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辩证哲学视角下的黑白色彩观变迁研究

时间:2024-05-04

郭家智

摘 要: 辩证哲学是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论文从中国辩证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整理法、跨学科研究法对中国黑白色彩观的变迁历程进行梳理,明确各个阶段不同辩证哲学流派对黑白色彩观的影响方式,并追溯中国辩证黑白色彩认同的原因。

关键词:辩证哲学;黑白;色彩观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218)阶段性成果之一。

蕴涵辩证思维的《易经》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思想体系的发展基础和方向,也确立了辩证哲学在中国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艺术中,黑白两色是辩证思想的视觉化呈现,最能体现中国的辩证哲学。通过分析中国人在艺术创作和造物活动中的黑白色彩搭配,我们可以了解黑白色彩观的演进历程,追溯中国辩证黑白色彩观的认同原因。

一、中国黑白色彩搭配系统的表现形态及特征

从古至今黑白色彩都是永恒、经典的搭配,黑白色彩的搭配不可能独立于器物单独存在,所以本文从器物出发,对器物中的黑白色彩搭配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黑白色彩搭配系统一共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一)以黑衬白的搭配体系

1.哥窑中的白底黑裂纹搭配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釉面多为白色,上面布满“金丝铁线”。所谓“金丝铁线”是指哥窑器身上金色和黑色的裂纹。裂纹的产生是因为釉与胚体之间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烧制和冷却的过程中,釉面被胚体拉裂,从而产生了这种类似于冰裂纹的纹样。在形式上,哥窑裂纹的形式美非常突出,纹样看似随机却疏密有致,开片大小和裂纹长短粗细都富有层次和韵律。[1]285-286在意境上,裂纹体现了残缺美,是当时人们的情感寄托,符合南宋时期忧愁悲痛的社会情绪。[2]108-109同时,裂纹也体现了对立美,器身的完整与釉面的裂纹形成了对立的关系,体现出了具有辩证哲学意味的审美情趣,也符合当时儒释道影响下的社会思潮。在色彩上,哥窑的裂纹多为黑色,釉面多为白色。白色的釉起到了突出黑裂纹的作用,白底黑纹形成强烈的对比,将哥窑独特的形式美放大突出。这种黑白对比更加突出了黑裂纹的形式美法则,并强化了其所代表的情感寄托和哲学意趣。所以,哥窑中具有高度形式美法则的黑色裂纹是其主要的欣赏对象和情趣体现。

2.砖雕中的白实黑虚搭配

砖雕是在建筑砖面上进行雕刻的艺术,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艺术家通过雕、刻、凿等手法,在砖面上形成空间的层次错落,以此产生光影的变化,从而用光影的虚实和黑白来凸显事物的形态。在砖雕中,凸出的部分为实,接收到的光线充足、亮度高,所以呈现为白色;凹下的部分为虚,接收到的光线少、亮度低,所以呈现黑色。砖雕中的物像形态就在这一凸一凹、一实一虚、一黑一白的对比间被体现出来。砖雕中的黑白不是通过颜料的涂抹来体现的,而是利用空间层次的遮挡关系形成“有光”和“无光”区域来产生黑白对比。

3.铝箔贴画中的黑地白花搭配

铝箔贴画是一种相对现代的工艺品形式。它以易拉罐为材料,通过剪、压、刻、磨、锻等十几道工序进行设计拼贴,具有很强的金属质感和浮雕立体效果。[3]铝箔贴画的黑白对比通过两种形式表现,第一种是深黑色画布与银白色的铝箔之间的对比,深黑色的画布衬托出了铝箔细腻的光泽和科技感。第二种是铝箔片与铝箔片之间的对比,铝箔片之间因为上下层次的遮挡关系形成了较弱的明暗对比。单个铝箔片也因为进行了压、刻等工艺加工,形成了细腻的黑白光影层次。白色铝箔的色泽和质感也通过这种光影形成的黑白对比被丰富和凸显,从而提升了铝箔贴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

(二)以白衬黑的搭配体系

1.磁州窑与鹤壁窑中的白地黑花搭配

磁州窑和鹤壁窑都是中国北方民间瓷器的杰出代表。磁州窑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白底黑花”的装饰技法,而鹤壁窑“白地褐彩彩绘装饰”技法是对磁州窑的沿续。这两种技法高度相似,都是借用中国画的技法,以白色的胚体为纸,以毛笔为作画工具,将彩料直接绘制在瓷器上。[4]48-55洁白的胚体与黑色的图案形成强烈的反差,呈现出洒脱奔放的绘画风格。

2.吉州窑中的黑釉素底搭配

吉州窑是宋代江南地区一座知名的综合性瓷窑。它的装饰手法多样,其黑釉剔花技法曾独步一时,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审美品格。[5]68-70吉州窑的黑釉剔花瓶通体施黑釉,外壁剔刻纹样,剔除的部分露出黄白色的素胎。其中黄白色的纹样是其要表现的审美对象,深沉凝重的黑釉将白色纹样衬托的格外显眼。同时黄白色的纹样的粗糙质感与整体器型给人一种亲切、质朴的美感。

3.凤翔泥塑中的白地黑花搭配

凤翔泥塑起源于明朝陕西凤翔地区,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蕴涵丰富的民族观念和情感,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的精品。凤翔泥塑在用色上分为“彩色”和“无彩色”两类。所谓“无彩色”即用黑白两色对泥塑进行装饰,以白色为底,在其上用黑色颜料绘制自然物象类与几何装饰类的装饰纹样。[6]106-111凤翔泥塑中的黑白纯度较高,白色明亮刺眼,黑色深沉濃郁。这样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将“大俗就是大雅”的意境表现得恰到好处。同时,工匠在处理黑白关系时也运用黑色线条的长短、黑白面积的大小来控制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在泥塑上勾勒出生动丰富的生命形象。

4.蛋壳画中的白蛋黑花搭配

蛋壳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蛋壳为载体,纯手工在上面作画。蛋壳画以国画的手法在蛋壳上绘制,题材多为山水、花鸟、鱼虫、仕女等,寸间千里、小中见大、玩味无穷。[3]蛋壳画的蛋壳以白色为主,经过处理的蛋壳质地细腻、晶莹洁白、清香俏丽,采用黑色的颜料在上面进行细致的勾画,细节丰富,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其黑白对比不光将图画的细节和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由于黑白强烈的对比,也给人以工艺之美,让受众惊叹于其工艺之巧,使人体会到其寸间千里、小中见大的趣味。

5.水墨画中的白纸黑墨搭配

自唐朝起,中国画的主流逐渐由以设色为中心的绘画语言逐渐转变为以笔墨为主体的绘画语言,中国画的色彩理论发生了重大转变,墨色在中国画中的至尊地位由此奠定。[7]182水墨画以白色宣纸为底,以黑色的墨为作画颜料。宣纸的渗透性以及水与墨的相互交融,使得墨色在白纸上呈现出了焦、浓、重、淡、清等丰富的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层次配合所绘制的物象在白纸的衬托下显现出独特的“墨韵”与意境,这是水墨画所特有的艺术效果,也是其主要的审美情趣所在。

6.工笔白描画中的白纸黑线搭配

在中国画中,完全用墨线来描绘对象的画种被称为工笔白描。白描经过宋代画家李公麟的发展成为了独立的画种。白描以线构成,用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来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在构图上力求单纯,层次分明,具有极大的意象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8]76-79与水墨画一样,白描也以白纸为底,以黑色的墨为作画颜料,但是二者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对象不同。工笔白描注重以线塑形,线条是其主要的审美对象。借助白色背景的对比,黑色线条的形状、轻重、疏密、层次和韵律被放大强化,使其艺术性得以彰显。

7.书法艺术中的白纸黑字搭配

中国书法源起于遠古的殷墟甲骨,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揭示了中华文明对美的思辨,成为了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9]115书法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物质性的实用功能,依靠文字内容所传达的信息来实现;另一种是精神性的审美功能,依靠文字形态所传达的信息来实现。第一种功能是书法最基本的功能,也是书法诞生最基本的诉求。而白纸黑字的高对比度可以保证文字在各种环境和场景中都可以被清晰准确地识别出来,这一特性为书法实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提供了基础。

8.海派剪纸中的白底黑纸搭配

剪纸是一种平面纸质雕刻镂空的艺术,旧时多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装饰物。它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它以讲究的刀法、玲珑剔透的纸感语言和强调影廓的造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10]2海派剪纸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博采众长、兼顾南北,既受到北方剪纸艺术粗犷朴实、简练奔放的风格影响,也受到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影响,同时也大胆创新,将版画等国内外艺术形式融入剪纸,使其具有了独特的个性化特征。[11]海派剪纸的一个特点在于大胆的将黑色运用于剪纸艺术中,其中黑色的纸张为审美对象,白色的底起到了衬托的作用。黑白的强烈的对比将剪纸流畅的线条、简练的影廓、精准的刀法表现出来。

(三)黑白互衬的搭配体系

1.太极图中的黑白平衡对称搭配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是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最简明的表达,蕴涵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也代表了中国人固有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形式和色彩上,太极图都力图体现阴阳的对立转化规律,而黑白两色就是阴阳观念的视觉化呈现。阴和阳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所以在太极图案中,黑白不分主次、轻重、平衡对立,互相衬托。

2.京剧脸谱中的黑白相间搭配

京剧脸谱是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其目的是通过规范而统一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递出戏曲人物的性格、年龄、忠、奸、善、恶等直观的信息。例如,黑色代表忠诚和美德等正面含义,白色代表残暴、忘恩负义、野心勃勃和飞扬跋扈等负面含义。[12]在传递象征性含义的同时,黑白色彩配合图案造型表现出了很高的审美价值。京剧脸谱中的黑白搭配总是以黑白相间的形式出现,黑和白都是审美对象。眼珠为黑,眼白为白,眼眶为黑,眼眶周围为白,依次相间不断分布。配合流畅的线条和图案,使得简单的黑白在强烈的对比中将人物的善恶忠奸等信息清晰地传递给受众,同时也产生了较强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使其艺术性得以彰显。

3.现代木刻版画中的黑白互渗搭配

现代木刻版画是指20世纪30年代从外国移植到中国并由鲁迅倡导而发展起来的木刻版画艺术。它来源于外国,被中国社会的先觉者积极地使用和发扬,使它反映中国的现实,表现中国近现代人民的审美心态和感情世界[13],并在抗战期间为中国的抗战宣传事业服务。在木刻版画中,黑白都是欣赏对象。以宋秉恒创作的抗战版画《伟大的中国空军》为例,其背景中的飞机有黑有白,人物的衣服褶皱也有黑有白,黑白都用于表现和塑造画面中的物像。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木刻版画中的黑白层次是通过线条的疏密、色块的大小来体现的,缺少由黑到白的细腻渐变,所以其黑白物象也更加硬朗有力、清晰明了,具有特殊的艺术美感。木刻版画中强烈的黑白对比与硬朗的刀刻痕迹相契合, 呈现出版画独特的风格特点。

4.宋代帝王常服中的白衣黑饰搭配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三教合一趋势下的哲学思想以及忧患悲痛的社会氛围塑造了宋朝沉静内敛、淡雅柔和的审美风格。黑白色彩非常符合当时柔和、淡雅、内敛、沉静的审美倾向而被广泛地应用在服饰中。[14]82-83如宋太祖、宋太宗所穿都是接近于白色的大袖襕袍衫,头戴黑色幞头,脚穿黑色靴子。黑白都是审美对象,头上的黑色与脚下的黑色相互呼应,中间大面积的白色给人以淡雅质朴的感觉。

5.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白衣黑饰搭配

对黑白色彩有的少数民族同时接受,有的则是偏爱其中一种。有的民族对黑白同样崇尚,如纳西族;有的民族则偏爱黑色,如彝族;有的民族偏爱白却厌恶黑,如藏族。这种对黑白的喜好和象征性也表现在服装中,而黑白对比的搭配是永远的经典。[15]686-687例如在回族服饰中,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崇尚黑白色,男子带白色软帽,穿白色对襟上衣、黑色中式长裤,套黑色坎肩。回族传统新娘服饰充分体现了回族崇尚黑白色的习俗。新娘带黑绒圆帽,身穿白衣黑裤,十分素雅。[15]49-50回族崇尚黑白,黑白色彩都是审美对象,在服装上总是以黑帽白衣或白衣黑帽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是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用黑白体现庄重肃穆;另一方面也通过黑白的互相搭配和衬托,再辅以图案,尽可能地体现出审美价值,满足穿着者的精神需求。

6.徽派建筑与苏派建筑中的白墙黑瓦搭配

徽派建筑与苏式建筑都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徽派建筑与苏式建筑都与当地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 ,并注入了个性化的审美追求,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装饰的完美结合,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16]5-8徽派建筑与苏式建筑一般都为白墙黑瓦,黑白相互映衬。建筑屋顶覆盖黑色的瓦片,瓦片层叠有序,一块一块叠加起来,这种高低错落、层叠有致造就了层次感与秩序感,增加了黑色的质感与趣味。大面积的墙面直接采用未加修饰的白色,给穿梭于建筑群落中的人以质朴明亮的观感。同时白墙灰瓦与周围的水光湖色相映,予人幽静雅致的韵味。[17]72-73

二、黑白色彩观的演进历程

从原始时期到现代时期,黑白色彩经历了自然之色到政治之色、哲学之色的转变。不同时期的人们会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赋予色彩,使其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从而维护自己的现实利益,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辩证哲学影响下的黑白色彩观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变迁历程。

(一)原始思维中的黑白物象联觉

人类的色彩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自然世界中最重要的物象(白天和黑夜)的感知塑造了人类最初的黑白色彩观。[18]72这种原始的色彩观是与自然界的物象紧密相连的。在这个时期,黑色代表了夜晚、恐怖、危險;白色代表了白天、阳光、温暖、安全,这是东西方人类早期所共同具有的黑白色彩观念。

(二)阴阳观念中的黑白平衡

阴阳观念产生于殷商之际,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后,运用抽象思维对世界的运行规律做出的高度概括。阴阳观念包含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这也是辩证哲学的核心。所以说阴阳观念就是一种早期的辩证哲学。如太极图所示,古人用黑白两色来表示阴阳。这是因为古人意识到黑白色彩与阴阳观念具有高度的融洽性。首先,黑白与辩证都具有对立的含义,黑与白在自然界是对立出现的,例如白天与黑夜,这与辩证哲学中的对立相同。其次,黑白与辩证都有极限的概念。黑与白是色彩的两个极端,其间包含了世间万色。而辩证哲学也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思维,这种思维也适用于世间万物。

(三)五色体系中的黑白伦理

人类的色彩观念来源于对自然界事物的感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色彩的认知也必然政治化和哲学化。政治化的动机来源于统治阶层借助色彩来维护秩序和统治,哲学化的动机来源于人类对世界万物规律的求知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黑白逐渐由自然之色向政治之色和哲学之色转变。五色相配的原理在周代就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至春秋战国时,在儒家的发展下,五色体系的伦理性得到加强,色彩具有了明确的基本规范、象征功能,以及所象征的德行、尊卑、等级和秩序等。[7]72在五色体系中,黑白都是正色,黑色对应五行中的水和方位中的北,生蓝色(方位中的东、五行中的木),克红色(方位中的南,五行中的火);白色对应五行中的金和方位中的西,生黑色(方位中的北、五行中的水),克蓝色(方位中的东,五行中的木)。[7]52

(四)儒释道思想中的黑白意境

自初唐以来,王维创造了破墨技法,成为了文人画之祖。由此开始,水墨山水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的主流。到宋朝中期,山水、人物题材的绘画普遍完成了由赋彩向水墨的转变,花鸟题材也日渐水墨化。[7]182黑白色彩观顺势而变,逐渐由政治之色转变为哲学之色。此时的黑白不再具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而是成为了文人群体传达思想、彰显自身境界的视觉化工具,黑白也因为被文人赋予了哲学思想而具有了意境之美。促成黑白色彩观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儒释道思想的发展。自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元明清,儒释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走向合一。[19]5-10儒家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有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佛家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些观念高度统一,都包含辩证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观念,这也是黑白意境之美的思想来源。

三、中国辩证黑白色彩认同的原因

中西方因为各自地理、文化的独特性,在经过几千年的独立发展之后,呈现出了迥异的色彩观念。中国的色彩观以经验为主,体现出了显著的人文色彩;西方的色彩观以实证为主,体现出了写实主义的美学精神。[7]196就黑白色彩来说,中国的黑白色彩观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唐宋之后,黑白成为了视觉化呈现辩证哲学思想最适宜的色彩工具。而在西方的色彩科学理论体系中,黑白并不是色彩,也没有被赋予辩证哲学的象征性。所以中国产生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的辩证哲学黑白色彩观有其独特的原因。以下从物质性基础、社会群体作用、精神性升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解析中国辩证黑白色彩观认同的原因。

(一)中国辩证黑白色彩认同的物质性基础

1.黑白明度的强对比性

黑白明度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这种强对比性可以为黑白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提供重要支撑。黑白的审美功能是指黑白的强对比性可以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愉悦人的精神,是其主要的审美价值来源。黑白的实用功能是指黑白对比鲜明、辨识度高,相比于其它色彩,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中被识别出来。例如各国的文章书籍都是白纸黑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黑白搭配可以更清晰有效地传递信息。黑白明度的强对比性和辩证哲学相契合,这也是辩证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观念能用黑白色彩进行视觉化呈现的重要物质基础。

2.黑白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与广泛的表征性

黑白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易得的色彩,同时也具有广泛的表征性。黑白最普遍,是因为在自然界中黑白出现得最多。我们可以想想,在古代,白天太阳充足,人们一抬头就会看到耀眼的白色太阳,同时很多事物都会反射阳光,人们被白色所围绕,对白色的感知也被强化;在夜晚,世界一片漆黑,古人和万物都被黑色笼罩,对黑色的感知也被强化。黑白最易得是因为黑白是唯二可以不通过染色就能获取的色彩。要获得黑色,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物体上涂抹吸光材料,当太阳光照射到物体时,吸光材料会吸收阳光,这时物体表面会呈现无光的状态,即黑色;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空间层次的遮挡关系,用一个物体遮挡另一个物体,让阳光照射不到这个物体上,这时物体无法被阳光照射到,自然也呈现为无光的状态,即黑色。白色也同黑色一样,有两种方法获得,一种方法是在物体上涂抹反光材料,当太阳光照射到物体时,反光材料会反射阳光,这时物体表面会呈现全光的状态,即白色;另一种方法是将物体充分暴露在阳光下,浅色系的物体会反射阳光,其表征会偏向白色。即使深色系的物体也会部分反射阳光,在深色的物体中部分呈现出白色,例如闪耀着白色光点的波浪和黑曜石上的亮斑。

黑白具有广泛的表征性是指很多浅色系和深色系的物体都会被纳入白色和黑色的范畴,例如浅黄色的沙滩、泛黄的宣纸等在表征上都会被视为白色。同理,很多深色系的物体会被视为黑色,例如影子,在阳光充足的户外,影子是灰色的,甚至是浅灰,但是人们依然会将其视为黑色。黑色广泛的表征性为黑白色彩的普遍性提供了支撐。黑色的普遍性和易得性是因为黑白的本质是事物处于“全光”和“无光”的状态。而要想处于这两种状态,只需要调整阳光即可获得。所以说,阳光就是黑白的染色剂,阳光足则为白,阳光不足则为黑。而阳光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这是其它色彩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3.黑白染色原料的易得性与染色技术的便捷性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掌握了使用矿物颜料染白的方法,染白的颜料有硫化铅、绢云母、蜃灰等。例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对其颜色的光谱分析表明,其勾勒叶片边缘的白色颜料主要为绢云母。绢云母是矿物云母的一种,属于具有层状结构的硅酸盐矿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储存量大。蜃灰是蜃壳做成的白色涂料,蜃,也就是大蛤。蜃灰的具体做法是将蛤壳干燥分化,然后烧成石灰状,再用水调和,最终形成白色涂料。硫化铅又叫胡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今天也叫铅白,是铅的化合物,也是最早使用的人工白色颜料。铅白的白色带有金属光泽,很容易涂均匀,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墨子时期就已经被使用。[20]121-123在先秦时期,染黑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用涅,涅就是水中的黑土,可以把布帛染成黑色。第二种是采用植物染料皂斗进行染黑。第三种是墨,墨有两种,即人工墨和石墨。石墨是天然的矿物颜料,其粉末呈结晶状;人工墨就是采用火熏留下烟炱轻而呈粉末状。第四种是多次染色法。古代文献记载,古时染黑色是通过多次染色而成的,一次比一次颜色深,五染成青紫色,六染成紫黑色,七染成纯黑色。[20]138-140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到,早在染色技术还很落后的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众多可以用于黑白染色的染料和技术。由此可以看出,黑白的染色材料在自然界中比较易得,且染色技术也较为简单直接,可以被大部分地区的民众所接受传播。

(二)中国辩证黑白色彩认同的社会群体作用

1.统治阶层对黑白色彩的礼制诉求

统治阶层是社会制度的制定者、维护者和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其维护制度的态度最为坚定积极。色彩就是古代统治阶层维护其自身统治和社会制度的辅助工具,这种工具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统治者自身利益的色彩体系来体现的。在这套色彩系统中,黑白被赋予政治的象征意义,黑白的使用必须符合礼制的要求。例如秦朝尚黑,认为秦朝取代周朝,表示黑水战胜了赤火,从而为秦灭周提供理论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积极践行和维护这套理论,在吃穿住行中的用品都以黑色为贵。

2.文人群体对黑白色彩的哲学转译

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文学和文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代的文人在社会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思想引领着时代的发展。同时,文人群体也多为统治阶层或依附于统治阶层。所以他们有能力和才华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传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中国文人群体一方面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出新的哲学思想。从最早的 《易经》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再到玄学、儒释道等流派,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而黑白是将中国文人群体哲学思想进行视觉化呈现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黑白色彩不可避免地被文人群体进行了哲学化的转译,被赋予了辩证哲学思想,以传达文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3.底层民众对黑白色彩的质朴需求

底层群众不能轻易获取其它的色彩,但是也有装饰物体满足自我审美的精神需求。而黑白具有较强装饰性,且染色颜料易得,染色技术便捷,所以成为了底层民众最适宜的装饰色彩。在长期被底层民众开发使用的过程中,黑白被广泛地接受和传播,进而影响更多的社会群体。

(三)中国辩证黑白色彩认同的精神性升华

1.中国哲学的悟道追求与黑白玄境联觉共鸣

中国的哲学的终极追求是悟道,所谓的“道”就是世界的终极真理。儒家的追求是成为“圣贤”;道家的追求是“得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佛教的追求是“成佛”,照见“五蕴皆空”。而黑白为中国哲学的悟道追求提供了一个道场。因为黑白即是无色,又是全色,所以这个道场足够大,可以包罗万物,任精神在其中驰骋。其次,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中庸”“无为”“空”与黑白一样既有也无,具有高度的联觉共鸣,最能展现“道”的思想境界。

2.中国人的混沌思维对黑白色彩的抽象提升

相比于古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缜密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更加重视直观、统摄全面、关注动态。[21]这种思维也被杉浦康平称为“混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更加注重事物宏观的运行规律,所以可以用简练的图像和语言对世界进行宏观的描述。这也是中国很早就产生辩证哲学的原因,因为辩证哲学就是对世界基本规律的宏观描述。中国人也会以这种高度抽象的“混沌思维”来审视自然界中的色彩。在这个过程中,黑白色彩被“混沌思维”进行了抽象提升,并被赋予其解释世界宏观规律的哲学作用。

3.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黑白色彩相洽共生

黑白天生是辩证的,黑白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并且借助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得以丰富和发展。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通过对黑白色彩得以视觉化的呈现、传播和发展。所以说,中华文明需要黑白,黑白也需要中华文明。二者相互依赖,相洽共生。

结 语

综上所述,黑白色彩观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艺术创作和造物活动所形成的色彩观念,在儒释道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变迁。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在各类社会群体的推动下,黑白完成了自然之色、政治之色、哲学之色的变迁升华,最后与辩证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辩证哲学黑白色彩观。

参考文献:

[1]雷丽霞.浅谈裂纹釉的艺术魅力[J].科技信息,2010(12).

[2]張辉华,蔡锐.冰裂纹的符号现象浅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02).

[3]孙轩.山西阳泉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视觉艺术出版社,2014.

[4]秦大树.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产生与发展[J].文物,1994(10).

[5]张会安.吉州窑刻划花、印花装饰的工艺特征[J].中国陶瓷,2010(02).

[6]袁恩培,白瑞荣,王静超.陕西凤翔泥塑的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2(05).

[7]申少君.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

[8]杜向阳,吕艳梅.中国画的白描艺术[J].衡水学院学报,2005(02).

[9]孙敏.品味书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司马法良.刻纸剪画·华夏剪纸文化赏读[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11]吴昉.“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D].上海大学,2016.

[12]谭征.京剧服装与脸谱的色彩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

[13]谢春.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7.

[14]张青山.宋代服装图案与色彩的美学追求[J].印染,2021(06).

[15]杨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16]李道先,侯曙芳.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01).

[17]顾素文.徽派建筑中的国画意境之美[J].国画家,2020(01).

[18]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19]严耀中.论“三教”到“三教合一”[J].历史教学,2002(11).

[20]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1]许祖良.中国绘画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万书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