代表。“晋江传统古民居建筑多承袭中原传统,又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具备区域性与多样性的特色。”[3]89以晋江为例子聚焦古厝福文化,既能深挖福文化内涵,又能促进对福文化创新性转化进行思考,为县域打造福文化发展体系提供借鉴。

一、闽南古厝福文化的四重内涵

闽南古厝从建造到装饰,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沉淀了多重福文化内涵,包括福艺、福文、福事、福饰。各种福文化图形、意象,从古厝流传开的民俗和民间故事,还有华侨文化等,以各种形式从宅院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展现福文化在研学方面的多种可能,呈现福文化动态发展的各种可能,体现福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

(一)福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福文化交融

在福建,人们常将所居住的房屋作为福祉的象征,闽南古厝的建造融入闽南人求福、纳福、惜福、祝福的思想。“闽南四句”是人们在建房时常说的吉祥语:“一开地基,千年富贵;二开地基,百年兴旺;三开地基,人丁兴旺千万年;代代科甲名显扬,流芳千古人赞赏。”古时,建屋吊椽时,人们会念“右边缠出凤朝阳,梁头缠出为丞相”,这些都反映了当地人对人杰地灵的向往。闽南古厝建造注重细节,也逐渐形成有代表性的技艺。晋江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闽南红砖传统烧制技艺、雕刻工艺、潘山庙宇木雕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晋江古厝群,一眼看过去的红,大多是红砖带来的视觉效应。“红砖古厝是福建四大民居之一……表现出一种守序与合群的自觉,力求从‘天人’与‘人际’关系的双向‘合一’中获得福报。”[5]80据载,泉州建窑烧制红砖始于宋朝,至今有900 多年的历史。闽南红砖传统烧制技艺系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六批扩展),以“中国陶瓷重镇”晋江磁灶的传承谱系为主,品类包括福兴砖、火佃砖、泰兴砖、中兴砖、釉甓砖、釉面砖等,兼顾美观与实用,寓意康宁。磁灶窑琼红砖如今多用于古建筑修缮等,如晋江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区(以下简称“五店市”)、南安蔡氏古民居、泉州涂门街等。

晋江古厝最典型的“皇宫起”大厝,其格局安排上讲究纳福,基本格局为“几间张几落大厝”,以厅堂为核心,以天井、廊道等组成院落,其中三间张、五间张两落大厝最普遍。不管是第一进的“下落”“塌寿”,还是第二进、第三进中“顶落”“榉头”“深井”“石埕”“后落”的设计,布局形式上都讲究中轴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晋江“皇宫起”大厝“外观严整有序且主次分明,古雅堂皇又生动和谐”[4]2。人们希望居家康宁,避祸求福,也会布设石敢当、风狮爷、烘炉等造型丰富的吉祥物。

(二)福文:家风家训滋养福文化基因

晋江馆舍祠宇、寺庙宫观、水利桥道保留了许多碑刻,这些碑刻“像一面镜子,反映晋江先民生产、生活的轨迹,不同程度地展示古代晋江的文明”[6]364。例如,晋江五店市蔡潘生宅、庄铭选宅、希申祖宅、柳清新宅、朝北大厝、李秀丽宅等。这些住宅中大量的诗文,延续着闽南家风家训,也是古厝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永和镇编印的《初心印记—永和石刻拓本拾粹》一书展示了该镇许多与“福”有关的对联,如“平安即是家门福,孝友可为子弟箴”“松柏栋梁欢喜坚固,麟凤堂室福禄光明”“造家庭福,抱世界观”等等。五店市也有许多寓意“五福”的对联,如希申祖宅“高门英贤满甲第,泽润富贵盈世家”体现富贵之福;庄铭选宅“石鼓钟灵声施赫赫,丁山拱照瓜迭绵绵”展现寿、丁之愿;布政衙巷8 号“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包含修德之愿;涴然别墅“兄弟和睦其中最乐,子孙好贤此外何求”包含康宁之福。

晋江古厝看埕堵、斗方等多诗文,其中大多出自《训子文》《训蒙诗》《格言联璧》《修身宝璧》《大学》等,皆是古代家风家训的经典名言。如,五店市李秀丽宅“明镜正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蔡氏家庙则刻有“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蕴含晋江人对传统家风家训的重视,也是祈福的一种方式。

晋江番仔楼的福文,一方面融入西方文化对“福音”的理解,另一方面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中西合璧。例如五店市、万达商圈附近的庄材赐宅、庄清水宅等,两座番仔楼中许多对联包含华侨对福的理解与期盼。庄材赐宅二楼大门对联“材华瞻世当知敛,赐福自天宜善承”,以主人名字冠头,嵌入福字,又集有才、谦逊、善意等福愿;“紫帽清源双济美,罗裳奎璧雨呈祥”写出福地山水之美;“读养生篇保身康健”直接写出对养生的重视;“材为贸易所资公平自慎,赐此宗祠之地支脉永绵”包含富贵之求。

(三)福事:传统民俗凝聚民心福愿

闽南古厝除了是人们居住生活之所,还是作为约束家族教化、实行社会公义的地方,有着文化集中与文化行政中心的作用,因此延续着众多古老的祈福习俗。如岁时节庆的民俗。古人讲究福蕴华堂,通过“嗦啰嗹”等民俗引福归堂。清乾隆版《泉州府志·风俗志》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美酒。”[7]492如今这一民俗晋江安海镇还完整地保留下来。按照风俗,哪家放鞭炮,采莲者就入户入室大喊“采莲赐平安”等祝福语,并送上白莲以驱邪避灾。还有晋江青阳流传的跳火群习俗,也是祈福的民俗,“跳过东,钱银吃(勿会)空,跳过西,钱银归厝内”等吉祥语,表示燎去一年晦气,将旺气带到家中。

再如祭祀的民俗。被称为闽南民间信仰“大观园”的五店市有石鼓庙、青龙宫、蔡氏家庙、庄氏家庙等十余处古厝,既供奉着观音菩萨、土地公、城隍爷城隍夫人等,也有虎师爷、顺正王、陈金李夫人、二夫人妈等地方保护神。至今,人们仍然会到这些祠、庙祈求庇佑和福荫。

因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晋江拥有一系列远洋临行祈福习俗,这些在侨乡梧林传统村落得到很好的呈现。例如“送顺风”的礼节,华侨临行前,家人亲友就将寓意甜蜜圆满的糖水鸡蛋、寓意发财致富的豆腐放置于家中的水缸盖上,还会送上祈愿一帆风顺、平安到达的家乡土特产,希望远洋的人与所投靠亲友有缘分。

除了民俗,古厝还流传一系列名人福事,蕴含深厚的人文内涵与价值追求。如“德福报应”的故事,晋江民间有“富不过李五,善不过李五”的俗谚。“吕宋钱,唐山福”,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五层厝的主人蔡德鑨、朝东楼的主人蔡咸斜、侨批馆的主人蔡顺意等,都在菲律宾商界颇负盛名,致富后不仅返乡兴建宅地致荫亲属,更是在国难当头时刻,将建厝建业的款项用于救国救民。

(四)福饰:多种表现形式造福传福

福文化在闽南古厝装饰中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既有直观的“福”字,也有运用各类建筑材料制作的“福”字纹样,这些“福”字纹样被巧妙地嵌入建筑构件中,与建筑融为一体,另外还有通过谐音、意象等装饰方法寓意祈福的愿望。

影壁亦称照墙、照壁,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在影壁上书写或者雕刻“福”字的习俗始于明朝,寓意“开门见福”。例如五店市朝北大厝影壁上雕刻“福”字,红色砖墙与石雕福字交相辉映,大气肃静。另一种“福”字常体现在古厝大门匾额两侧彩塑天官中,如磁灶镇吴有朋宅“亦乐遗庐”门匾两旁的浮雕“天官赐福”“招财进宝”。此外,闽南古厝多运用木作、砖石等拼接出“福”字纹样,巧妙地嵌入建筑构件中,与建筑融为一体。如,龙湖镇长顺建筑群公妈厅大门门楣上的花枳堵,用起框的细木条拼出“卍”字、盘长、八卦、钱纹等吉祥图案,中间还拼出“福”“禄”“寿”三个方体字。

“福”的谐音在闽南古厝福文化中的运用亦十分广泛。因“蝙蝠”的“蝠”与“福”同音,所以“蝠”便成为“福气”“幸福”的象征。如中间一个“福”字,或是一只大蝙蝠,四周各刻一只小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以五只蝙蝠与寿字构图,上下左右四只蝙蝠,加上中间一只与寿字叠合,或五只围绕寿字构成圆形团寿图,寓意“五福拱寿”。这类图样常见于闽南古厝的门窗、壁堵等建筑构件之中。磁灶镇吴有朋宅角门门楣上的一对青石匾,雕成一对蝙蝠衔着一柄蕉叶,蕉叶上有浮雕隶书“桂馥”“兰芳”,叶沿卷起,其薄如纸,叶下各透雕一对乘鸾跨凤的仙人,吹竽鸣笛悠然自得。在东石镇塔头刘村,也有较为罕见的蝙蝠滴水兽。谐音寓“福”的,还有蝴蝶,因蝴蝶的发音与“福迭”相近,同样也象征着福禄吉祥。在晋江五店市、梧林传统村落的古厝里发现大量蝴蝶图案。

意象符号在闽南古厝福文化中的运用也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言不尽意”,强调符号使用比语言思维更重要。吉祥纹样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比如石榴寓多子,佛手寓多福,寿桃寓多寿,若是三者结合则寓意“多子多福,福寿绵绵”。五福之首“寿”为先,有福有寿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而石榴、寿桃、佛手这三种装饰图案在闽南古厝中十分常见,通过木雕、石雕、泥塑、砖雕等表现出来,栩栩如生。

闽南古厝身堵大多用红砖拼花,组成古钱花堵等各种图案,近代也用模印红砖拼花。燕尾脊、串角草花、水车堵、规尖等处多用彩陶装饰手法,屋脊部位的正脊、串角、规带常用造型丰富、色彩艳丽的“剪贴”装饰手法,在灰泥表面粘上各色瓷片,叠造出吉祥图案。闽南古厝木作梁栋、门窗、吊筒、瓜筒、通随、雀替等也都有五伦全图、百鸟图等为内容的吉祥装饰。砖、木、石雕图案化、文字化、造型化的符号语言,传达出对家宅平安的祈愿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具有审美性、情感性、象征性的视觉特征。

二、福文化传承与创新在闽南古厝群的体现

“晋江的古大厝就是闽南文化的一种标志。”[8]1晋江作为“晋江经验”的发祥地,五店市、梧林传统村落、灵水传统村落、东石玉记古厝群、陈埭丁氏宗祠等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晋江获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入选全国古镇古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古厝福文化的传承从五店市古厝群福文化传承中可窥一斑。

(一)固态保护留福

五店市位于晋江市区核心区域—晋江老县城青阳,占地 126 亩,遍布宗祠、寺庙、古民居、商铺等多样性建筑130 幢,保留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五店市建筑群2013年获评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6 处市保单位。

五店市建设期间延续以宗祠、庙宇等公共建筑为核心的传统聚落空间布局模式,保持原有“一庙双祠山塘连”和“一街七片五店市”的文化格局,同时将原分布在全市各地的6 栋保护价值较高的闽南建筑 “整体搬迁”到五店市。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古厝原貌,采用晋江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红砖传统烧制技艺、闽南红砖雕刻工艺、潘山庙宇木雕等传统技艺,充分展现福艺在古厝保护中的作用。五店市随处可见带有“福”字的砖雕、影壁、碑刻,还有蕴含丰富福文化内涵的燕尾脊、滴水兽、花篮等。经过保护与合理利用,五店市已经发展成为晋江市首个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等。

(二)活态传承兴福

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组成部分,五店市注重福文化资源的梳理。第一,讲好五店市“福事”。庄氏家庙和蔡氏家庙保留着宗祠宗族文化和原住居民开展的闽南祭祖习俗,并通过《五店市讲古》《名家笔下的五店市》等书籍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第二,注重福文化与旅游融合。自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投资建设五店市民俗馆、家风家训馆、岁时节庆馆、尚书第公共展厅、苏樱玉展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利用朝北大厝作为民俗馆,还原传统闽南人家生活场景,再现古厝福事、福器;利用布政衙作为晋江家风家训馆,弘扬古厝福文;设置岁时节庆馆,再现岁时节庆人们祈福的相关习俗;开展“‘福’见五店市”“全福游,有全福——晋江快乐购·闽南文化主题游活动”等福文化主题活动。第三,强化非遗里的福文化传承。利用露天戏台和来仪堂常态化开展木偶戏、高甲戏、南音等非遗街头文化演出,每年演出约500 场次。灵源万应茶、片仔癀、糖画、捏面人、粽编、女红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街区商业业态结合,成为非遗街区的重要载体。

(三)业态提升造福

五店市分为传统文化区、幸福养生区、闽南风情区、都市休闲区,截至2023年5月,街区业态共102 家,文化类(含文化创意类和文化体育类)占比超50%。重点引进晋江工艺美术馆、苏献忠艺术馆、泰华宸美术馆、盒止美术馆等纯文化业态,同时利用古厝发展特色民宿等新业态,传统餐饮、闽南特色茶馆、汉服体验、民宿、艺术展等丰富多元的商业文化业态,将古厝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节奏中,提升人民文化获得感、生活幸福感。经过业态提升,五店市以古为新,不仅以古厝福韵吸引大批寻找乡愁记忆的人群,也以古厝新福貌吸引大批青少年寻找文旅体验。五店市推出的研学体系,以福艺、福事、福文、福饰为主要内容,深受各种非遗研学营、华侨青少年研学营喜爱,以古厝为载体,以福文化为凝聚力,逐渐展现出文旅融合的效应。

三、闽南古厝福文化的传承发展

“以建筑、饮食、非遗、名人为形式的 ‘福建文化标识’,既是闽地‘福’文化的独特印记,更是新时代福建文旅产业特色创新的宝贵资源库。”[9]32在文旅发展的大格局中,应以建筑为基础情景载体,进一步挖掘转化、传承提升古厝“福”文化元素,提升福建文化标识体系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一)开发福游线路

近年来,福建福文化标识体系更加清晰,福建各地福文化产业发展也逐渐显示出矩阵和特色。晋江等县域在福文化资源挖掘,福文化与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方式。但相对于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定位,部分县域福文化的融合发展体系还不够成熟,福文化的宣传矩阵相对松散,新媒体对福文化,包括古厝福文化的关注热度不够。

对于晋江这样有代表性的县域,建议整合五店市、梧林传统村落等古厝福文化资源,开发古厝寻福、民居纳福等精品旅游线路,根据当地资源,推出世遗见福、滨海亲福、生态养福等各具地域特色主题线路,共同构成“福文化”旅游线路矩阵。当前,大众旅游已经从“走马观花”的观光式游览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深度体验转变,围绕古厝福文化提升线路整体配置,抓住“文博旅游”等旅游风口,串联古厝群、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等文化空间,将展陈展示、讲解体验和古厝现场沉浸感受融合形成闭环体验;同时结合当下特色民宿的发展趋向,打造古厝福文化特色民宿,推出福文化民宿旅居线路,赋能文旅经济发展。

(二)深耕文体旅融合发展

随着文体旅市场的日渐繁荣,文体旅融合成为发展共识,探索古厝福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的可能性具有现实意义。建议依托古厝还原闽式生活生产场景,从古厝福事入手在岁时节庆推出含有文化、体育元素的沉浸式民俗体验活动,同时将古厝福艺、福文、福饰融入常态化的研学实践,形成体系推广。

建设福文化主题街区,将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突出、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或街区打造为福文化主题景区(街区)。例如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街区可以活化利用工艺美术馆、家风家训馆、民俗馆、记忆馆等集中展示福艺、福雕、福文、福事等福文化要素。丰富主题展览、街头演出,完善景观标识和建筑名片,彰显街区福文化韵味。招引符合街区福文化底蕴、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潮流、新业态,打造福文化特色消费场景。

擦亮福字号品牌,当前,福建各地有很多以“福”字入名的村庄,像晋江这样的县域,有福全古村、福埔村、霞福村、福田村、福林村等,在乡村振兴的建设格局中,可以推动福文化与乡村振兴、城乡建设融合,充分挖掘与提炼古厝福文化资源要素。精心筛选培育福茶、福果、福酒等当地优质福字号产品。聚焦民居古厝,加强新媒体发声引流,着力将古建筑、古村寨保护开发成福字号旅游村落。

(三)以侨为桥续福缘

可以将类似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的侨村,打造成为侨乡福文化传播平台,邀请海外侨胞赴梧林传统村落参加以古厝福文化为主题的考察体验、交流论坛以及节庆活动。将福文化融入民间信仰交流,进一步巩固祖地文化联系,尤其是引导华侨华人新生代了解侨乡福文化,以福文化作为提升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之一。实施古厝聚才计划,对侨村番仔楼等进行修缮、改造提升,在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情况下,引进华侨文旅人,以“共同的福文化”为主题,培育地道餐饮、特色服饰、番客市集等新业态,让侨乡焕发新生机,打响侨村特色旅游品牌,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侨胞的互动交流,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地发挥侨智侨力。

四、结语

闽南古厝福文化蕴含福艺、福事、福文、福饰等内涵,古厝福文化的传承可以在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发展中发挥文化的赋能作用。除了闽南古厝福文化,八闽大地乃至全国各地古厝福文化,皆值得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发现传承脉络,理清弘扬路径等。在当下,如何提高古厝福文化接受度和认同度,如何在文旅融合中发挥古厝福文化的时代魅力等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